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学发展论文7篇
时间:2022-06-25 09:47:58
导语:舞蹈教学发展论文7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舞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在舞蹈教学中,情感培养是影响学生素质的因素之一。情感,是人类心里的活动,它所表现的是人类的喜怒哀乐,人们对外界事物的主观态度,是一种内心反应形式。然而,舞蹈就是通过人们的肢体语言将其这种情感表露出来,舞蹈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与其他表现形式相比,舞蹈表现的更唯美,更自然直接。舞蹈是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是心灵对外界事物反应的产物,可以这么说,人类感情表露的方式之一是舞蹈,那么,舞蹈的本质与内容则是情感。情感是舞蹈的灵魂,是舞蹈艺术的魅力所在,然而,舞蹈又是因为情感的需要而产生。舞蹈教学实施中,教师能否将学生的积极状态调动到最高点,这关系着舞蹈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舞蹈是通过舞者的肢体语言表现的,舞者只能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以及感觉来感受舞蹈老师的教学内容,再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状态进行舞蹈动作的学习。这些舞蹈动作都是从学生的内心发出来的。情感是舞蹈的灵魂,在舞蹈中,情感处于核心地位,在舞蹈训练过程中,应该着重注意情感的培养与控制,将情感融入舞蹈中,把其当做肢体动作的内在动力,这样更利于学习舞蹈技巧,形成较好的表现力。因此,舞蹈教学中的感情培养有助于提高舞蹈能力,完善舞蹈技巧,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舞蹈教学中的创新精神
舞蹈教学中,创新思维是完成新的舞蹈动作的基础,也是提升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舞蹈教学中蕴含着许多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逻辑创新思维的要素,我们要将舞蹈创新精神有效的渗透到教学中去,让学生进行学习与实践,增强自己的信心与创新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舞蹈教学中的创新,就是根据已有的资料和所能观察到的事物为基础,在其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这种方法的性质就是新颖性和创作性。在创新过程中,不单单是想象,还要进行不断的积累和观察,这样才能提高对舞蹈的领悟能力,能更好的用肢体语言将所要表达的故事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这样的舞蹈就有了质的飞跃。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舞蹈教学的创新,能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舞蹈教学质量,大大提升了舞蹈教学的层次。舞蹈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这一学科的目的就在于昭示人们对美的事物的自然需求和审美欣赏,提高人们艺术修养及素质,陶冶情怀,提高整个社会的艺术境界。那么舞蹈创新作为舞蹈教学中一个关键因素,结合实际,加强创新思维的训练,更能有效的发挥其素质教育的功能。
三、舞蹈教学中的心里教育
学生的素质的提升包括能力的提升和心里素质的提升,舞蹈教学有其特有的艺术特点和课程门类,作为一门特有的艺术形式,在培养学生积极的性格、健康心里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舞蹈所展现的是运动着的身体艺术,也是运动精神展示,它既是行为艺术,同时也是心灵艺术,是一种用身体与肢体表现心灵的艺术。因此,舞蹈作为一种心灵的产物,如果能在舞蹈教学中合理的渗入心理教育,那么,舞蹈教学在提升学生素质教育中就显示出重要作用。笔者从众多舞蹈教学课堂中发现,通过舞蹈学习后的学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乐观、更自信、整体气质与素质都有所提升。由此可见,舞蹈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为心理教育提供了平台。首先,舞蹈能够是学生的体态优美,体型匀称,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体态仪表,舞蹈教学能够塑造良好的形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心理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如果学生中出现抑郁、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适应性的心理问题都可以以舞蹈动作为载体,采用一些适合的心理辅导方法来缓解消除。最后,在舞蹈教学时,学生通过舞蹈动作表现自己,在表现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渐认识自己,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通过观众所给予的反馈,实现自我价值与自我肯定,这样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充分并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并且维护学生的健康心理,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四、结语
在当代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舞蹈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要传承古今文化,将舞蹈教学融合现代时尚,,开拓舞蹈艺术的前景。舞蹈教学,就是对学生整体的素质教育,就是对学生晶型客观规律的教育,我们要不断实践,不断认知。我们要在舞蹈中寻找情感,用情感抒发舞蹈,我们要在舞蹈中创新,在实践中创新,我们要不断探索,不断去发掘,树立自己健全的人格和完美的体态。舞蹈教学又是美的教学,它是一种投资,更是一种实践,是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舞蹈现在趋于个性化、现代化、时尚化,我们要摒弃传统模式,放开视野,舞蹈教学一定会在实践的探索中逐步完善起来、成熟起来。
作者:周琳琳工作单位:海南大学教师
第二篇:大学生人才舞蹈教学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人才舞蹈教学中存在着的问题
(一)舞蹈教学缺乏目的性。舞蹈是一项将空间和时间进行融合的艺术形式,主要是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形式,集中体现出美与情感。不同层次的表述需要舞蹈者对于各类动作的内涵产生清醒的认识,使节奏、速度与韵律之间有很好的协调。因此,就专业角度而言,舞蹈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审美教育。作为高校非舞蹈专业大学生,进行舞蹈学习的目的是在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从而陶冶情操,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但目前我国高校的非专业舞蹈教育大多未能明确舞蹈教学目的,因而侧重于对舞蹈基本功进行大量的练习,却忽视了对大学生舞蹈审美能力的培养。一部分舞蹈教师甚至用训练专业舞蹈演员的教学方法对非舞蹈专业大学生授课,导致大学生们觉得舞蹈学习过于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二)舞蹈教学的内容缺乏创新意识。既然非舞蹈专业大学生的舞蹈学习属于素质教育的内容,那就要求舞蹈教师将其和专业性舞蹈教学加以区别,从而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大胆创新,依据大学生们的兴趣与爱好进行授课,以适应高等院校舞蹈教学的实际需要。目前一部分高校的舞蹈教学并不适合于非舞蹈专业大学生的实际需求,非专业舞蹈教学多在第二课堂开展,教师授课内容的更新较慢,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甚至多年来一成不变,这就会造成大学生缺乏继续学习舞蹈的动力。
(三)舞蹈教学的方法不够科学规范。在舞蹈教学的方法上,非专业舞蹈教学显得不够科学规范。在课程设置上,目前大量高校的舞蹈课属于选修课,一部分高校的舞蹈课流于形式,大学生在四年的学习生涯中只有一到两个学期有舞蹈选修课,而且课时很少。这一课程设置难以为学生们提供高质量的系统化舞蹈教学,从而造成大学生的审美素质未能得到实质性提高。同时,教学方法上偏重于让学生对教师的舞蹈动作进行机械性的模仿,缺乏自主表演意识的发掘与培养,这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具有直接关系。因为在教学上只关注大学生动作的传授,却没有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导致大学生对舞蹈学习的认识太过肤浅,因而在学习上无法真正得到提高。
(四)舞蹈教师的个人素质有待提升舞蹈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当前,我国高校舞蹈教师在自身素质的提升上缺乏足够的动力,造成了教师在教学的内容上缺少进行创新的动力,所教内容很少有创新之处,教师自身专业技能也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同时,因为高校舞蹈课程大多是选修课,一些大学对此不够重视,也不会为舞蹈教师提供外出进修培训的机会,导致舞蹈教师的个人素质无法得到提升。鉴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一旦舞蹈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逐步枯竭,就会造成难以适应实际的课堂需要。
二、推进大学生人才舞蹈教学的对策分析
(一)明确审美教育是高校舞蹈教学的根本目的。对于高校非专业舞蹈教学而言,教学的目的是要增进大学生们对于舞蹈艺术之认识,从而提高对舞蹈审美能力与感受能力,可以说,高校舞蹈教学是以审美教育为根本目的和以审美为基本出发点的一种教学活动。要将审美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步骤、方法、形式及内容等过程当中,进行认真研究和精心设计,让教学细节和过程能适应美的要求,从而在无形当中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审美素养。
(二)不断优化高校舞蹈课程体系。高校舞蹈类课程设置的种类正在变得越来越多,让大学生们无从选择。为此,应当把众多的舞蹈选修课程进行整合,通过增加课时与减少门类来优化舞蹈课程体系。通过讲授最基本的舞蹈理论,对舞蹈作品进行欣赏与分析,从社会科学的视角来评价与鉴赏舞蹈艺术作品。笔者觉得,舞蹈类的课程应当以舞蹈欣赏课程为主体,应当尽量将这门课程设置成为非舞蹈专业大学生的舞蹈必修课,从而避免大学生出现无从选择的情况,并为其选修其它舞蹈课程拓展了空间。
(三)积极改进舞蹈教学的方法在非专业舞蹈教学之中,应当对教学方法实施改革,尽量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可以运用电化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舞蹈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其艺术形象是运用人体有韵律的运动来加以塑造的,舞蹈的风格、韵律及情感等具有内涵的东西是教师难以用语言对学生介绍清楚的。运用电化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就能直观而形象表达出教学的内容,让学生们更好地学到相应知识。在舞蹈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也十分重要的,根据受教育者的身体情况、能力素质、性格志向等各方面情况,分别施行各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从而使每位学生的潜能均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对于舞蹈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安排进行较为系统化的舞蹈训练,并在其学有余地的情况下指导其创编一些舞蹈动作。对于舞蹈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则以模仿为主,不要求学生们的动作多专业,但是一定要规范,不能显得随心所欲。
(四)全力激发大学生的舞蹈学习兴趣在高校非专业舞蹈课教学中,大学生们个人的文化修养、综合素质之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整体上的审美素质的发展状况。单一追求技能熟练而忽略了审美素质提高的舞蹈教育,无法培养出真正热爱舞蹈艺术的大学生,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始终是大学生学好舞蹈的动力之源,尊重与培养大学生的舞蹈学习兴趣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兴趣不仅能提升大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提高其耐心与记忆力,发展其思维能力,激发其学习热情。舞蹈教师通过积极培养大学生的舞蹈学习兴趣,能够促使其进一步提升个人的审美素质。
(五)努力提升舞蹈教师的自身素质师资队伍始终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舞蹈教师不但要有较为精湛的专业技能,而且还应当有深厚的文化功底。高校舞蹈教师必须要具有以下四项能力:一是要具备表演与示范能力。因为舞蹈属于人体文化,作好示范动作是舞蹈教师最基础的一项能力。二是要具备舞蹈编导的创作能力。教师应当通过不断的实践创作来提升自己以及大学生们的舞蹈创作能力。三是要具备过硬的舞蹈理论基础。舞蹈教师一定要对舞蹈的本体文化和相关知识进行深人而细致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开展舞蹈教学。四是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舞蹈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教学的规律,把握住教学的原则,做到对教学内容的准确表达,将舞蹈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而教师自身所具有的责任心也是其必具的一个重要条件。有鉴于此,在提升舞蹈教师自身素质上,应当按照以上要求,以教师自学为主体,运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等灵活机制,及时有效地把握与了解舞蹈艺术的发展方向,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从而提升自身的素质,改进高校非专业舞蹈教学的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生人才舞蹈教学中所存在着种种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开展,尤其是影响到了大学生人才审美能力的提升。因此,高校舞蹈教师应当与学校一起努力,从改进课程设置、创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下功夫,积极解决目前大学生人才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让高等院校舞蹈教学的审美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切实提高大学生人才的综合素质。
作者:赵丽工作单位:南阳理工学院
第三篇:高等院校舞蹈教学
一、高校舞蹈教学的实施
(一)重视教学内容中舞蹈鉴赏和舞蹈实践的结合。舞蹈实践是提升学生舞蹈技能的主要途径。在舞蹈训练的实践中,教师要对实践内容作出合理把控以避免实践内容的过分单一,由于高校大学生的舞蹈教育主要是审美意识和艺术素养的培养,所以有必要秉着“技贯中西,博古通今”的理念来开展实践教学和实践指导。但是无论如何,在舞蹈实践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部分:一是基础训练。由于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在走进高校舞蹈课堂以前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舞蹈教育,所以进行舞蹈基础训练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舞蹈基础训练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舞蹈技术的认识,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肢体的柔韧性、力量性、灵活性和协调性等。基础训练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确保学生对每一步教学内容的掌握,但是在高校舞蹈教学的基础训练中,所有的基础训练内容应当建立在学生生理条件可以接受的基础之上;二是舞蹈组合训练。舞蹈组合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在跳舞过程中手、眼、身、步的配合能力,这对于学生而言应当是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并且通过舞蹈组合训练学生可以对各个舞种的特色进行认知,同时有利于学生提高编排简单舞蹈的能力。综上所述,重视舞蹈实践对于学生舞蹈素质和艺术素质的提高是有益而必要的。舞蹈鉴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舞蹈美感的体会与感悟,在舞蹈鉴赏中,教师不仅要确保舞蹈作品的美好和健康,同时要重视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即教会学生怎样欣赏舞蹈。舞蹈作品的优劣主要有以下几点评判标准:一是舞蹈动作的准确性与稳定性;二是舞蹈动作的轻盈性和敏捷性;三是舞蹈动作的柔美性和刚健性;四是舞蹈演员的身韵以及风格;五是舞蹈演员的乐感以及节奏感。在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中,舞蹈演员往往能够通过与音乐的协调实现舞蹈动作幅度、力度以及速度的配合并展现出来,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实现舞蹈鉴赏和舞蹈实践的结合,能够让学生从鉴赏舞蹈的过程中了解自身的不足并明确自身的努力方向,所以舞蹈鉴赏无论是从提高学生舞蹈基础技能还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采用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舞蹈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是高校舞蹈教学中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在开展课堂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认识到传统舞蹈教学中的口传身授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兴趣以及参与性的调动,所以对课堂舞蹈教学方法作出改革十分必要:一是课堂舞蹈教学可以实现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舞蹈的表现主要通过人类肢体的运动来实现,而如果教师在示范过程中动作缺乏规范性和准确性就会很容易误导学生,同时舞蹈教学中的舞蹈情感、舞蹈韵律等相对内涵的教学内容用语言也较难表达。通过对多媒体的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充分的调动,多媒体再现功能的发挥也能够让学生的动作模仿和练习对照具有更有利的条件,同时多媒体教学不受时空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进入教学情境并进行舞蹈动作的推敲、练习以及观摩;二是课堂教学有必要对舞蹈复习的方法作出改革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舞蹈动作的复习中,可以采用集体练习的形式进行舞蹈知识的深化和内化,这种复习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身才能的机会,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取长补短。在强调舞蹈课堂教学的同时,课外活动在提高学生舞蹈素质方面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高校可以通过组织舞蹈基础知识讲座以及舞蹈比赛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同时也可以开展课外舞蹈知识辅导活动,如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对教学内容中出现的舞种进行观摩,从而加深学生知识的内化。通过组织学生观摩舞蹈和讨论舞蹈的形式开展舞蹈作品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各个舞种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和讨论。另一方面,舞蹈社团的创办也是舞蹈课外教学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舞蹈社团是大学生自主组织的舞蹈团体,其本身具有着舞蹈推广的性质,在丰富高校文化环境以及提高大学生舞蹈素质两个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应当引起对舞蹈社团的重视,通过支持和扶持促进舞蹈社团的发展,同时要强调社团中团员整体舞蹈素质的提高。
二、高校舞蹈教学要突出三个特点
(一)全面性。高校要以学生特点与教学目标为依据开展舞蹈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掌握多种类型的舞蹈,即突出教师舞蹈才能的全面性。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处在主导的地位,所以教师素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素质,所以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这不仅要求高校能够通过培训工作的开展促使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要通过激励机制的建立来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本身也应当树立学习意识,通过不断扩宽自身知识面和丰富自身教学理论来适应高校舞蹈教学的需求。
(二)引导性。高校舞蹈教学中无论是舞蹈鉴赏还是舞蹈实践,其目的都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舞蹈人才,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而学生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的提高仅仅靠学生自己的领悟是很难实现的,所以教学目的的实现需要突出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无论是舞蹈实践内容还是舞蹈鉴赏内容都应当由教师来进行合理选择,同时教师要通过一些基本审美方法的传授以及指明舞蹈美学价值所在来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审视美甚至创造美。
(三)文化性。文化性指的是在高校舞蹈教学中要重视将舞蹈的内容与舞蹈的文化内涵相关联,并让学生认知和理解舞蹈中的文化内涵。如通过《仿唐乐舞》的鉴赏,由舞蹈的变现迁移到盛唐时期的文化历史、经济历史的表达中,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人物气质以及服饰打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全面地认知和了解舞蹈表现技巧以及舞蹈文化内涵。
作者:徐晨工作单位:淮阴师范学院
第四篇:民族舞蹈教学有效性
一、民族舞蹈概论
不同民族所流传下来的民族舞蹈是集体创造、集体传衍,不断积累发展形成的,都充分地展示着强烈的民族精神、浓烈的民族风格、多元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命力的象征,是民族情感传递的媒介。藏族舞蹈:生活在雪域高原勤劳纯朴的藏族同胞天生能歌善舞。是大自然赋予他们优美的歌喉、矫健的体魄,他们常常即兴歌舞,以歌抒怀,借舞抒情。藏族舞蹈是农牧文化与宗教文化的融合。他们在歌舞中向往安详;在歌舞中期盼安康;在歌舞中表现虔诚;在歌舞中珍惜安定,在歌舞中祈祷和平。歌舞成了藏族同胞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形成了歌中有舞、舞中有歌的独特艺术。朝鲜族舞蹈:朝鲜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农耕民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厚重的民族意识在朝鲜族的舞蹈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体态讲究一顺边,步态讲究动静结合,节奏丰富鲜明。女性舞姿柔韧优雅,男性舞姿稳重潇洒。爱憎情感充分地反映在优雅的旋律之中,这些风格特点受朝鲜族独特民族文化的影响,形成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使舞蹈充满无限生机。蒙古族舞蹈:蒙古族人民自古生活在蒙古草原上,主要以游牧为生,他们的民族精神是草原生活的积淀。勇敢、热情、直爽、豁达、骁勇是他们的性格特点,任何一个蒙古舞蹈都能折射出桀骜不驯的豪迈气质“、天之骄子”的民族神韵。他们的眼神、表情、动作都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都体现着传统悠久的民族文化素质。维吾尔族舞蹈:维吾尔族自古居住在我国的西北边疆,自古以来即以“歌舞之乡”著称。维吾尔族歌舞记录着他们由草原牧民到农耕定居的生活轨迹;表现着他们既有维吾尔族民族舞特色,又有邻近民族舞的风味;既有历史中西域的风韵,又有古波斯、阿拉伯舞蹈的神态。维吾尔族歌舞集中体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的热情、豪放,稳重、细腻,追求完美的个性。
二、中等师范院校民族舞蹈艺术教育必要性分析
舞蹈是文化的载体,民族舞蹈继承和发扬了民俗文化,作为一门艺术,它给人以真、善、美的教育;作为一种运动,它能健美形体、健康体魄;作为一个项目,它能步入国际舞坛,传承民族文化,强化民族精神。中等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是教师综合素质教育的始发站。民族舞蹈教育对培养准教师们的综合素质意义深远。
(一)民族舞蹈可以培养高尚情操
从舞蹈艺术产生的渊源来看,每一个动作都凝聚着创作者的真情、善意、美感。每一个动作都昭示着人类对自然的需求、欣赏、呵护,都映射出生命的真、人性的善、心灵的美“。真、善、美”是人类始终的追求,也恰恰是民族舞蹈艺术教育的实质性要求。人们通过塑造美的形体动作,表现出对“真、善、美”的讴歌,对“假、恶、丑”的摒弃。舞蹈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可以陶冶情操,启迪心智,鼓舞斗志,因此,它在培养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民族舞蹈可以提高审美情趣
在舞蹈过程中,舞者可以享受到运动美、音乐美、人体美、仪表美及精神美。美的魅力引导学生的审美意识向正确的轨道发展。时而舒缓、时而缠绵、时而活泼、时而奔放的舞蹈音乐旋律,能唤醒审美意识,激发审美情趣,深化意志品质。美的形象强化了美的存在,提高了学生追求美的热情。美的节奏渲染了美的动作,陶冶了学生美的情感。美的色彩培养了学生的协调性,提高了学生技能的灵敏性、创新性。感受美、评价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提升。
(三)民族舞蹈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
民族舞蹈都是以民族文化为根基的,是一个民族的标志物。与民族文化、历史、语言、宗教密不可分,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集中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灵魂。不同的民族由于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形成了不同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的民族舞蹈。因此,民族舞蹈者带有深刻的民族情怀展示自身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三、中等师范院校民族舞蹈教学现状
舞蹈是人类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强烈、最单纯的外在表现。民族舞蹈中昭示着惩恶扬善、亲近自然的人生哲理。中等师范院校民族舞蹈艺术教学在审美教育、改造社会、教化人心等方面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然而,现有的调查资料显示,现代舞、街舞风靡校园,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彰显朝气的选择。民族舞蹈课堂教学现状十分尴尬。
(一)民族性元素减弱
民族舞蹈注重地域性和民族性,集中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特质。各民族形成了千差万别的舞蹈特色。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民族舞蹈的动作、节奏、叙事等手法受外来文化的冲击较大,民族舞蹈固有的形象性、感染性、典型性等民族性元素逐渐减弱,民族特色流失。
(二)民族舞蹈教师紧缺
受现代文明的影响,人们普遍接受自由奔放的现代舞,在舞蹈课中,选学民族舞蹈的人越来越少。民族舞蹈的专业教师大多改行,很多学校没有全职的民族舞蹈老师。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校只能聘任兼职教师上课。这些兼职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能力、文化素养及对各民族文化的理解等方面还有待提高。教师只有在教授舞蹈的过程中,让学生全面了解了这个民族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心理积淀等相关内容,才能方便学生掌握这个民族舞蹈的精髓。如不了解蒙古族的奔放豪爽,舞起来就很难做到深沉有力、宽广优美;不知道藏族的古老神秘,舞起来就很难感受到执着虔诚、充满向往。
(三)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民族舞蹈教学还没有走进中小学的课堂,一小部分学生从小接受过专业训练,基本功较好,而大部分学生升入中等师范院校是从零学起。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给授课教师在内容选择、课时安排等方面带来困难。现实状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刀切的办法,没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教学,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丧失兴趣。
(四)舞蹈教学设施不够完善
民族舞蹈教学主要以示范、讲解为主。学校舞蹈教学硬件设施建设不足,没有一个高标准的舞蹈教学设施,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如果没有专用的场地、专用的教室以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些教学任务就无法完成。
四、提高中等师范院校民族舞蹈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艺术对于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创造力,传承中华文明等方面作用明显。但随着现代舞的流行,传统的民族舞蹈备受冷落,教师的民族舞蹈教学之路举步维艰。民族舞蹈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可见,中等师范院校应该克服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短缺等不利因素,千方百计采取措施帮助学生了解各民族灿烂的舞蹈文化,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各民族舞蹈的基本动作、舞蹈风格,以此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
(一)提高民族舞蹈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要不断学习,在舞蹈教学领域里要勇于探索、敢于实践、不断创新。用高深的文化功底、超群的舞蹈技艺、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带领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民族舞蹈的学习训练当中。首先,要做到博览群书,各民族舞蹈都保留着本民族的本色,为了能更好地表现其艺术内涵,有必要了解各民族的宗教、语言、政治、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民族舞蹈的地域风格、表演技巧。因此,民族舞蹈教师应该博览群书,对各民族的文化史、政治史、经济史都了如指掌,准确把握各民族舞蹈的灵魂。其次,坚持专业训练。舞蹈是一个需要反复练习、不断感悟的艺术。因此,舞蹈教师要长期坚持专业训练,夯实舞蹈功底。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示范动作一定要标准,避免以讹传讹。教师对自己的专业技能要严格把关,给学生示范时要准确、规范,切忌忽略了自身的舞蹈训练。必要时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指导教学,以正确的方法传授知识。再次,主动参加培训。舞蹈老师的专业水平要不断加强,对自己要高标准、严要求。主动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学习不同民族的民族文化;学习新的舞蹈动作;学习他人的先进舞蹈教学经验等,逐步提高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力、感受力、创造力、感染力。
(二)精心选择民族舞蹈教学实践剧目
民族舞蹈实践教学对学生巩固所学的舞蹈技能技巧的强化、综合、整体的艺术表现力的提高作用明显。因此,民族舞蹈实践剧目的选择特别关键。教师应该善于选择易于学生移情且与教学进程巧妙结合,便于学生动律训练、舞台感强烈的教学剧目,实现舞蹈教学的教育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三)将民族文化渗透于教学内容中
民族舞蹈根植与民族文化母体,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情感的体现、心灵的积淀。中国的民族舞蹈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文化差异性。这就决定了民族舞教学必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文化语境、共同的地域审美中进行。因此,在教授民族舞蹈的过程中先讲述各民族舞蹈素材的形成和由来,讲述民族的风土人情及民族心态,让学生全面了解该民族的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用身体语言去表现艺术的魅力。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民族舞蹈已成为中等师范院校形体训练课的重要内容之一。民族舞蹈课教学模式也日趋规范化、系统化。作为民族舞蹈的教育教学工作者,要把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作为追求的重要目标。
作者:倪佳工作单位:营口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小学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一、小学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现状
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现状要求教师教学综合能力不断提高,在具备音乐教育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舞蹈教学能力,从而使得小学音乐课程有序开展的同时丰富小学的文艺活动,提高小学生的艺术修养等。但是,从六年制本科小学音乐教育自身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从学生自身角度来讲,缺乏一定的舞蹈基础。小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多为声乐等音乐相关专业的艺术考生,他们的专业能力更多的是与高校招生考试的内容密切相关。近年来一些学校在该专业的艺术类专业考试中仅仅考察学生们的音乐功底而忽略舞蹈基础的考察,使得入学的学生舞蹈基础相对较差,并且因为学生成长环境的差别,舞蹈基础存在一定的差异化现象。在这种考试内容的引导下,使得学生们在入学前对舞蹈的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忽略了舞蹈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从本科小学音乐教育课程设置而言,对于舞蹈的重视不足体现在教学和课程课时的安排上,舞蹈课程的内容设置缺乏一定的合理性。从一些高校小学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由于受传统音乐教学观念的影响,课程的设置安排主要是音乐课程,对于舞蹈基础等课程的设置较少。有些学校仅开设乐理课、视唱练耳、艺术概论等音乐专业课程,舞蹈课程在流年的教学安排中相对较少,占教学总课时的比例相当低。除此之外,就教学内容而言,小学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内容相对不太合理,在有效的舞蹈教学时间内无法实现舞蹈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具体的教学方法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的舞蹈教学和学习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使得学生对舞蹈的掌握缺乏全面的理解,也会对其舞蹈教学的技能造成不利的影响。从发展的视角看,学校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安排多依据社会就业的需求,导致教学内容体系性的缺失。六年制本科小学音乐教学在规划教学时间内要求能够完成学生在音乐教育和舞蹈学习两个方面的教学,但有一些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是为了招生就业的考虑,会根据市场的需求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这种计划的调整对学生的直接影响是学习内容的变化。当学校的调整与现行小学教育的需求无法实现同步完全的匹配时便会对学生自身的发展产生直接的不利影响。这种随着社会需求和学校扩招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有着其自身的一些弊端。
二、提高小学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能力的措施
为了实现六年制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重视其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必须重视其综合素养的提高,最终促进其自身的全面发展以适应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需求。舞蹈教学能力的提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实现教学理念的革新。音乐与舞蹈作为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自身的特点和流传方式,但是两者也有着多种融合方式和现实意义,将两者完美结合时能够更好的体现音乐和舞蹈的自身价值及其融合之美。在音乐教育专业中融入舞蹈教学的内容,关注学生音乐教学能力的同时注重提高其舞蹈教学的能力,便需要我们实现一种教学理念的革新。针对学生日后工作的特点和需求,努力探索适合其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充分认识到舞蹈教学能力对于学生自身修养提高及其综合素质的提升的重要作用及其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在该种认识的基础上对传统课程进行相应的调整。当理念发生根本变化时,教学的改革才有基本的推动力。高校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舞蹈与音乐教学的重要作用及两者结合对于人才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性,并以此为指导实现相应的教学改革。其次,完善六年制本科小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从该专业教育的全面教学时间出发,针对该专业的特点、性质,并合理规划和设计课程结构及内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在传统注重音乐教育教学的基础上,重视舞蹈教学的内容,在课程和课时安排上,适当增加舞蹈教学的时间和内容。从理论基础出发,加入舞蹈理论基础等课程,课程设置可以将舞蹈理论课程细化,可以开设中外舞蹈史、舞蹈教学法、舞蹈编创技法等理论课程,使学生们对舞蹈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从而保证其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理解舞蹈的内涵提高自己编排舞蹈的能力等。在理论教学受到重视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教育专业的学生以后的发展方向是为人师,其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其以后的生存手段,也是本科教学阶段所应重点培养的。小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除了具备音乐教学的基本能力外,还应具备一定的舞蹈教学能力,这种教学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即兴伴奏、合唱指挥及舞蹈体态动律训练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的开展来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类课程受到同等重视并且综合适用,使学生们教学能力的提升也便有了基础源泉和使用技能。再次,就教学内容而言,注重学生舞蹈基本功的训练。
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具备了较好的音乐基本功,而其舞蹈基本功却有着一定的缺失。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要从其基本功开始,只有经过严格系统的基本功训练的学生才能更好的完成舞蹈动作,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柔韧性、协调性、稳定性等基本功的训练,教师加强的对动作指导,严格要求使得学生的舞蹈基本功能实现一定的提升。在学生舞蹈基本功得到提升后,注重学生舞蹈表现力、舞蹈审美、舞蹈即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把舞蹈融入音乐,使得学生们能够自如的配合音乐完成舞蹈表演,并逐步培养学生们舞蹈的创新与音乐的结合,创造韵律之美与舞蹈形态美的结合。最后,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本科教学方式在不断的改革中实现教育的发展进步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音乐教育专业中的舞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教学形式进行一定的改革。当课程设置和内容实现合理的调整和完善后,教学方式的改革是实践结果保证的重要形式。在日常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示范来提高学生们对舞的动作的领会和掌握,对于舞蹈理论和舞蹈教学方法而言,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的文字讲解也可以通过基本功训练或者舞蹈排练的过程中向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学生们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领悟舞蹈的内涵。同时,还应增加舞蹈实践课程,使学生们在舞蹈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舞蹈教学能力。教师在学生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一定的舞蹈训练课程,提高学生舞蹈表现能力,并且在实践中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传授相应的舞蹈教学方法。针对每个音乐背景下舞蹈动作进行相应的解释,使学生们能够更好的将音乐和舞蹈进行结合,同时通过一定的激励方式,鼓励学生们创新舞蹈和表现形式,使舞蹈更具生机和活力。利用课余舞蹈作业的形式锻炼学生们舞蹈编排和音乐选择的能力,使其音乐和舞蹈教学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作者:周妙工作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音乐系
第六篇:舞蹈教学中奥尔夫训练研究
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节奏感训练现状
在目前的舞蹈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影响学生素质提高的因素,其中节奏感的欠缺是较为普遍的一项。首先,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入校前没有接受过专业舞蹈训练,舞蹈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仅仅限于肢体的动作展示而非情感表达,对舞蹈与节奏的密切相关性亦知之甚少;其次,节奏感训练基本上是通过视唱练耳乐理等理论课来进行,受本身素质及教学课时的影响,这种节奏感培养远远达不到舞蹈、声乐等技能训练的要求;再次,现今学前教育专业普遍采用的各类舞蹈教材很少提及节奏感的训练专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也很少有意识去培养强化学生的节奏感。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及其节奏训练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由德国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卡尔•奥尔夫(1895一1982)所创,它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教学法是以节奏为基础,结合身体律动,唱、奏、动、听结合教学的音乐教育,是创造性的儿童音乐教育。奥尔夫强调节奏训练的重要性,他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节奏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他的节奏训练内容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和组织过程,通过游戏等方式调动学生对节奏掌握的积极性,可以让儿童以自身为中心有规律的创编出节奏形式,并随着音乐旋律有机的融合为一体。将奥尔夫的节奏训练用于幼师节奏感的培养,虽然针对的年龄阶段不同,但是依然有很强的实践性,除了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就能完成教学目标之外,学生在工作实践之后也可以进行教学传承。
三、奥尔夫节奏训练的课堂实践
节奏不但是音乐构成的重要部分,也是舞蹈表现的灵魂。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节奏培养教学过程中,我借鉴了卡尔•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的节奏练习,实践证明,这对于节奏感的培养是卓有成效的。
(一)语言节奏诵读寻找节拍感
把语言引进音乐教学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独具特色的一个部分,人名、物品名称、动作名称等等都可以拿来做简单的节奏训练。我将这种训练形式做了奥尔夫节奏训练的引子。例1:给出学生最熟悉的语言节奏型,进行自报姓名的游戏。师先示范:2/4||我叫曹|静—|你叫什|么—||用相似的节奏让学生接龙报姓名,熟悉了这个形式之后,让学生拓展想象,自创问题,续编节奏。训练过程中,很多学生在问答时加上了表情及身体的律动(如拍手,颤膝等),课堂气氛空前热烈。除了利用词组、成语训练,我还利用了朗诵童谣及儿歌的节奏训练形式。比起儿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组织出来的节奏型变化更多样,也更生动。由于儿歌和童谣中有情节内容,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会有自然的画面呈现脑海,在这个阶段讲授儿童舞蹈动作,引导学生创作律动就会变成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例2:童谣节奏练习示范节奏型1:||老鸡|骂小鸡|你这笨东|西!—||我教你唱|咯咯咯|你偏要唱|叽叽叽||节奏型2:||老鸡骂|小鸡|你这笨|东西||我教你唱|咯咯咯|你偏要唱|叽叽叽||训练时,我采取的是分小组练习,每个小组均编创了不同的节奏段落,另外,在我的启发下,有的小组加上了律动表演,如叉腰,单手点指,推收胳膊肘等等;有的加了双声部声势拍打;有的编创了类似于合唱中的多声部轮唱。
(二)声势律动节奏感培养
简单的来说,声势就是可以发出声响的人体姿势,比如捻指、拍手,拍腿等。而律动则是身体有规律的简单动作重复,引用声势和律动结合的教学可以把动作教学由枯燥变得新颖、简单又生动。例3:双声部拍手练习例4:四声部捻指、拍手、拍腿、跺脚3/4除此之外,在课堂上我还引导学生编创了很多实用性的动物模仿律动、生活场景表现律动等等。
(三)音色乐器节奏感培养
奥尔夫音乐教育有两类特色乐器,分别是有固定音高的音条乐器和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在教学中,我没有用全套的奥尔夫乐器,只是借鉴了这种方式。只要是能发声的物品(如可敲打的空瓶子)都可以用于教学中,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语言或者声势律动,都有非常好的训练效果。
四、结语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的节奏训练,不仅适用于幼儿音乐教学,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也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将奥尔夫节奏训练引入学前专业舞蹈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提高舞蹈学习的兴趣和舞蹈表现能力,提升幼师的综合艺术素质和实际教学研究水平,使教学更符合幼师的培养目标和职业要求。
作者:曹静工作单位:临沂大学
第七篇:舞蹈教学的育人功能
一、舞蹈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高效开展舞蹈教学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它以构建科学而人性化的学习环境为基本特点,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核心内容。舞蹈教学属于学校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而强大的育人功能。其次,高效开展舞蹈教学是学生科学发展的要求。学生在学校里积极进行课堂学习活动,他们不仅要掌握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实现技能的发展和思想品德的提升。现在的学生是将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准建设者”,学生素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最后,高效开展舞蹈教学是社会发展的要求。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要求未来的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综合性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舞蹈教学的开展成为必然。
二、舞蹈教学能够塑造学生的形体美
在现实生活中,舞蹈是社会大众进行休闲娱乐的重要形式,受到了相当数量受众群的喜爱。舞蹈能够为社会大众提供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在载歌载舞的肢体运动中起到体育锻炼的效果,尤其是舞蹈与音乐的有效结合还能够给社会大众以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和着音乐翩翩起舞,在肢体的舞动中既锻炼了身体,又获得了美的感受。学生长时间坚持舞蹈练习以后,能够消耗掉身体内的多余脂肪,从而使学生的身体匀称、柔韧性和协调性得到加强,能够塑造出学生的形体美和气质美,使学生拥有较好的体形。另外,舞蹈作为一种体育锻炼还能增强学生的心肺功能,扩大学生的肺活量,增强学生对疾病的抵抗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三、舞蹈教学能够凝练学生的内在美
舞蹈教学中有许多具有思想教育和品德培养功能的优秀作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舞蹈作品中的思想教育,无形中净化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舞蹈《长征》为例,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各种舞蹈技巧,在肢体的舞动中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还能让学生体会到红军长征的艰辛、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以及官兵团结一致、同舟共济的协作精神,能够促进学生对那段艰难历史的理解,增进学生对国家和共产党的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爱党情结。舞蹈作品的主题思想往往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教育功能,能够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和思想境界的升华,帮助学生凝练内在的思想美、道德美和品质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舞蹈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首先,舞蹈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的培养。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进行舞蹈学习和审美能力培养的第一步。只有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感知到音乐之美和舞蹈之美的存在,他们才会积极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主动接受美的熏陶和教化。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入手。以集体舞《东北秧歌》为例,该舞蹈作品旋律奔放,节奏活泼,能够帮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形成强烈的审美体验,能够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表现自我的欲望,促进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的培养。其次,舞蹈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美鉴赏能力的培养。舞蹈作为一种肢体语言的艺术,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思想性,是进行审美教育的良好素材。在舞蹈教学中,音乐的情感美、旋律美、意境美,音响效果的震撼美、想象美以及舞蹈者的形体美为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提供了内涵丰富的学习素材,可以让学生主动接受审美教育,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最后,舞蹈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美的表现能力的培养。舞蹈作品是作者对生活中的“美”所进行的科学提炼、精准概括和完美表现。因此,舞蹈学习本身就是学生感知美、体验美、表现美的过程。在舞蹈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借助于自己对音乐和舞蹈的理解力才能进行学习,在肢体的舞动过程中表现出学生对音乐和舞蹈的理解和感悟,并和着音乐表现出自己对音乐之美和舞蹈之美的理解。所以,舞蹈学习过程能够促进学生对美的表现能力的培养。
五、舞蹈教学促进学生协作意识和团队意识的发展
舞蹈教学过程中有很多集体舞,不但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和团队意识的良好素材。集体舞教学能够密切学生的人际关系、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还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和团队意识,更能够培养学生形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首先,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肢体语言和情感交流增进彼此的友谊,构建和谐而融洽的人际关系,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学生在集体舞的学习与表演过程中,能够通过手拉手等肢体动作拉近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密切彼此间的关系,尤其是集体舞中队形的不断转换和舞伴的有规律的交换,使学生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更多的同学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从而推动学生积极构建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心理感受的形成。其次,学生在舞蹈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整齐划一的协调动作以及舞蹈者彼此间的信息交流与情感沟通,实现舞蹈者在肢体动作与情感体验方面的一致性,有效促进学生协作意识和团队意识的发展。舞蹈课堂中的大镜子能够帮助学生欣赏到自己及他人的优美舞姿,也能欣赏到集体舞的震撼效果,从而强化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和集体协作意识,有效激发学生团队意识的形成。最后,舞蹈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言行举止。无论集体舞还是双人舞都有舞蹈者之间的邀请和迎送等肢体动作,能够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彬彬有礼,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六、舞蹈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舞蹈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生进行舞蹈学习、理解、表演与创新的过程。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示范动作和舞蹈表演能够为舞蹈学习者提供课堂学习、舞蹈模仿与自我展现的教育素材。学生对于教师舞蹈表演的认知结果会和教师的舞蹈表现效果产生一定的“偏差”和错位,而正是这种认识错位与感知偏差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舞蹈理解力和表现力的创新空间。学生在长期的舞蹈学习与表演过程中,能够促进自身对舞蹈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创新能力是学生作为将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准建设者的必备素质,是经济社会优秀人才的基本能力,关系到学生在将来人才竞争中的成败,能够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总之,教师应该积极开发舞蹈教学的强大育人功能,努力探究促进学生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构建人性化的课堂教学氛围,实施科学、高效的舞蹈课堂教学,在舞蹈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作者:律丽娜工作单位:广东舞蹈学校
- 上一篇:社会保险费征缴工作方案2篇
- 下一篇:党员登记和民主评议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