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健康心理研究论文
时间:2022-09-03 09:45:00
导语:小学生健康心理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核心部分。让处于可塑性阶段的小学生形成稳定的健康心理,充分发挥心理的加工、调节、控制和支配功能,使学生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要求。
一.认识、遵循心理形成及转化规律,选准切入点
心理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不仅具有对人的调节、控制和支配功能,而且具有对事物的认识、鉴别、加工和选择功能。人的各类不同内容的素质只有转化为心理素质,才能转化为具体素质。在开展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要以塑造心理素质为核心,使之产生核心带动全局的效应。具体操作中,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抓住时机。小学阶段是最佳心理塑造期,必须从学生入校起就开展心理教育。
2.选好教师。必须选择事业心强、热爱学生的教师担任。要加强教师培训,使其掌握心理学的一般知识,学会心理分析、心理矫正、心理咨询的方法。
3.选准教材。教材必须适合小学生的特点,要具有普遍性、导向性,有可比性、借鉴性,要与学生实际贴得近。
4.把握重点。心理教育要始终坚持以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为核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鉴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引导学生认识“事发于心”的道理,重视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
5.重在普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和全体性,要求心理教育不能停留在实验阶段。要在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全面铺开,纳入整个教学体系之中,使全体学生受到教育。
二.重视外因作用,创造适应心理转化的外部条件
我们必须把握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塑性特点,依拒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原理,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改造先天素质中的不良成分,培养稳定的、优良的综合素质。
1.重视学校环境建设。良好的学校环境对矫正学生不健康心理、培养健康心理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重视学校环境建设,从时间、空间、人际关系方面创造条件,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至关重要。在时间安排上必须科学,合理安排三大板块课程,不能削弱、削减劳动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生劳逸结合,有张有弛,在紧张而轻松,严谨而愉悦,规范而又有个性舒展的环境下学习,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在空间环境上要力求净、静、文明、美化。培养学生文明健康的心理,一定要注意空间环境的潜在影响。无论校园规划,还是班级布置,只要是学生涉身的场所,都要干净、文雅,使人文明、高雅,催人上进。在人际关系上要力求和谐。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条件。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要把握四点:①要讲师德尊严但不是惟我独尊。②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简单的扼杀。③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让学生掌握自我教育的一般方法,学会正确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④创造条件,培养学生敢为人先的竞争精神。
2.重视家庭教育的指导。家庭教育的指导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指导内容则必须以“学会做人”为根本。要指导家长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培养孩子心理健康的方法。一要注意有形的示范教育,如家长的言谈举止,生活习惯。二要注意无形的潜在教育,如处理亲情关系、邻里关系、同事关系,良好的个人嗜好,生活方式等。三要注意教育方式,改变家老大的观念,对孩子不训斥、不命令、不冷漠。四要有适应形式的教育思想,与学校教育思想改革保持一致,改变家庭中“应试”教育的生活环境。
3.重视学生对社会问题认识的引导。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经济改革的变化,培养心理的承受能力和参与未来竞争的能力。二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呈上升趋势的犯罪率、离婚率等社会问题。三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不正风气及由此导致的人际关系、社会交往、社会公德方面的社会问题。
三.加强教师自身素质建设,全面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1.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握住心理素质对其他内容素质的关系,注意塑造学生的的健康心理以带动整体素质的提高。
2.心理教育实验面对的是少数班级少数学生,实验所取得的经验必须尽早在全体学生中普及,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和全面性要求。为此,普及心理教育就要求全体教师的参与。
3.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要求教育者要有高素质。一是必须有过硬的语言、文字、宣传、组织能力,有参与学生活动的特长。二是必须有较高的教育艺术和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善于疏导、协调、化解矛盾。三是要有观察、分析、调查研究的能力,能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变化,能准确了解变化的原因,解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四是必须具备教育现代化思想和掌握运用教育现代化技术的能力。
- 上一篇:师生心理障碍沟通论文
- 下一篇:离异家庭学生心理辅导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