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形体通识课创新发展路径
时间:2022-06-23 09:53:07
导语:舞蹈形体通识课创新发展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美育的概念很早之前就由席勒提出,美育主要通过艺术教育实施。随着国家现阶段对美育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因实践性与功能性突出舞蹈形体通识课逐渐成为诸多高校设置教学计划与人才培养方案时的重要选择。本文基于舞蹈形体通识课的授课对象——高校非专业学生的特点,探究针对学习主体应如何在已有的授课内容与形式上进行创造性教学,并就舞蹈形体通识课的创新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舞蹈形体;通识课;创新
舞蹈这一艺术门类作为实施美育的途径与载体,以肢体作为教学媒介和表现手段,因而相较于其他艺术教学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一般的认知里面,舞蹈是一个有“门槛”的艺术种类,不是任何人想“舞”就能舞得起来的,需要舞者长期积淀基本功。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舞蹈已经不再是面向少数人的高门槛艺术,其触角已经伸展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诸多角落,除了大众的生活舞蹈呈现越来越“专业化”,诸多高校也开始设置舞蹈形体通识课程以实现美育教育的目的。
一、舞蹈形体概述
想必受过舞蹈训练的人与初次见面的人在交谈中都会遇到诸如此类的提问:“你是学舞蹈的吗?”“你是不是学过舞蹈?感觉你很有气质。”在大众的观念世界里,接受过舞蹈训练的人,不管训练的时间长短,训练时间的早晚,舞蹈给人的影响已经渐渐融入到他们的身体里,也许挺拔的身躯、修长的手臂,进而散发出与常人不一样的“气质”,这些都有赖于舞蹈训练。这也是人们一提及舞蹈,便会与“形体优美”“气质”这样的词汇相关联的原因。在大众的潜意识里,舞蹈就应该与形体产生紧密的关联,因此,自然而然会产生舞蹈形体这样的概念。一谈到舞蹈形体四个字,不少人会将其称为形体舞蹈,实则这两个意义不同的概念原本分属不同的范畴。首先,形体舞蹈是一项新兴的旨在改善人的体型的健身运动,它不等同于舞蹈训练,只是借助舞蹈、瑜伽、健美操等多种艺术形式,辅以风格鲜明的音乐,把舞蹈训练作为改善形体的主要手段,从体育锻炼的视角出发,参照人体机能特点,通过矫正站姿、坐姿等良好的体态锻炼、强健身体各部位的肌肉、消耗多余的脂肪,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塑造形体、锻炼身体、塑造气质。形体舞蹈其实可以算作一项有氧体育运动,它不像舞蹈那样具有显著表达社会意义和思想精神的作用。而舞蹈形体脱胎于舞蹈专业教育,练习者基于舞蹈教学规律,主要通过对不同舞种如芭蕾舞、民间舞、现代舞等风格性舞蹈的掌握,进而掌握形体训练的基本技术和各种动作的核心要领,最终提高身体灵活性、协调性,并养成鉴赏动作美、气质美、形体美的审美意识,进而有思想性地表现艺术美。对上述概念稍加区分我们就不难发现,“舞蹈”和“形体”两个词语,哪个位于前面,则表明其居于核心地位。形体舞蹈偏重于体育性质,舞蹈只是达到形体训练的一种手段,而舞蹈形体则是回归舞蹈本身这一艺术形式,在满足形体训练的基础上最终达到思想层面的表达。如今越来越多的综合类高等院校选择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舞蹈形体通识课,给非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了解、学习舞蹈的平台和让其平等接受美育教育的机会。舞蹈形体通识课并非要把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出色的舞蹈表演艺术家,而是通过课程培养具有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的年轻一代。我国舞蹈形体通识课起步比国外要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目前尚存在一些问题,这还需要学校及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并加以解决。
二、当前舞蹈形体通识课面临的困境
高校舞蹈形体通识课主要以学期制的公共选修课为主,面向全校各专业、不同成长环境的大学生,大部分高校学生由于之前长期处于繁重的课业压力之下,对形体状况普遍缺少应有的认识与重视,没有专门的时间与精力进行系统训练,时常出现驼背含胸、高低肩、向前探颈等体态问题,除了个别学生之前参与过兴趣班或者社团活动,大部分人平常很少有机会切身体验舞蹈。舞蹈对于他们而言,可远观而不能亲身体验。虽然美育教育从小培育效果更佳,然而诸多高校推出舞蹈形体选修课也能在后期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因此,从身体训练的角度而言,舞蹈形体通识课属于基础性课程,笔者根据对相关主题文献的检索分析、对本校舞蹈相关选修课开设现状的调查,以及对相关授课教师还有各专业学生的访谈调查发现,目前舞蹈形体通识课确实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在动作完成情况上不容乐观。尽管有些舞蹈形体的教材对于专业人士而言动作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但是面向高校各专业的学生则有些困难。他们已经步入成年,主要发育阶段早已结束,且自身基础不同,水平参差不齐,选课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出于兴趣爱好,有的学生则因为要达到选修课学分出于功利主义的目的而走进了舞蹈形体通识课堂。因此,很多专业的形体动作对于某些学生而言难度较大,枯燥乏味,会出现动作不协调或者柔韧性达不到的情况,因而学生很难在舞蹈形体课上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长此以往这样的学生可能会产生很多消极情绪和心理压力,反而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这也背离了设置舞蹈形体通识课的教学意义及初衷。再者,体现在教学方式上。笔者查阅文献资料及与本校相关授课教师访谈后得知,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的舞蹈形体通识课的授课方式大多沿袭舞蹈专业教学所用的传统组合教授法,也就是所有学生跟着老师学习一样的动作,最后大家的动作呈现以整齐度作为衡量标准。严格来说,这未必适合舞蹈形体通识课的授课对象——非专业的高校学生,他们来自各个专业,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不尽相同,传统的组合教授法在达到肢体开发的目的后对于思想层面的联通以及主体性的凸显难免显得力有不逮。依旧按照舞蹈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则会一定程度地抑制舞蹈形体通识课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样的舞蹈形体课程也只能基本达到舞蹈美育的第一层面,对于思想层面的意义必然有所欠缺。因而面向舞蹈形体通识课的学生,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
三、舞蹈形体通识课的创新路径
经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舞蹈形体通识课可以尝试突破既有常规的教学内容与方式,借此充分调动非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以引导式的教学方式达到舞蹈在思想层面的表现,最终使学生主体实现美育层面上的身心和谐。引导式教学是基于现代教育思想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理念,目前大多适用于中小学教学阶段。在现代舞的专业课程中也有研究者提出引导与发现的教学方法,核心即以人作为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发现和引导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在舞蹈形体通识教学中凭借引导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引导学生对自身形体的认识与关注,进而着力于分析与解决自身存在的形体不佳的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应如何代入舞蹈形体通识课值得深思,对此笔者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在课堂热身活动之后,首先可以在传统的肢体活动中融入情境式教学。学生在一段音乐下闭眼静静体味,通过听觉进一步联想触觉、视觉甚至是味觉等感官以得到综合性体验,进而用身体表现出对自然情境如海浪、草原、天空等的情感体验。例如,针对海浪我们可以给予学生充足的想象空间,可以用身体的起伏、扭动来模仿海浪,将双臂想象成浪尖上的海鸥……无须局限于波浪的各种浮沉,只要是与海浪的相关情境,都能为我们的课堂内容所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先留给学生想象的时间,再留给师生交流探讨的时间,如此一来基于情境引导下的舞蹈形体通识课便有了交互性,也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想象力。在舞蹈形体通识课的授课对象中,有些学生可能碍于面子不好意思放开姿态,而有的学生可能心中有动作但肢体多有僵化,针对上述类似的情况,教师可以在情境渗透的整个过程中以简单的动作辅以语言引导带领着学生逐渐进入状态,使其放松身心,学生在掌握简单的动作后,可以慢慢加大动作难度,且试图“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进行舒展舞动。每个学生对于情境的理解、体悟各有特点,自然呈现在他们身上的动作也不尽相同,呈现的效果不一定完全像传统的组合教学那样整齐划一,但是我们可以从动作中发现一些同学的个性以及思想。我们不应当否定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性,或许还能从中发现我们自身没有的闪光点。通过肢体语言表现不同的情境,大部分零基础的学生知道身体应当如何舞动,在课程设置上,按照一学期16~18周的教学时长,在组合的数量设置上要适中。舞蹈形体通识课不像舞蹈专业的课程必须达到每学期的硬性教学目标,它是用以拓展素养的基础性质的课程,教师在每节课带领学生进行基础的热身活动之后,有必要进行穿插情境的引导式教学,因此,每学期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选择情境引导的次数和频度,循序渐进达到肢体开发锻炼的目标。舞蹈形体通识课也应该具备现代性的思维,追求实践探索与自由性,展现出的风格也不应只局限于目前的主流舞种,例如,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瑜伽等等,可以适当安排达到美育意义的“无风格”课堂教学内容。从教学形式上看,不再是那种只有老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单调式教学模式,而是更注重学生自身主体性的发现和创造。舞蹈形体通识课对学生的体态改善大有裨益,同时有助于提升其审美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也便于其丰富课业生活、调整心态释放压力,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保有良好的体态与精神面貌以及创造力,对将来的发展和保持自身的个性特色、非对称性优势也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舞蹈形体通识课有助于实现身心一体化发展的素质教育,只有和谐的身体才会促成和谐的心灵,综合类高等院校开设这样的课程对于美育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学生必将从中受益。笔者通过对舞蹈形体通识课教学现状的分析,认为将引导式的方法运用到舞蹈形体通识课中可以作为高校美育教学的一个尝试,同时在教学中要不断发现舞蹈形体通识课的新问题,不断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在国家大力提倡与发展美育教育的形势下,为舞蹈形体通识课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更多有意义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吕艺生.素质舞蹈教育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2]吕艺生.舞蹈:作为艺术教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
[3]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5]王锦芳.形体舞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6]田培培.舞蹈与形体训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
[7]马琳琳.南京市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4.
[8]陈朗迪.“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在现代舞课中的运用[J].北方音乐,2015,35(05).
[9]吴华.大学形体课程构建及完善[J].教育教学论坛,2020,(03).
[10]杨晓娜.探究高校舞蹈形体训练课教学新方法[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9,(32):205+207.
作者:刘璐 单位:山西大学音乐学院
- 上一篇:农村英语教师发展需求与对策
- 下一篇:气象继续教育在气象业务的协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