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知识组织与心理适应论文

时间:2022-09-14 07:57:00

导语:自我知识组织与心理适应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自我知识组织与心理适应论文

一、自我知识组织的形式

自我知识的组织实际上是关于自我知识的内容是如何经过组织加工,然后纳入不同的自我概念之中;在这点上,它明显地引入了信息加工的观点。因此,我们也可把自我知识的组织看作是一种认知加工策略。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这种认知加工策略主要涉及五个不同方面:自我复杂度,自我概念分化,分开评价、整合评价与重要性突出,自我概念清晰度,自我不和谐。

(一)自我复杂度

自我复杂度(self-complexity)是由Linville[2,3]提出的,她认为自我概念是由自我中的多个不同方面(自我面或自我维度,self-aspects)组成的,自我复杂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组成自我概念的自我面数量,数量越大,自我复杂度越高;(2)各个自我面相互重叠的程度(即一个自我面中是否包含有其他自我面也包含的成分),重叠的程度越低,则自我复杂度越高。Linville在研究中采用自我描述卡片归类任务(self-descriptivecardsortingtask)来测量被试的自我复杂度。测验时先发给被试33张内容为描述自我属性的卡片,然后让被试把这些卡片归类到若干个组中,同一张卡片可以使用多次,也可以一次都不用。最后,根据被试归类的组数和各组卡片中重复使用的卡片数量来计算H值(H=log[,2]n-(∑[,i](n[,i]log[,2]n[,i]))/n),其中,n是整个归类任务所用到的自我属性的总数,n[,i]是某一个属性组所使用的属性总数,H值反映被试自我复杂度水平。但后来有研究表明H值不能很好反映自我复杂度,应该把自我面的数量和重叠程度分开进行测量。

Linville用一种缓冲模型来解释自我复杂度跟心理适应之间的关系:当高自我复杂度个体经历压力事件时,因为自我面的数量众多,这些事件只能影响到自我中的一部分;并且,如果自我面之间的重叠较少的话,某个自我面所遭受的压力也不会“溢出(spillover)”到其他自我面,从而对其他自我面造成消极影响。所以,自我复杂度对与压力相关的疾病或抑郁起着缓冲的作用。后来的一些研究结果支持了Linville所假设的缓冲模型[4-8]。但也有很多研究得到了不一致的结果,有研究者[9],认为以前人们得出总体自我复杂度跟应对的正相关结论实际上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所测量的是积极自我复杂度,即自我复杂度中所包含的是较多积极属性。自我复杂度与心理适应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应从多方面对其进行考察,才能准确了解他们的关系。

此外,自我复杂度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自我知识组织形式,Linville的理论引发了大量研究,后来提出的自我概念分化,分开评价、整合评价及重要性突出,自我概念清晰度这些自我知识组织方式都受到了Linville理论的影响。

(二)自我概念分化

自我概念分化(self-conceptdifferentiation)是一种个人在扮演不同社会角色时具有不同人格特征的倾向[10]。Donahue设计了一种自我概念分化的测量方法:让被试对自己在五种不同社会角色(朋友,伴侣,子女,学生,员工)中的60种人格特质描述在8点Likert式量表上进行等级评定。然后通过因素分析来计算不同角色间未共享的变异,即用1减去第一主因素贡献率所得结果代表自我概念分化的程度;自我概念分化程度越高,个体越倾向于在不同角色中拥有不同的人格特征。结果表明,高自我概念分化者情绪适应水平较低,并倾向于排斥社会标准和传统,自我概念分化是自我分裂(fragmentation)而非对角色进行专门化(specialization)的一种标志。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自我概念分化反映了个体缺乏一种心理上的整合,这种整合的缺乏则是源自心理内部那些没有得到解决的冲突,而这对心理健康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后续研究大都支持自我概念分化是一种自我分裂的表现这一假设,且自我概念分化和心理适应之间呈负相关[11,12]。

自我概念分化似乎是自我复杂度的另一种表现,但实际上这两者是不同的自我知识组织结构[10]:自我概念分化强调的是个体的特定角色自我概念分化或整合程度,它跟适应是一种线性关系,低适应者具有高自我概念分化的倾向;而Linville的研究假设并未包含自我复杂度跟适应之间有任何直接联系,自我复杂度所预测的心理适应水平的变化也是经历压力事件后的变化。此外,自我复杂度测量是由被试自由描述来产生不同自我面,所以意味着认知的复杂性和灵活性;而自我概念分化反映的是缺乏角色同一性的相互关联,意味着自我概念的分裂和不一致,即分离的自我。综合这些因素来看,自我复杂度和自我概念分化无论是在概念上,还是在它们跟适应的关系上,都是十分不同的。Lutz和Ross[13]也认为,自我复杂度和自我概念分化跟心理适应之间关系的方向是相反的,应当把自我概念分化和自我复杂度当作自我概念结构的两个不同方面来对待。

(三)分开评价、整合评价与重要性突出

Showers[14]提出了两种类型自我组织:分开评价(evaluativelycompartmentalized)与整合评价(evaluativelyintegrated)。前者是指把正面和负面的自我知识分别归入不同的自我中,这样,各种自我所包含信息就成了以积极的信念或消极的信念为主。而整合评价组织中的自我所包含的则是积极和消极信念的混合体。如果个体在自我中只包含积极或消极自我知识的话,一旦这些知识被激活,那么个体可能会被这些积极或消极的知识所包围,从而体验到极端的积极或消极情绪。因此,如果自我中的积极面被经常激活时,分开评价组织将有利于个体的心理适应;反之,当消极面被经常激活时,整合评价组织将变得更有利。测量分开评价组织时先让被试完成一份自我描述卡片归类任务(即Linville用来测量自我复杂度的工具),然后计算不同自我面间的系数或克瑞玛V系数(Cramer''''sV),通过系数或V系数的高低来反映分开评价的程度。

Showers[15]指出,如果个体认为正面自我比消极自我面更重要,就可以提高心理适应水平;反之,如果认为消极自我面更重要,则会体验到较多消极情绪,降低心理适应水平;即分开评价组织与重要性突出(importancedifferentiation)间存在交互作用。该研究同时还表明,当自我面反映的是个人重要的、以积极自我知识为主的自我面时,进行积极分开评价的个体可以很容易地从悲伤情绪中恢复过来;而当情境因素包含的是纯消极自我面时,分开评价似乎会使消极情绪永远延续下去。这意味着拥有积极分开评价自我的个体在强烈的消极情境中可能会变得非常脆弱,而发挥整合评价的作用则需要对积极自我信念和消极自我信念进行整合。Showers[16]一项关于伴侣和爱情关系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当关系相对长久,消极内容特别多时,整合评价组织是跟更为积极的思想、情感、及对伴侣的行为相联系的。

分开评价、整合评价及重要性突出对个体情绪和心理适应的作用机制是复杂的,它们并非各自单独发生作用,个体在使用这些组织时也具有明显的动态性和灵活性。

(四)自我概念清晰度

Campbell等[17]将自我概念清晰度(self-conceptclarity,SCC;或自我清晰度,self-clarity)定义为:自我信念定义的清楚和确信程度,及其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自我概念清晰度,尤其是其中的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成分,主要反映的是自我图式的一致性。Campbell研究了自我概念清晰度跟自尊、大五人格、自我倾注(self-focusedattention)间的关系,发现低自我概念清晰度跟高神经质、低自尊、低尽责性、低宜人性、慢性自我分析、低内部状态察觉,以及沉思形式的自我注意是联系在一起的。此外,自我概念清晰度跟自我复杂度也是呈正相关的,虽然它们也是两种不同的自我组织。在Campbell[18]更早一项关于自尊和自我概念清晰度的研究中,她发现低自尊个体表现出低自我概念清晰度的各种特征,且低自尊个体具有积极和消极特质相混合的特征,而积极特质则是高自尊个体的主要特征。该研究采用对自我描述的反应时、一致性和稳定性作为自我概念清晰度测量的指标。Campbell[17]后来发展出了一种由12道题目构成自我概念清晰度量表(SCCScale)来测量自我概念清晰度程度,该量表所得到的结果跟以前测量方法所得结果吻合得很好。后续的研究也都支持了高自我概念清晰度有利于心理适应这一假设。[19-21]还有研究表明,自我概念清晰度是健全人格中自信成分对心理健康预测效应的调节因素,它可以部分地解释自信水平对一般健康问卷(GHQ)中焦虑、抑郁、自我肯定的回归效应[22]。

(五)自我不和谐

自我不和谐(self-discrepancies)理论[23,24]所关注的焦点是人们关于自己特质的信念,以及关于不同标准(如自我标准,父母标准)的信念间的不和谐。Higgins对自我不和谐的研究主要在两方面:现实—理想(actual-ideal)自我与现实—应该(actual-ought)自我。对自我不和谐的测量则主要采用自我问卷(SelvesQuestionaire)。根据自我不和谐理论,特定的自我不和谐跟特定的情绪失调是联系在一起的,如现实—理想不和谐是跟沮丧相关的情绪相联系的(如失望),而现实—应该不和谐是跟高焦虑相关的情绪相联系的(如罪恶感)。现实—理想自我不和谐与情绪之间出现这种关系,可能是因为个体在达成理想或目标时遭到失败产生的;而现实—应该自我不和谐与情绪间关系则可能是个体在履行责任或义务时遭到失败而产生的。也有研究[25]表明特定类型自我不和谐跟特定类型情绪失调之间并不存在这种联系,但却发现自我不和谐跟低心理适应之间存在联系。

如果从时间的角度来考察自我不和谐,一个人过去、现在、未来自我间的不和谐同样会对个体的情绪及心理适应造成影响。如,可能自我的复杂性可以调节对未来目标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反应,而现实自我的复杂性则可以调节对当前目标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反应。自我在时间维度上的不和谐对健全人格的形成亦有重要影响,个体只有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才能达成自我的和谐,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自我知识组织的动态性与心理适应

不同自我组织类型在不同的情境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为达到最高水平的心理适应,个体可能会在不同情境中使用不同的组织类型。例如,那些适应能力强的个体在高压力情境里比在低压力情境里更多采用自我分开评价组织;在经历了高消极生活事件后,适应能力强的个体的自我知识内容虽然变得比先前消极,但他们觉得消极属性的重要性比平时低,即压力情境改变了个体的自我重要性[26]。

同时,自我知识的组织是灵活的、可变异的,它会因情境、个体差异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及作用。Showers提出了一种分开评价的动态模型(图1),它既包括了个体使用分开评价组织来适应现时情境,也包括个体组织风格的长期改变。图1顶部表示大多数人把积极分开评价作为一种基本自我知识组织方式,但在负面自我属性变得突出时(如遭遇压力时),不同个体的自我知识组织将发生不同变化。图1左侧表示适应不良个体采用消极分开评价来组织自己的自我知识,导致极低的自尊和消极情绪;而右侧则表示适应较好个体开始会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负面属性上,并尝试采用整合评价来尽量减小它们的影响,最后,一部分人会重新使用分开评价组织方式,最终获得最佳适应水平。

McMahon等人[27]考察了身体不满和饮食失调妇女的自我结构与情绪的关系,发现在自我知识组织中具有灵活性的个体(即在对特定消极特征的思维中具有整合评价,在自我概念结构中具有分开评价的个体)才具有最少的消极情绪。

图1自我结构因生活压力事件发生改变的动态模型

一项研究[28]把自我概念清晰度分为日常自我概念清晰度和特质自我概念清晰度,通过10个星期里每天2次的观测发现:日常自我概念清晰度和日常事件之间的关系会被日常消极情感和日常自尊所调和,这种调和作用表明日常事件导致了情绪和自尊的变化,该变化继而导致日常自我概念清晰度的变化;自尊、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及自我概念清晰度跟特质自我概念清晰度是呈负相关的。这表明,自我概念清晰度在不同的情境里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即具有动态特征。

各种自我知识组织类型也是随个体生活经验的增加而动态发展的,如Harter等人[29]发现,儿童在成熟的同时也在发展对多个自我领域的重要性进行分开评价的能力。而成人在遭遇压力事件并准备积极应对的话,可能会发展出更高的自我复杂度。Jordan和Cole[30]也认为,自我复杂度有时候并不能缓冲消极事件对儿童的影响,它可能在后来才会表现出它的缓冲作用。这些研究均表明,自我知识组织是可以随时间、情境而变化的,即自我知识组织本身就具有动态性。

尽管自我组织的短期适应和长期改变确实存在,但也有研究表明自我组织存在一定的稳定性。如Strauman[31]的一项对自我不和谐的纵向研究表明,虽然3年后被试的自我描述发生了变化,但他们自我不和谐的程度和类型仍保持稳定。

三、多重自我、整体自我与心理适应

早期的自我理论一般把自我看作是一个单维的整体(即整体自我),但后来的研究者提出,自我是多维度的,按一定方式组织起来的,具有特定结构的复杂系统(多重自我)。相应地,传统的信息加工模型认为,积极自我属性和消极自我属性的数量将决定个体对自身的总体评价,而当前的观点则认为组织因素可以调和积极自我和消极自我对个体的影响。Showers[26]考察了自我的内容特征(积极、消极)和结构特征(重要性突出、分开评价、自我复杂性)在2年里所发生的变化,结果表明自我概念内容的变化反映的只是生活环境而已,自我结构的改变才有助于调节压力和消极情绪的影响。

虽然自我的性质和数量在短时间里不会改变,但通过对自我知识的组织加工,人们可以忽略某些可能对当前活动产生消极影响的自我知识,使这些知识不被提取到当前的加工情境中来,或降低它们的可利用性,以保护自我。而提取出来被带到当前加工情境中的这些自我知识,则是“工作自我概念”(workingself-concept)。由于组织的作用,工作自我概念具有不同的结构或形式——多重自我和整体自我。

不同的自我知识组织类型将导致不同的工作自我概念,Campbell[32]从测量的角度对五种组织类型进行分类,认为自我复杂度和自我分开评价测量是属于多重自我组织测量,而自我概念分化、自我概念清晰度及自我不和谐则是整体自我组织测量。其中,自我概念分化之所以被归为整体自我,主要是因为自我概念分化测量并未反映个体的图式中包含范畴的数量,而是各个范畴之间的关系。同时,由于“分化(differentiation)”往往被当作是多重的特征,所以她建议称这种测量为“自我概念分裂(self-conceptfragmentation)”以避免引起混淆。

关于多重自我和整体自我跟心理适应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不一致的结果。如Linville[3,4]的研究表明,拥有复杂自我的个体可以把外部事件的消极作用限制在最小范围内,以降低压力所带来的消极影响。Showers[33]考察了童年时代(15岁前)遭受过虐待的大学生的自我结构与适应水平的关系,发现拥有分开评价组织的遭受过虐待的个体比拥有整合评价组织的遭受过虐待的个体所感受到的抑郁和防御水平更低。

但多重自我也建立了一种自我分离的感觉,且拥有多重自我的个体可能在适应不同的情境时需要进行切换,从而消耗更多的心理资源,并缺少一个核心自我。而对于拥有核心自我的个体来说,他们确认了自我中最中心的特征或领域,无需在不同情境中选择合适的自我知识组织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因而显得容易操作和实现。Danahue[10]对自我概念分化的研究也表明,对不同社会角色自我描述更清楚的个体在心理适应上的得分反而更低,而自我概念分化得分更高的个体也更多地与生活角色转换(如离婚,换工作)相联系。Campbell[32]的研究则表明,多重自我测量跟心理适应测量并无相关,整体自我测量跟心理适应测量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

此外,仅仅用自我面的数量来决定多重自我和整体自我跟情绪和心理适应的关系很可能是不够的,或许还存在其他的因素调节着这种关系,抑或跟多重自我或整体自我共同影响着个体的情绪和心理适应水平。如,有研究考察了自我控制力与自我复杂性、心理适应之间的关系[34],结果发现个体如果知觉到对自己的自我面缺乏控制力的话,更高自我复杂度预示着更差的生理和心理适应,知觉到的对多重自我的控制力可以调节自我复杂度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然而,这些理论都只是从单一、静态的角度来进行解释,或许多重自我和整体自我跟心理适应的关系就像分开评价和整合评价跟心理适应的关系一样具有动态性,人们在不同的情境里使用不同的自我知识组织结构才能得到最积极的情绪和最佳适应水平。

四、简评

自我知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具有整体性、等级结构性、动态性、环境适应性等特征。如,从整体性和等级结构性的观点出发,可以把自我知识看作是由多个层次,各个层次又分别由多个自我概念构成的统一体;同时,这些自我概念还具有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它们之间既协调又互相制约。导致自我复杂度与心理适应关系不一致结果的原因,除了自我知识的积极与消极属性之外,还很可能是因为复杂自我内部的各个次级自我之间缺少整合,从而使自我的整体性被削弱,影响到自我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表现出低水平的心理适应。而自我概念分化和自我清晰度则分别是自我知识整体性不同方面的表现,分开评价、整合评价与重要性突出,以及自我不和谐则是自我知识等级结构性的不同表现形式,它们跟心理适应水平的关系因此也具有不同的表现。此外,除了目前我们所知道的这些自我知识组织方式之外,很可能还存在其他自我知识组织的方式;而不同自我知识组织方式对心理适应的影响也可能存在交互作用,如Parker等人[35]发现自我复杂度可以调和现实一理想自我不和谐与边缘人格特征间的关系,对于低自我复杂度个体来说,现实一理想自我不和谐与边缘型人格特征间存在更强的相关。

就动态性和环境适应性的角度来说,自我知识组织的各个部分是不断调整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使自我知识组织结构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这种动态平衡在短期里表现为工作自我根据环境的不同而不断改变自身的结构,以达到最佳心理适应水平;在长期里则表现为自我知识组织的发展特点,如习得新的自我知识组织方式,或某种自我知识组织方式在长时间里被反复使用,从而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自我知识结构特点。但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仍很缺乏,今后的研究需要发展新的研究手段工具以测量即时情境里的自我知识组织类型(或工作自我的组织结构特征),并需要更多纵向的研究来考察自我知识组织的发展特点。

在方法论方面,目前大多数自我知识组织研究仍停留在对外在行为的宏观描述上,需要新的研究手段来考察自我知识组织的内部机制,及其生理基础。例如,自我组织研究以信息加工模型作为解释自我知识组织的基础,这必然涉及到认知操作的问题,但本文所讨论几种组织方式研究对认知操作的研究显然不够。像Linville提出的“溢出”操作就未得到足够的证据来证实它的存在,以及这种操作究竟是怎样发生的,且积极或消极事件所激活的自我知识量也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来测量。而对自我知识组织生理基础的了解目前几乎是空白,怎样用生理心理学的方法来考察自我知识组织将是今后研究的一大挑战。最后,中国人的自我不同于西方人,怎样设计出能够测量中国人自我知识组织的有效工具乃是我们今后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Showers.C.J.,&Zeigler-anizationofself-knowledge:Features,functions,andflexibility.InM.R.Leary&J.P.Tangney(Eds).HandbookofSelfandIdentity[M].NewYork:GuilfordPress.2003:47~67.

Linville,P.W.Self-complexityandaffectiveextremity:Don''''tputallofyoureggsinonecognitivebasket[J].SocialCognition,1985,3:94~120.

Linville,P.W.Self-complexityasacognitivebufferagainststress-relatedillnessanddepression[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87,52(4):663~676.

Rafaeli-Mor,E.,Gotlib,I.H.,&Revelle,W.Themeaningandmeasurementofself-complexity[J].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1999,27:341~356.

Dixon,T.M.,&Baumeister,R.F.Escapingtheself:Themoderatingeffectofself-complexity[J].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1991,17:363~368.

Niedenthal.P.M.,Setterlund.M.B.,&Wherry,M.B.Possibleself-complexityandaffectivereactionstogoal-relevantevaluation[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2,63:5~16.

Schleicher,D.J.,&McConnell,A.R.Thecomplexityofself-complexity:Anassociatedsystemstheoryapproach[J].SocialCognition,2005,23(5):378~416.

Wilson,M.C.K.R.&Horowitz,L.M.Thedirectandstress-bufferingeffectsofself-organizationonpsychologicaladjustment[J].JournalofSocialandClinicalPsychology,2006,25(3):333~360.

[9]Koch,E.J.,&Shepperd,J.A.IsSelf-ComplexityLinkedtoBetterCoping?AReviewoftheLiterature[J].JournalofPersonality,2004,72(4):727~760.

[10]Donahue,E.M.,Robins,R.W.,Roberts,B.W.,&John,O.P.Thedividedself:Concurrentandlongitudinaleffectsofpsychologicaladjustmentandsocialrolesonselfconceptdifferentiation[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3,64:834~846.

[11]Showers,C.J.,&Ryff,C.D.Self-differentiationandwell-beinginalifetransition[J].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1996,22(5):448~468.

[12]Bigler,M.,Neimeyer,G.J.,&Brown,E.Thedividedselfrevisited:Effectsofself-conceptclarityandself-conceptdifferentiationonpsychologicaladjustment[J].JournalofSocialandClinicalPsychology,2001,20(3):396~415.

[13]Lutz,C.J.,&Ross,S.R.Elaborationversusfragmentation:Distinguishingbetweenself-complexityandself-conceptdifferentiation[J].JournalofSocialandClinicalPsychology,2003,22(5):537~559.

[14]Showers,partmentalizationofpositiveandnegativeself-Knowledge:Keepingbadapplesoutofthebunch.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J].1992,62(6):1036~1049.

[15]Showers,C.J.&Kling,anizationofself-Knowledge:Implicationsforrecoveryfromsadmood[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6,70(3):578~590.

[16]Showers,C.J.&Kevlyn,anizationofknowledgeaboutarelationshippartner:Implicationsforlikingandloving[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9,76(6):958~971.

[17]Campbell,J.D.,Trapnell,P.D.,Heine,S.J.,Katz,I.M.,LavalleeL.F.,&Lehman,D.R.Self-Conceptclarity:measurement,personalitycorrelates,andculturalboundaries[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6,70(1):141~156.

[18]Campbell,J.D.,Self-esteemandclarityoftheself-Concept[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0,59(3):538~549.

[19]Chang,E.C.Lifestressanddepressedmoodamongadolescents:Examineaeognitive-affectivemediatingmodel[J].JournalofSocialandClinicalPsychology,2001,20(3):416~429.

[20]Bond,A.J.,Ruaro,L.,&Wingrove,J.Reducingangerinducedbyegothreat:Useofvulnerabilityexpressionandinfluenceoftraitcharacteristics[J].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2006,40:1087~1097.

[21]DeHart,T.&Pelham,B.W.Fluctuationsinstateimplicitself-esteeminresponsetodailynegativeevents[J].Journalof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2007,43:157~165.

[22]毕重增,黄希庭.清晰度对自信预测效应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6,29(2):271~273.

[23]Higgins,E.T.,Bond,R.N.,Klein,R.,&Strauman,T.Self-diserepanciesandemotionalvulnerability:Howmagnitude,accessibility,andtypeofdiscrepancyinfluenceaffect[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86,51(1):5~15.

[24]Higgins,E.T.Self-discrepancies:Atheoryrelatingselfandaffect[J].PsychologicalReview,1987,94:319~340.

[25]Tangney,J.P.,Covert,M.V.,Barlow,D.H.,&Niedenthal,P.M.Areshameandguiltrelatedtodistinctself-discrepancies?AtestofHiggins''''s(1987)hypotheses[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8,75(1):256~268.

[26]Showers,C.J.,Abramson,L.Y.,&Hogan,M.E.Thedynamicself:Howthecontentandstructureoftheself-conceptchangewithmood[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8,75(2):478~493.

[27]McMahon,P.D.,Showers,C.J.RiederS.L.,Abramson,L.Y.,&Hogan,M.E.Integrativethinkingandflexibilityintheorganizationofself-knowledge[J].CognitiveTherapyandResearch,2003,27(2):167~184.

[28]Nezlek,J.B.&Plesko,R.M.Day-to-dayrelationshipsamongself-conceptclarity,self-esteem,dailyevents,andmood[J].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2001,27(2):201~211.

[29]Harter,S.,Bresnick.S.,Bouchey,H.A.,&Whitesell,N.R.Thedevelopmentofmultiplerole-relatedselvesduringadoleseence[J].DevelopmentandPsychology,1997,9:835~853.

[30]Jordan,A.,&Cole,D.A.Relationofdepressivesymptomstothestructureofself-knowledgeinehildhood[J].JournalofAbnormalPsychology,1996,105(4):530~540.

[31]Strauman,T.J.Stabilitywithintheself:Alongitudinalstudyofthestructuralimplicationsofself-discrepancytheory[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6,71(6):1142~1153.

[32]Campbell,J.D.,Assanand,S.,&DiPaula,A..Thestructureoftheself-conceptanditsrelationtopsychologicaladjustment[J].JournalofPersonality,2003,71(1):115~140.

[33]Showers,C.J.,Zeigler,V.,&Limke,A.Self-structureandchildhoodmaltreatment:Successfulcompartmentalizationandthestruggleofintegration[J].JournalofSocialandClinicalPsychology,2006,25(5):473~507.

[34]McConnell,A.R.,Renaud,J.M.,Dean,K.K.,Green,S.P.,Lamoreaux,M.J.,Hall,C.E.&Rydell,R.J.Whoseselfisitanyway?Self-aspectcontrolmoderatestherelationbetweenself-complexityandwell-being[J].Journalof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2005,41:1~18.

[35]Parker,A.G.,Boldero,J.M.,&Bell,R.C.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features:Theroleofself-discrepanciesandself-complexity[J].PsychologyandPsychotherapy:Theory,ResearchandPractice,2006,79:309~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