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与心育研究论文

时间:2022-09-21 02:42:00

导语:德育与心育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德育与心育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德育;心育;学生;心理素质

论文摘要:德育与心育的研究对象都是学生,都要服务与学校教育的总目的。讲究德育与心育的科学性,对培养学生政治立场、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起者击打的作用,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也富有指导意义。

德育与心育的对象都是学生,他们共同服务于年轻一代的讲课成长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服务于学校教育的总目标。讲究德育与心育的科学性,这不仅对培养学生政治立场、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起着极大的作用,而且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也是富有指导意义的。

一、德育与心育的位置

德育是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的总称。它既包括政治理论课和形势任务教育,又包括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心育即心理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把德育摆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这是大家的共识。在德育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养成文明行为习惯等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是德育的任务和内容。而心育从提出到现在不过十来年的时间,但党和政府对此却表现出高度的关注与重视。1999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确实占有重要的位置。由此可见,德育的位置是举足轻重的,心育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它们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

二、德育与心育的衔接及配合

加强德育与心育的衔接与配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所在。当前影响德育与心育衔接与配合的因素有:学校对“德育为首”的认识不清,片面强调智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教师的使用上,学非所用,本专业教师甚少,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改由部分领导和其他教师充任,少部分教师师德较差,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没有把德育与心育融为一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脱节;在教育内容上,忽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更没有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育形式和方法上,过于简化,有的教师将学生的过错行为,本应是心理问题,而视为思想品质问题,激化了矛盾。一些学校对心育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有许多学校还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多数教师没有受过心理训练,对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无法解答,对一些心理障碍、轻微心理疾病感到无所适从。这些现象应引起我们广泛的注意。搞好德育与心育的衔接与配合,意义重大。首先,能使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认清德育与心育的重要性,深刻理解德育与心育的丰富内涵,明确自己的职责,更有效地提高育人效果。其次,学科贯通,吸引学生的兴趣。德育与心育都要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意识倾向性,特别是要培养道德的意识倾向性和道德心理品质。心理品质是心理特质,是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绪、情感、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的品质,其表现形式如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情绪、情感的稳定性及自信心、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进取心、责任心,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自制力等。而上述心理品质的培养,仅靠德育或心育都是不能完成的。德育、心育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其三,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德育是管理方向,是动力,是指导青少年初步确立人生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活动。在德育中,可以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对学生积极引导,使学生得到健康成长。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大多数老师过去很少接触过有关内容,所以对多少老师来说,存在着一个再学习和再适应的问题。原来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应该学习心育的知识与方法,增强德育教育的适应性。而教师在从事心育时,可以通过政治理论课和形势任务教育以及团队活动有机地进行。其实,德育的实施就包含着心理教育的内容,因为不管是道德品质的教育,还是道德行为的教育,都必然与心理学以及心理教育发生关系。德育与心育的共同之处在于人格的培养,对于人发展的促进,当然也包含着心理素质的提高。心育与德育可以相辅相成,但不能相互替代。三、讲究德育与心育的科学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品德发展心理研究表明,人的道德发展是和人的智力发展相并行的,德育不能超越心理发展的阶段提出要求,这就需要实施德育时,讲究科学性。心育也是同样,它是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相应学科教学的业务水平,还要有较强的心育能力,即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能力,心育的实施同样要讲究科学性。德育与心育是亲姐妹,谁也离不开谁。德育通过启迪人的心灵达到教育目的,而心育就是引导学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这本身也是德育的功能。讲究两方面教育的科学性,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地教育,这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把握好德育与心育的科学性,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

(一)德育网络目标的一致性:德育网络是实施教育的一种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德育组织体系。具体地讲,德育网络就是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教育力量的有机组合,以便沟通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之间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充分发挥德育的整体教育作用。事实证明,德育网络是必要的。在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过程中,学校需要与家庭、社会加强联系,共同努力,促进其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协调发展。向学生传授一门科学知识,一位教师可以完成,而培养学生一个良好的道德品质,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多方面教育者共同完成。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课外教育活动,这是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基本途径。因此,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培育人才,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光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德育网络目标的一致性,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使学生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二)心育的合理性:所谓合理性是使教育活动合乎理性或实践性。凡开展一项活动或个人行为,都应具有合理性。合理性包含在科学性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刚刚引起人们重视的教育方式,不管是心理辅导还是心理咨询,都应审时度势,量力而行,恰到好处即可。作为中学教育内容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合理性涉及几个方面。一是扩充内容使其内涵范围更丰富;二是表现在教育形式上,使之与内容相适应。可以开设专门的心育课程,进行专门的心理训练等。心育重在开导、引导、疏导,重在防治。心理咨询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对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咨询,辅导老师要满腔热情,拨雾点睛。三是班级教学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学科,有它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架构,在班级中开设这门课程是必要的;而心理咨询是个别行为,应区别对待。对学生的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和心理水平档案,都应该是保密的。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态度,是搞不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四是教育的双边活动。开展心育,一定要得到学生的积极配合,积极参与,乐于接受。在教育中,要让学生明白,开展心育,正如开展体育活动一样,不是有了病才进行体育锻炼,也不是有了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德育心育的协同性育人是个系统工程,各方面育人活动需要相互协调。德育渗透到各育之中,心育也是同样。这样才使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与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要求结合起来,协同发展。特别应当使心育与德育从目标、内容、方法、评估等方面结合起来,把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德育与心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善于参与,乐于接受。德育在心理素质培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应使之与心育融为一体,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专门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小鲁.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N].南方日报,2001.

[2]苏丽.培育学生公民道德判断力[N].南方日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