高职学院心理弱势学生群体危机干预论文

时间:2022-09-21 02:51:00

导语:高职学院心理弱势学生群体危机干预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职学院心理弱势学生群体危机干预论文

【论文关键词】心理弱势;学生群体;干预策略

【论文摘要】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已占踞半壁江山,高职学院学生是高校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心理弱势学生群体是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甚至酿成恶性事件,了解心理危机的表现,挖掘心理危机的根源,提供全面系统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和途径,以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安全。

一、心理弱势学生群体的危机现状

高职学院心理弱势学生群体是指学生自身应对挫折的心理能力较弱的学生群体,主要包括7大类学生:1.家境贫困者;2.存在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可能对自身、他人、社会造成危害者;3.人格有明显缺陷者;4.有强烈的罪恶感或不安全感者;5.单亲家庭感到社会支持系统长期缺乏或丧失,看不到“出路”者;6.有明显的精神障碍者;7.性格内向者。2005年媒体报导了116起中国大学生自杀事件,高校接连发生大学生由于心理异常等原因而发生的伤人、杀人或自杀的严重事件,教训十分惨痛。据相关资料显示,大学生心理障碍人数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23%增长到90年代的25%,近来已在30%以上。2006年5月初,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地高校1000名大学生展开了一项针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问卷调查,2006年10月,笔者用问卷调查方式对本院500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结果显示超过1/4的被访者曾经有过自杀念头。生活中每个人对严重事件都会有所反应,但不同的人对同一性质事件的反应强度及持续时间不同,一般的应对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立即反应阶段:当事者表现麻木、否认或不相信;完全反应阶段:感到激动、焦虑、痛苦和愤怒,也可有罪恶感、退缩或抑郁;消除阶段:接受事实并为将来作好计划。危机过程持续会太久,如亲人或朋友突然死亡的居丧反应一般在6个月内消失,否则应视为病态。当心理弱势的学生群体突遇上述突发的挫折事件时心理承受力弱而可能引发危机出现。

二、心理弱势学生群体产生危机的原因

目前,引起高职学院心理弱势学生群体心理危机的原因主要有:急性残废或急性严重疾病;恋爱关系破裂;突然失去亲人或朋友;重要考试失败等。如失恋可引起严重的痛苦和愤懑情绪,有的可能采取自杀行动,或者把爱变成恨,采取攻击行为,攻击恋爱对象或所谓的第三者;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的考试失败也可能引起痛苦的情感体验,通常表现为退缩、不愿与人接触,严重者也可能采取自杀行动。具体来讲:(1)遭遇突发事件,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受到自然或社会意外刺激者;(2)学习压力过大、学习困难者;(3)个人感情受挫者;(4)人际关系失调者;(5)严重环境适应不良导致心理或行为异常者;(6)身体出现严重疾病,个人很痛苦,治疗周期长者;(7)患有严重心理疾病者,如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8)正在服用精神类药物控制病情以及曾患心理疾病休学、病情好转又复学者;(9)身边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者;(10)转系、休学、降级或近期遭受处分者。

三、心理弱势学生群体产生危机的根源

高职学院心理弱势学生群体心理危机产生的根源是非常复杂的,既有个体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也有与学校教育、社会、家庭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1.自我价值取向的单一化。人格的核心是价值观,在个体的心理及行为系统中,起核心、支配作用的是个体的价值观念,而基础教育阶段则是青少年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但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之下,有很多学生都把学习成绩看作是评判自己价值的唯一标准。在这种价值观念的影响之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忽略了自己在素质、特长和能力等方面优势的发挥及培养。考上大学后,一旦发现自己在学习上不如别人、一向引以为自豪的“资本”不复存在,又没有意识到通过发掘自己在素质、特长和能力等方面优势加以弥补,此时很容易导致自我认知的偏差,引发心理危机。

2.心理求助方式的片面化。心理求助是指当个体遇到心理和情绪等方面的困难时,向他人寻求帮助以解决困扰和痛苦的过程。有关研究发现,人在遇到心理问题时,都是先力图自己解决,然后才求助,同时大学生对于心理求助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心理问题解决的理念。笔者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发现,虽然大学生对于心理咨询在理念上持肯定态度,但当自己面临心理困惑时,出于不愿暴露隐私或害怕被贴上“精神病人”标签等方面的顾虑,往往对心理咨询持否定态度,不愿寻求心理咨询、不愿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他们往往更崇尚“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正是由于心理求助方式的片面化,致使长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则很可能导致心理危机的产生。

3.心理支持系统的缺乏。大学生要维持自己的心理健康,则需要有一个来自于亲人、同学、朋友等多方面的心理支持系统。的心理比较闭锁、不善于同别人交流,他们从来不说自己不好的地方,从来不把自己的困难向别人说,有什么事都自己承担,即使遇到心理问题也不愿意向同学、朋友寻求帮助。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缺乏一个有力的心理支持系统,又不愿意寻求专业帮助,当其面临心理问题时则有可能长时问走不出心理困境,产生心理危机。四、心理弱势学生群体的预防危机干预措施

由于心理弱势学生群体容易出现心理危机,大力开展预防性心理危机干预是减少高职学院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恶性事件发生的主要措施。

1.大力开展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及利用网络、报纸、板报、海报、广播、心理沙龙、心理剧表演等多种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使心理弱势学生群体掌握一般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和意义,正确认识心理咨询,树立“有心理困惑时寻求专业帮助是很正常和非常明智”的观念。同时要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挫折教育和全人教育,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承担起生命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实现大学生知识丰富、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一体化的全面提升,真正培养高质量的全面发展的人,这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预防措施。

2.构建心理弱势学生群体心理危机预防体系。

3.建立心理弱势学生群体心理档案并及早干预。具体来讲,就是在大学新生入学之初即通过心理普查和相关调查,及早发现心理问题学生和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心理弱势学生群体的心理档案,对心理弱势学生群体中心理困扰较为严重的学生应逐一访谈,并根据访谈情况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帮助或心理干预。此外,还应定期对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骨干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专题培训,使他们具备初步的识别心理问题的能力,并要求学生政治辅导员、班主任深入学生,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党团员、学生干部的骨干作用,及时了解心理弱势学生群体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及心理状况。一旦发现特殊情况应及时与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联系,由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进行心理干预,防止工作中的漏洞。

4.整合各种资源,构建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的积极作用。高校应通过各科教学渗透、“两课”教学、班主任工作、大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生活、各种体育活动等途径,全面整合校内外的各种资源、优化校园环境,强化育人意识,真正把“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育人工作新态势,使心理弱势学生群体在处处、时时、事事中不断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以有效预防心理弱势学生群体的心理危机发生。

【参考文献】

[1]叶云明.大学生危机干预策略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6).

[2]邵灵红.论高校大学生“问题群体”的危机干预体系[J].湖北社会科学,2004,(11).

[3]程婧,段鑫星.大学生危机干预理论及对策探讨[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