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舞蹈教材教学价值与特点

时间:2022-04-29 03:33:33

导语:苗族舞蹈教材教学价值与特点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苗族舞蹈教材教学价值与特点

【摘要】苗族舞蹈历史悠久,有着“东方迪斯科”的美誉,不同地区的苗族舞蹈,其风格也有所不同,形式繁复多样、风格各异。由于苗族人民艰辛而又悲壮的迁徙历史,从而造就苗族舞蹈具有刚毅沉静、粗犷豪迈的风格特征,致使苗族舞蹈作为教材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特点。自2003年苗族教材作为单元课内容,正式进入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本科进行教授后,苗族舞蹈进入专业舞蹈院校已是必然趋势,2018年6月,苗族舞蹈女班教材正式出版。笔者将对该教材的教学价值与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苗族舞蹈;教材建设;训练性;胯

一、苗族舞蹈教材的教学价值

(一)身体的训练性。通过此表格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训练的重点,以汉族胶州秧歌、蒙古族、苗族三个民族的舞蹈运动方式来看,其训练部位和运动方式各有侧重,差异性明显。苗族舞蹈具有很强的训练性,可以弥补对胯部、腰部、膝部等部位的训练,更全面地开发学生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控制和关节灵活能力。第一,胯部训练。目前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以藏、蒙、朝、维、傣、汉等几个民族中的教材为主要内容,但都缺乏针对胯部的训练。苗族舞蹈以胯部运动为主要发力方式,以“顶胯”和“拧胯”为主要动律,恰恰能弥补这一空缺。例如横摆韵律就是以顶胯为主进行的左右横向运动,从而与双手的摆动产生顺边或反向的韵律美;由拐腿带出的拧胯动作,小腿向上踢至90度,同时上身俯身回旋后拧,脚下腾空而起,全身运动以胯为动力点,配合甩手、跳转、翻身、跺脚等动作时需要速度和力度,动作变化多、关节运用多,动作之间的衔接转换相当频繁。可见,苗族舞蹈能对学生身体的各个部位的综合协调配合能力和表演能力达到良好的训练,同时将力量与速度有机结合在一起,需要极强的控制能力,还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肌肉控制性、爆发性、稳定性、协调性、灵活运用性等综合素质能力。第二,肩部训练。苗族舞蹈的肩部动律主要有拧摆和颤这两种运动方式,“苗族舞蹈中肩部节奏性、多样性的律动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教学中,通过对这个动律的练习,有利于训练学生肩胛后背的灵活度,也能促进学生在做甩臂动作时更加具有美感,在放松与缩紧的转换中锻炼上肢肌肉的收缩性与延展性,使之配合踩踏步与腰胯的律动,在一顺边的不协调动作中寻找和谐。”①第三,一顺边的特点。“顺边”是指手和脚同出一侧所形成的一边顺,在很多民族里都有,例如傣族、藏族、土家族等,但是苗族舞蹈中“顺边”的动律几乎贯穿在每一个动作中,并且加入了“拐”的动律,即手肘关节和膝关节形成动势做反向运动,手臂成“卐”或“卍”的反盘运行方式,同时以腰部为轴心带动上肢和下肢同边舞动,配合大腿外旋、小腿内收、脚背内扣的特殊形态,巧妙运用顺边的动作来保持平衡,使身体间的协调配合形成苗族特有的动律。此外苗族民间舞中有很多拧转、翻身的动作,如侧翻转、回旋转、拧转身等,这些翻转动作都是建立在“一顺边”的动势基础之上的。在学习这类动作时,能够对身体拧转、翻身的速度有所训练,而且一顺边的动作、全身合力方向一致的发力方式,属于民族民间舞蹈的典型动作技巧,具有较强的风格性。(二)节奏鼓点的掌握。苗族舞蹈独特的节奏鼓点,能训练学生对节奏的把握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苗族的节奏性乐器主要是木鼓和铜鼓,鼓点节拍均以4/4拍、2/4拍多见,也有少量的3/4拍、混合拍和变换节拍。相比之下木鼓鼓点节奏更为刚劲有力,节奏型也较丰富多变。铜鼓鼓点节奏虽不复杂,但因其雄浑悠远的乐音以及强弱拍规律的倒置而产生的鼓点节奏,使其独具特色。不同的苗族地区,鼓点节奏韵律不尽相同,其中贵州省黔东南苗族地区的鼓舞最具有特色。苗族舞蹈鼓点节奏的多变性以及敲什么鼓点就踩什么舞段的方式,可以充分训练学生对节奏的反应能力,以便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例如十六拍踩鼓的鼓点打法:咚咚咚咚/嘎滴嘎滴咚/嘎嘎滴嘎咚/滴嘎咚/滴嘎嘎嘎咚咚。要求学生嘴里能数出鼓点,甚至要亲自尝试击打。演奏手法有敲鼓心(“咚”,表述右手击鼓)、敲鼓边(“嘎”,表示左手击鼓)、鼓棒互击(“滴”,表示双捶互击)等,以获取丰富的音色效果。这种以鼓导舞的表现方式,鼓点就是舞之音乐,舞之灵魂,舞随鼓点变化而变化。在苗族音乐的鼓点中,优美独特的鼓点使舞蹈动律更有节奏感,更具有民族的特色化。

二、苗族舞蹈教材的特点

(一)民族性与地域性。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黔、滇、渝、桂、湘、鄂、川、粤、琼九省(市、区),其历史悠久。由于苗族人民在历史上频繁迁徙,因此它的舞蹈种类也很繁多,“苗”只是这个民族的统称,不同地域的苗族人民都有着自己的称谓,如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人总是包裹着黑色的头巾、穿长袍,被称为“黑苗”;格江县周围的苗族人由于衣领是白色的,因此被称为“白领苗”。此外还有“高坡苗”“车江苗”等根据地域不同而划分的苗人称谓。苗族所处的位置大多在崇山峻岭之间,正是因为这种交通闭塞、与世隔绝的地域环境,造就了苗族文化与艺术的封闭性和排他性。与很多山地文化的民族一样,苗族也出现了群落式的文化断裂,自身内部产生了异化,不过也正是如此,使得苗族的舞蹈派生出了很多“亚舞蹈形态”,即使在同一动作动律下也隐含了不同的有意味的形式。因此,苗族舞蹈中包含了很多反映农耕劳作以及跋山涉水的内容,还有与农耕文化相关的模仿动物、敬畏自然、生产劳动等内容的舞蹈形式,而恰恰是这种生活状况才赋予了苗族舞蹈独特的动作动律特点。苗族舞蹈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色与民风民俗,受巫文化与信仰崇拜而产生的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特点和地域文化色彩,使苗族舞蹈在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中成为具有特色的舞蹈之一。(二)针对性与适用性。苗族教材在不断的实践检验过程中,其教学功能得以延展,具备针对性与适用性的特点。“本科教育下的民族舞蹈教学及教材突出两大特点:技能的深入与提高;知识结构系统化。从训练角度的宏观层面而言,技能的深入与提高就是通过民族民间舞教育这样一个由众多知识散点合成的教育体系,体现学生肢体综合能力及情感表现。就微观层面而言,通过民族舞教学及教材,使学生对民族舞蹈的舞蹈语汇以及特有表达方式具备广度与深度的掌握。”②目前综合性艺术院校或地方性艺术院校的民族民间舞教学,基本上是以“单元课”或“综合课”的形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如延边大学艺术学院的民族民间舞教学的设置与内容是针对自己的培养方案而建设的,其民族民间舞教学以朝鲜族舞蹈教学为主,补充苗族舞蹈这样的教材进入课堂,不但能使少数民族学生了解其他地区舞蹈的风格特点,也能打破学生固有的身体发力方式,增强身体表现力,增加更多的可能性。同时有利于学生对苗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取向有一定的认知,并形成较好的身体与知识储备,这对于本科知识结构系统化有很大帮助。同样,中专教学主要侧重于技能传授,苗族舞蹈对于身体的训练价值在上述中已例证,在此不过多赘述。由单一动作的解放肢体逐步过渡到对身体各部位的支配阶段。此外,教材自身严密的逻辑架构和训练难度的递进,使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可根据教材的先后顺序加以实施,并根据不同中专院校的学制、学时和学生程度灵活调整教材内容。(三)补充性与传承性。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目前基本以藏、蒙、朝、维、汉等几个民族的教材为主要内容,但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众多舞种,仅仅用这几个民族的舞蹈教材代表中国民族舞蹈教材是不够全面的,因此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构建还有很多需要补充和完善的地方。明文军教授也说:“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的组织和编撰,一方面需要建设具有训练性、代表性、系统性的实用教材,另一方面则需注重创新、体现特色,将学科、专业近期产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及时补充到已有的教材中,以满足多样化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的需求。此外,还要贯穿“上得去”“下得来”的教材建设理念,即教材建设内容不仅要充分体现舞蹈专业性、职业化特点的高水平、高质量、高规格,同时还需融合生态民族民间舞的民俗性、仪式感、多样化,只有如此才能编写出特色鲜明、风格独特、目标明确、实用可行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材,使其成为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保证。”现今,苗族舞蹈作为舞蹈教材走出了苗寨,进入了专业舞蹈院校的教育体系中,传授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身体的运动,用肢体感受、领悟苗族传统文化,对苗族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继承与弘扬。因此,苗族舞蹈教材的建设有利于完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材体系的构建,在对学生实施训练价值的同时,还将散落在民间宝贵的舞蹈素材,经过搜集、提炼、加工和组织,在保存民族风格基础上进行艺术化发展,使民族传统文化、节庆活动、风土人情、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得以传承和传播,并能使人们更加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的良性循环,对苗族的传统文化起到了极大的传承价值和保护作用。

三、结语

至今,虽然经常有许多舞蹈工作者到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采风,并也有许多小少民族的舞蹈作品呈现在舞台上,但是为了更好地保存和传承小少民族舞蹈的文化,最关键的还是需要创建属于小少民族舞蹈的教材。苗族舞蹈教材抓住了苗族舞蹈文化的特点,提炼出苗族舞蹈独有的韵律与动作,刻画了苗族舞蹈独树一帜的风格和特点,对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起到了补充与完善的作用,也为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语汇。可见,苗族舞蹈教材的建设既为少数民族舞蹈教材的建设起到示范带头的作用,更为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央民族大学自主科研项目——苗族舞蹈女班教材,天天艺术.

[2]伍新福.苗族文化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9.

作者:董雅 单位: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