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学习心理机制培养论文
时间:2022-05-26 08:16:00
导语:内隐学习心理机制培养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内隐学习是一种论文区别于外显学习的学习过程。内隐学习在校本教师培训中具有高潜力和高效性。内隐学习的自动性、抽象性和高选择性对教师的师德培养、自主性学习和反思性教学等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内隐学习;校本教师培训;启示
一、关于内隐学习的观点
内隐学习是一种区别于外显学习的学习过程,它是通过与环境接触,无目的、自动地获得事件或客体间的结构关系及经验,并试图改变其后某些行为的学习[1]。它是一种不知不觉的、对复杂知识和规律的敏感性学习[2]。内隐学习一词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A.S.Reber于1965年提出。在内隐学习中,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或者陈述出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3]。杨治良的研究指出:“大脑对记忆的储存与提取是由‘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两种不同的系统组成。后者指技能与行为习惯、条件反射、非联系性学习等,其神经机制是脑的纹状体、杏仁核和小脑、反射神经回路的机能”[4]。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坚持意识与无意识的“冰山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意识的欲望及早年经验的制约[5]。当代认知心理学家也发现大量无意识信息对人心理、行为的深刻影响,最突出的就是关于内隐学习的研究。内隐学习理论上涉及意识与无意识的重大问题,应用上关系到人类潜能开发的根本问题。实验证实,内隐学习具有高选择力、高潜力、高效性[6]三大特性和自动性、理解性、抽象性、抗干扰性等特征[7]-[12]。
二、从教师知识分类看内隐学习在校本培训中的重
要性按照知识管理学的分类,知识可分为显形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13],用荣•杨(RongYang)的话说,显形知识可以说是“冰山一角,而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冰山底部的大部分”。教学就是一个存在大量隐性知识的专业领域,教学的艺术性正是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尚未规范化和未显性化的知识的运用[15]。教学领域中有许多体现教师个性化和情境性的知识很难归类和格式化。在教师培训过程中,也很难将它们直接传授给受训教师,它依赖于教师在实践中的理解和领悟——即内隐学习的理解性。而研究证明,隐性知识(缄默知识或内隐知识)的学习,正是通过内隐学习完成的[16]。
隐性知识的价值过去往往被人们忽视。这一理论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揭示了显性知识的隐性根源,更把人们对知识与学习的认识带进了全新的视野,引发了新一轮知识与学习的革命[17]。外显学习中发现和控制任务变量的机制类似于有意识的问题解决,内隐学习是自动的、无意识进行的,比外显思维更为有力(Mathews,1989;Fletcher,1998)。因此,从教师成长角度看,校本教师培训中内隐学习在促进教师掌握这些隐性知识方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价值,它体现了内隐学习的高潜力和高效性。
日本学者左藤学则认为,在教师的专业领域中,存在着有别于一般大众的教师固有的知识领域,即“实践性知识”[18]。实践性知识不是显性知识,是无意识的运用,具有隐性知识的功能。因此,实践性知识是以教师个人经验为基础而形成的,是教师在实践中无意识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的。校本教师培训正是以教师的实践经验为背景,以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为基础的教师在职教育和研修,旨在使教师做出选择和判断,以便形成专业性见识,解决基于教师个体经验所形成的实践性问题。因此,在校本教师培训过程中,体现了内隐学习高选择力的特性;这利于教师将那些零星的、尚未或难以规范的、不易保存、传递掌握和分享的实践性知识个人化,内化为教师的具有个人风格的知识,并用于实际教学情境中去。
三、内隐学习的自动性对师德培养的启示
校本教师培训首先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培训。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品德的形成更多的是无意识的、内隐习惯的形成[19]。在师德形成过程中,不仅师德的认识离不开内隐学习,而且师德情感的形成、师德信念的确立、师德行为的锻造同样与内隐学习的状态密切相关[20]。人类德性本身就是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完成的[21]。这也警示了教师师德必然是学生德育最直接的行为课本,但这种作用方式不是通过说教产生的,而是学生内隐学习的结果。一个学校的教师文化、学校氛围、环境和校本教师培训的理念通过教师的内隐学习对教师师德的培养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个班级的风气、年级氛围和教师师德又会通过学生的内隐学习对学生品德教育发挥作用。所以我们应该重视校本教师培训中内隐学习的自动性在师德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四、内隐学习的抽象性对教师自主性学习的启示
校本教师培训是在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要求下应运而生的,所以,教师始终都应是“学习者”和“研究者”。在开展校本培训的过程中,强调教师个人的主动学习,是“我要学”的内在动力,而不是“要我学”的外在压力,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培训的成功和高效;这同时也意味着校本教师培训要激发教师更强的内在学习动机。鉴于此,要制定出能够满足教师个体需要和个别化培训的学习计划,这有利于教师从外显学习过渡到内隐学习。人只有对自己需要的东西才有敏感性,只有保持敏感性的学习才会有所创造和发现。这种良性循环是通过内隐学习的心理机制建立起来的,并能满足处于各个不同类型和发展阶段的教师需求。
内隐学习的奠基人Reber通过实验证明了内隐学习具有抽象性[22]。内隐学习与某一形式的迁移具体性相联系,使教师将其在培训中获得的技能、知识以及训练情境中获得的态度有效地运用于新情境中去。教师将所学运用于实际教学和研究中去的可能并不为教师直接意识,这表明内隐学习可以促进教师将内部动机转化为创造性教学和研究,并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同时提高教师内隐学习的抽象性水平。
Reber1993年还在总结自己和他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进化论的角度提出内隐学习的五条特征:(1)强有力性;(2)年龄独立性;(3)低变异性;(4)IQ独立性;(5)加工的共同性[23]。这即说明,内隐学习不受教师年龄、性别、智力、机体状况等差异的限制和影响,是校本教师培训中抗干扰性的体现。
五、内隐学习的高选择性对教师反思性教学的启示
教师的成长既基于对科学的学习,也来源于教师个体的内化和体验。对教师而言,对自己教育实践和教育现象的不断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方式。校本教师培训可以充分使教师的反思植根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并及时使其在实践中把通过内隐学习所内化的理论加以运用。这样内隐学习在教师的校本培训和教学实践之间搭起了桥梁:教师将学习的知识、理论和技巧不知不觉地应用于实践问题的解决当中,又将实践中的经验引入校本培训的学习中去加以检验,进行知识体系的重构,最终把知识个体化。其间,内隐学习是一个隐秘的,但同时又是直接与快捷的通道,为教学中的反思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心理条件。它无需教师做出多少努力便可以收取实际成效,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对校本培训中知识的不自觉的应用和对实践经验的无意识的提取、加工和内化的省力而非对抗的学习,充分体现了内隐学习的高选择力。
六、内隐学习对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启示
校本教师培训是基于学习型组织而进行的,在学习型组织中个人和群体的内隐学习、内隐倾向性和内隐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其所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物》中提出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建立共同远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要求教师应用潜意识学习,在学习型组织中需要具有敏感性学习的能力,不断对准焦点,保持创造性张力,努力实现终极目标。而团体成员相互间的潜在和内隐的影响,不论是信念体系的还是行为体系的都会对组织成员产生重大影响,这对旨在促进教育发展、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的校本教师培训具有重大价值。由此可见,内隐学习是一种经常的、内在的、主动的、不易觉察的、潜移默化的深层学习方式。
总之,内隐学习存在于一切学习活动的所有过程中,是人类知识学习、技能掌握、品德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层面,它已渗入到校本教师培训中的各个方面,不论是知识范式,能力范式、情感范式、建构论范式、批判论范式、还是反思论范式的学习模式[24]都离不开内隐学习的心理机制。内隐学习将会引起校本教师培训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更为广泛的关注,突显其在教师校本培训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郭秀艳,崔兴成.内隐学习本质特征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J].2002,25(1):43-46.
[2]郭秀艳.内隐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Reber.A.TransferorSyntacticStructureinSyntheticlanguages.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1969,81:115-119.
[4]杨治良.记忆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高尚仁.心理学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杨治良,叶阁蔚.内隐学习三高特征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3,16(3):138-144.
[7]Brooks,L.R.Nonanalyticconceptformationandmemoryforinstances.InE.Rosch&B.B.Lloyd(Eds),Cognitionandcategorization.NewYork:witty,1998:170-211.
[8]Broods,L.R.Abstractanalogiesandabstractedgrammars:CommentsonReber(1989)andMathewsetal.(1989).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1991:17:316-323.
[9]Reber,AS.,Kassin,S.M.,Lewis,S.Cantor,G.W.Ontherelationshipbetweenimplicitandexplicitmodesinthelearningofacomplesrulestructure.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HumanLearningandMemory,1980:6:492-502.
[10]ReberP.J.,&Squire,L.R.Encapsulationofimplicitandexplicitmememoryinsequencelearning.JournalofCognitiveNeuroscience,1998;(10):248-263.
[11]0''''Brien-Malone,A.,&Maybery,M.ImplicitandExplicitMentalprocesses.Mabwah,NJ:Eribaum,1998:37-56.
[12]Lewicki.p.,Hill,T,Bizot,E.Acquisitionofproceduralknowledgeaboutapatternofstimulithatcannotbearticulated.Cognitivepsychology1988;20:24-37.
[13]MichaelPolanyi.StudyofMan[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58.
[14]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5]刘雪飞,骆徽.隐性知识视野中知识与学习的革命[J].开放教育研究,2004(5).
[16]MichaelPolanyi.KnowingandBeing[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69.
[17]张民选.专业知识显形化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2,16(1).
[18]何曾豪,秦启庚,郭秀艳.内隐学习在教学上的应用[J].心理学,2002,25(4):484-485.
[19]孔维民.内隐学习理论与学校德育[J].教育科学,2002,18(3):7-9.
[20]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1997.
[21]杨治良,等.内隐社会认知的初步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7(1).
[22]A.S.Reber.ImplicitLearningandTacitKnowledge:AnEssayonCognitiveUnconscious.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3,pp.1-50,pp.88-123.
[23]国际上六种教师培养范式[N].中国教育报,2002-01(3).
- 上一篇:隐性课程心理学方式发挥论文
- 下一篇:校实习生心理调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