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舞蹈教学论文7篇

时间:2022-06-25 08:39:40

导语:高校舞蹈教学论文7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舞蹈教学论文7篇

第一篇

一、高校舞蹈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舞蹈教学原则,是指对教师进行舞蹈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1.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舞蹈教学实践性强,因此舞蹈专业课不宜长篇演讲,要善于将个人认识渗透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包括:对身体运动规律的剖析、各种舞蹈常识、舞蹈者对音乐的感应、情感在舞中的宣泄、舞蹈观、艺术道德等。

2.启发与强制相统一的原则

舞蹈教学虽有一定的强制性,但一个有修养的舞蹈教师应善于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对舞蹈艺术产生浓厚兴趣;端正学习动机,把学习与祖国紧密联系起来;树立远大而又实际的理想;唤起战胜苦痛的毅力;树起坚强的意志与信念;养成勤奋、刻苦的品德等。

3.有序与超前相配合的原则

有序,就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超前,课堂内容比学生承受力略有超前,让学生总有个向前的目标。

4.共性与个性相兼顾的原则

共性教学,教师所教内容对所有学生都是一致的、平等的;个性教学、“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都存在个体差异,我们应通过学生的课堂排位,排练时的角色分配,发挥学生的个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两种教学是相互兼顾、同步进行的关系。

5.复习课与新课相交叉的原则

舞蹈教师应善用新课与复习课相交叉的原则,将学过的一些舞蹈动作重新组合,并设下新的目标,使课产生变化。

二、高校舞蹈教学发展策略

1.建设与完善舞蹈课程体系,创新舞蹈教学

中国的舞蹈教育历史中一直没有统编的教材,所以,在舞蹈教学中,我们必须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从适用性和针对性出发,进行教学大纲的制定以及教材的编写。这一点也是高等院校舞蹈教育在新的市场需求情况下必须有所突破的重难点。一方面,要突出舞蹈教学的特点,以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为目标,勾画出属于高等院校舞蹈教学的框架,创新教学。另一方面,应紧紧围绕培养适应性强的能力型人才这一中心来具体安排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对于教材的编写,应该向舞蹈的知识方面侧重,尽量让学生了解到多元舞蹈文化的新内涵,真正学习到新的技艺、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新的审美。对于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应该根据新课改要求,以应用性强的课程内容为主导,达到素质和能力的共同提高。当然,在课程设置上,也要抛弃以偏概全的思想,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2.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抓起,对教师提出新要求

(1)教师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舞蹈情感体验舞蹈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是培养学生舞蹈能力的源泉。教师所具备的舞蹈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舞蹈教学经验,为学生积累更多的舞蹈知识和技能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也要加强学习,不断丰富专业知识,提升文化、艺术修养,从而以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舞蹈情感体验,感染和启发学生,提升他们的舞蹈能力。(2)教师要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舞蹈教师要靠自己教学的特殊方式,才能帮助学生产生更有创造性地舞蹈理念,教师在舞蹈风格和类型的选择上,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用现代舞蹈教学的创作灵感,对学生的舞蹈学习进行全面的包装。另外,老师还要摆正对学生的评价观念,在舞蹈教学上不存在任何的优差生。不要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成绩和创造力的水平进行不客观的点评,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进行适当的鼓励,这样必会调度学生舞蹈学习的积极性。

3.改变教学方式,加强实训

舞蹈教学应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过去课堂上一人讲、多人听的教学模式,推行交互式教学法,积极开展现场评教、评学活动,完善观摩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活动与艺术创作的结合,把模仿教学和创作教学结合起来,以艺术创作带动课程发展。另外,从“高校舞蹈教学改革途径”中得出,在实训过程中,教师要防止在教学中只注重传授动作的规范性而忽视讲解感情表达与动作间的关联等误区,强调眼、脑、口、情、肢体并用,培养学生模仿、表演、编导、示范、讲解、形象记忆、特种技巧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要求学生根据课程进度分学期能够从模仿到独立编导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和小舞剧等作品,使作品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

4.加强乐感的培养,提高舞蹈感染力和表现力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的动作只有在音乐的衬托之下,才能更具生命力与艺术性。音乐的风格指导、引导和控制着动作的风格;音乐的强弱变化为动作的力度与起伏创造了内在条件,能够加强舞蹈的感情色彩,唤起观者强烈的心声共鸣。而舞蹈动作的发展变化无不是通过音乐节奏的变化及歌词内容来体现的。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乐感的培养,多花点心思去搜集不同的音乐,一方面引导学生正确领会和体验音乐中的情感内涵,细致地把握音乐的节奏变化和情感变化,更好地把握音乐的情绪,做出正确的舞蹈动作,从而以旋律的高低起伏、节奏的强弱变化,表现出舞蹈的激情与自信;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张开“想象、联想”的翅膀,把抽象的音乐变成活生生的思维,从而创造出优美、生动的舞蹈形象,充分地用身体语言抒发内心的情感,让音乐的听觉形象与舞蹈的视觉形象合二为一,提高舞蹈感染力和表现力。

5.重视舞台实践,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

训练中的模仿永远不能代替舞台上的创造。舞台实践活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舞台表现力,是舞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教师要重视舞台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学习不同风格的舞蹈剧目排练课程,参加各种社会演出实践活动与舞蹈比赛活动,熟悉舞台,得到心理锻炼,进而提高舞蹈表演兴趣和能力,掌握舞蹈表演的基本方法、技能以及剧目排练的流程。总之,舞蹈是一门艺术,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现今社会对于从业者的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重视舞蹈教学,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改革教学体制,立足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并不断探索新思路,寻找新途径,为提高舞蹈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舞蹈人才做出不懈努力。

作者:刘敏工作单位: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二篇

一、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提升舞蹈教学质量

对于舞蹈专业的教师而言,一堂成功的舞蹈课,首先要有一个科学的教学计划。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广大舞蹈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在科学的教育理念影响下,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不能忽略舞蹈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必须在了解学生舞蹈基础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智能和体能需求,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此外,教师还应预料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或发生的一些潜在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舞蹈教学,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提供保障。

二、加强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舞蹈能力

(一)加强基本功训练

扎实的基本功是舞蹈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广大舞蹈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进行舞蹈的基本功训练,让学生逐渐克服生活中的一些坏习惯,如行走、站立、手势等方面的不美观之处,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姿态,训练自身的柔韧性与稳定性,最终能够迅速、优美地改变肢体的位置或方向,达到舞蹈界常说的/直、绷、软、开0状态。比如,在学习舞蹈之初,有一部分学生的平衡感较差,在单脚站立或移动时总是左摇右晃,无法稳定地站立或移动。针对这一现象,广大舞蹈教师可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刷牙或看书时,多采用单腿站立的方式,训练自己的平衡感,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控制重心,提升稳定性。同时,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午休的时间,训练髓部、大腿和小腿的肌肉能力,为日后的高难度动作打下力量基础。

(二)加强技巧训练

21世纪,对舞蹈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成为舞蹈专业的高、精、尖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在学生练好基本功的前提下,加强对学生舞蹈技巧的训练,进而提升学生的舞蹈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保障。在实际的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把杆训练,训练学生各个关节的肌肉、韧带的收缩能力与力量,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各种传统的跳、转、腾、翻技巧,同时还必须在科学性、难度上、审美上、个性上对技巧训练进行改造,使学生不断挑战自己体能与技术的极限,逐步练就高潮的舞蹈技巧,提升自身舞蹈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三、加强文化学习,充实学生的文化内涵

在实际的舞蹈教学中,常常存在这种现象:舞蹈专业的学生文化成绩普遍较低。而一个舞者如果缺乏文化内涵,那么他所跳的舞蹈也就是去了光彩,不仅无法提升自身舞蹈的艺术感染力,更无法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可见,文化基础是否扎实,直接关系着学生艺术道路的成败。因此,广大舞蹈教师应在指导学生练舞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认识生活和感知生活,并在吸取文化精髓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艺术品位,这样他们的舞蹈表演才能更上一层楼。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丰富舞蹈教学内容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广大舞蹈教师除了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外,还可恰当地运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改变沉闷的课堂氛围,使舞蹈教学充满活力。具体而言,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可以将枯燥的舞蹈动作直观、形象地传达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理性认识,并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舞蹈的了解和记忆。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学生示范、表演舞蹈动作时,用VD把学生的表演拍摄下来,然后对学生的面部表情、动作等方面进行具体剖析,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及时、准确地控制及解决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这样不仅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可以在这种直观的教学中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进而使舞蹈教学更加富有活力。

五、开展课外舞蹈活动,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不能仅仅依靠课堂内的教学,还必须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去,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舞蹈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舞蹈的真谛,提升自己对舞蹈的兴趣,主动参与到舞蹈表演、舞蹈创编当中去。具体而言,首先,广大舞蹈教师可以多开展一些专题性的舞蹈活动,如/民族民间舞蹈欣赏0/校园舞蹈欣赏周0/舞蹈理论知识讨论会0等,让舞蹈与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不断地感受舞蹈美、创造舞蹈美;其次,教师还可以多开展一些竞赛性的舞蹈活动,如/舞蹈智力竞赛0等,通过这样的比赛,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舞蹈知识,还可以扩大学生的舞蹈视野,磨炼学生意志和毅力,增强学生参与竞争的意识;再次,教师课可以开展宣传性的舞蹈活动,如/舞蹈墙报0等,让学生参与介绍国内外的舞蹈信息,中外舞蹈艺术家对社会、对艺术的贡献,以及最新的舞蹈作品等,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增长知识,增强对舞蹈的学习兴趣。总之,高校舞蹈教学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教学过程,其所涉及的范围广、要求的标准高。因此,我们广大舞蹈教师必须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不断更新观念,积极接受新知识、新方法,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加强对学生的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并在课内合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课外积极开展各种舞蹈实践活动,以此来提高舞蹈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精、尖的舞蹈艺术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罗曼琦沈鹰工作单位:南昌理工学院

第三篇

一、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

创造性思维是当代人类思维模式的最高境界,在舞蹈创作和表演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舞蹈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指表演者创作新的舞蹈作品以及对原有舞蹈作品理解、品味、消化和二度创作的过程,每个人对舞蹈的理解程度,对舞蹈的深意,对舞蹈所具有的天分,甚至接受能力都有一定的区别,因此,同一个舞蹈,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舞蹈表演效果。这既体现了每个人的舞蹈素质、接受能力问题,也体现了舞蹈的二度创作问题,同时也是运用个人创造性思维进行舞蹈创作和实践的结果。我国新舞蹈艺术先行者和奠基人之一的著名舞蹈艺术家吴晓邦老师也曾指出:“舞蹈教学不能仅用纯生理训练去追求体操技术,不能仅用科班程式化的方法,舞蹈教学需以心灵的教育去带动身体的训练,要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而不只是造就一些仅有身体技能的匠人。”即是说,在舞蹈教学中,我们应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舞蹈的创作能力和舞蹈创作水平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和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对舞蹈行业人才的需要。由此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学生舞蹈学习活动中至关重要,有利于学生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舞蹈表演风格,因此,高校舞蹈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方法,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二、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创造轻松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及时赞许和鼓励学生的成就,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以活跃教学气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当是充分体现平等与和谐的,这种平等与和谐表现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和帮助,关系融洽,而不是“教师权威”“师道尊严”的教学关系,学生应能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自立、自主地学习。教师还要爱学生,认识学生间的差别,允许他们在学习中有机会选择,有不同的疑问,有不同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延缓对学生意见的评判,给他们制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这既有利于学生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独特见解,养成探究的习惯,也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学生也只有在这种开放、自由的环境中,才能促使求知欲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开拓新的思路。

2.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问题意识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不应该把学生看作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凭教师的主观愿望向学生灌注知识,在舞蹈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主体精神,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待学习的问题意识,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求式,使学生在真正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智力的发展,慢慢形成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独立的人格。舞蹈教育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具有一定的师傅带徒弟的科班教育模式的特点,因此舞蹈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同时还应贯穿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学生,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善于思考和提问,培养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具有创造性人格的舞蹈人才。

3.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创造性思维主要有三个特性: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三个特性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流畅性是灵活性的基础,灵活性是独创性的内在表现形式,独创性是流畅性的最终体现,独创性是流畅性和灵活性的最终目的,这三个特性对培养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有了较为流畅的创造性,再加上较为灵活的创造性,就为独创的创造性提供了服务。因此,我们在舞蹈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的培养,三者都不可忽视,都不可偏向。三者的统一对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具有很大帮助。

4.加强舞蹈艺术实践教学

舞蹈教育的目标是要为社会主义培养舞蹈人才,而创造力,是舞蹈人才的最高能力。现代心理学理论研究证明了艺术学科教学中,艺术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几乎所有的领域中,个体的感知或理解能力都比创作能力发展得早。但是艺术领域内情形却要复杂得多。至少在某些艺术领域内,理解能力要落后于表演能力和创作能力。这一发现有力地表明了给学生以充分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表演、制作或者行动来学习的重要性。”舞蹈课堂教学中不可能为学生提供所有现实中的实践情境,以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直接的运用。但是,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安排实践的环节,创造舞蹈实践的情境,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是为创造服务的,但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教育要以心灵的教育去带动身体的训练,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人才,而不是造就一些只有身体技巧的匠人。在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舞蹈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示范,并不断给学生机会参与到情境和表演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舞蹈创作,加强指导,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创作出独具风格的舞蹈作品,让学生在舞蹈创作实践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发展创造力。总而言之,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已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教师要对学生的舞蹈技能、表演形式、表演风格、表演技巧、舞蹈作品进行系统化的掌握;将舞蹈的专业知识敞开心扉毫不保留地输入到学生的思维中,使其对它进行整合和开发。学生时代是学习知识、本领、技术的重要阶段,很多的创造性思维都是在这一黄金阶段养成的。所以学校应对舞蹈教学的模式进行适时的改革,让学生真正学到科学的、准确的、规范的舞蹈技能,积累更多的舞蹈精华,便于他们从多角度、多方面、多渠道培养创造性思维,为培养更多的舞蹈人才,繁荣我国的舞蹈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尚爽工作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

第四篇

一、体育舞蹈的审美构成要素

1.健康美

体育舞蹈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同所有体育运动一样,健康是体育舞蹈的基本目标。体育舞蹈的健康美不只表现在生理方面,在心理、精神、气质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在体育舞蹈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参与练习体育舞蹈可以使身体的形态、内脏和运动机能等生理健康呈现良好状态。此外,学生在练习和表演体育舞蹈的过程中,能逐渐挖掘体育舞蹈中蕴含的人体之美,进而更加积极地追求健康美。同时,体育舞蹈不仅要求参与者具有熟练的舞蹈动作技巧,还要求舞者注重气质举止,体育舞蹈者通过长期的锻炼和表演都拥有了一种舞蹈者特殊的气质,如拉丁舞者的热情奔放;摩登舞者的典雅大方;伦巴舞者的温柔默契。得体的举止和健美的形体一起构成了体育舞蹈的健康美。

2.形式美

形式美可以说是体育舞蹈艺术美的核心部分,它是对体育舞蹈者的形体、造型、风度等的综合评价。作为一个体育舞者首先要具备形态美,即通过身体各部分的协调统一所表现出来的匀称美和协调美,这也被视为体育舞蹈者的基础美。除了外在身体曲线美,形式美还表现在造型和舞姿方面。如双人舞教学,就要求舞者保持力度适中,握手屈肘皆要有分寸,而上体则要保持“芭蕾”立姿,头部正直,舞步的规范等都要符合一定的比例。这些都可以使欣赏者领略到体育舞蹈的审美内涵。舞蹈动作节奏是否与音乐的韵律节拍和谐统一,也是评价体育舞蹈形式美的一个重要标准,在舞蹈练习和表演过程中,舞者需完全投入到音乐的意境中,用肢体动作表现出音乐的情感和内涵。

3.音乐美

体育舞蹈是离不开音乐的,音乐在体育舞蹈中对于激发舞者情感、诠释舞蹈意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音乐的节奏和韵律与体育舞蹈动作的速度和幅度都是协调一致的,可以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体育舞蹈中的音乐无论是豪迈奔放,还是宛转悠扬都可以将人们带到一个优美的意境中,伴随着优美的舞姿,其可以使舞蹈者和欣赏者都达到身心的全面放松。同时,音乐的个性化特性也衬托了体育舞蹈的多样化特征,如灵巧的音乐衬托了快步舞的轻快;抒情的音乐衬托了伦巴舞的缠绵;活泼的音乐衬托了桑巴舞的热烈。

4.服饰美

服装也是体育舞蹈审美要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合适的服饰着装可以为体育舞蹈锦上添花,更好地满足人们的视觉感受。一个个舞者穿着色彩缤纷的服装,伴着美妙的音乐,展现优美的舞姿,这无论是在听觉上还是视觉上都是一种极大的享受和满足。当然,体育舞蹈的表演性质也决定了与之相配的服饰需要根据表演者的气质、舞蹈的动作特性、音乐风格等因素做出调整。合适的颜色和款式的选择,会对体育舞蹈的美感表现起到推动作用。

二、体育舞蹈教学对培养大学生审美意识和能力的作用

1.培养大学生的美感意识

美感作为审美的重要条件,与审美者的自身条件也是密切相关的。与人们认识事物一样,审美也是从感知开始的,感知表象之后才能激发人们的兴趣,进而产生和享受美感。体育舞蹈正是通过音乐、服饰、形体等这些美丽表象激发练习者和观看者的情感共鸣,从而启发人们感受美、思考美。在体育舞蹈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让学生经过科学的训练改善形体,增强气质,感受舞蹈的健康美和形体美。之后引导学生在对不同舞种的比较辨析中进一步感受美的存在。此外,体育舞蹈的音乐在感染学生的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美的热情,增强对美的敏感度,并提高对美的发现和感悟能力。

2.提高大学生评价美的能力

体育舞蹈不仅要求动作协调,而且要求造型优美,同时肢体动作也要与眼神、神情等默契配合。体育舞蹈所配的音乐也需要结合不同舞种做出不同的变换和调整,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情感和意境。在服装方面,不同的色彩、款式、设计都呈现出不一样的美,这些要素糅合在一起形成了体育舞蹈特有的美感。大学生正是在欣赏、体会体育舞蹈这种美的同时,学会了评价美,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审美标准。所以,在体育舞蹈教学时,教师要注重用体育舞蹈在动作、形体等方面的美感要素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美、定义美、评价美,从而激发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追求美的热情,提高大学生评价美、鉴赏美的能力。

3.增加大学生表现美的自信

由于体育舞蹈是一项带有审美要求和审美目标的体育活动,所以无论是对于身姿造型还是对于动作技巧都有着特殊的美感要求。因此在舞蹈练习中必须用自信心带动情绪和表情,抒发内心情感,真正地将情感投入其中,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体育舞蹈的风格内涵,从而进入美的境界。在体育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动作和造型的同时,大胆地表达真实的内心感受。许多参与体育舞蹈学习的学生在初学阶段,由于动作领悟能力的差异和害羞心理,缺乏自信,常常不敢展示自身的美,缺乏表现美的自信。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的赞赏、鼓励和肯定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增加学生的自信,能让学生更加大胆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学生会渐渐地掌握动作技巧、体会到体育舞蹈的特质和内涵,增强自信,提高表现美的能力。这也是体育舞蹈教学在审美功效方面的高层次要求。

4.增强大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学习的深层要求就是创新,体育活动同样如此。也只有不断的创新,体育舞蹈才能保持其活力和生命力。在体育舞蹈学习中,教师的合理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向学生展示和教授舞蹈动作的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展开联想和想象,刺激学生的创作欲望,使创造美的意识和活动贯穿体育舞蹈教学的始终。此外,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舞蹈编排方法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挑选音乐,然后自行设计舞蹈,并对学生的创造结果给予肯定和鼓励。学生在得到肯定后就会产生成就感,从而能更有动力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创造美。

三、体育舞蹈教学中审美功效的完善方法

1.优化体育舞蹈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体育舞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体育舞蹈教学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影响体育舞蹈教学的因素有很多,场地设施就是开展体育舞蹈教学的基本物质条件,它主要包括木质地板、录音机、镜子、形体房及其他相关器械。体育舞蹈教学作为一项融舞蹈与音乐、运动于一体的运动项目,对于训练场馆的选择性和依赖性较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艺术审美要求的提高,对体育设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设施、卫生等物质基础,体育舞蹈的教学环境还包括师生间、团体内人员和谐融洽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体育舞蹈参与者的心境和精神状态有着积极的影响。

2.发挥学生审美的主体性

在一切教学活动中,学生都是处于主体地位的。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学生更是审美的主体,教师的指导和启发固然重要,然而若想让学生真正地掌握体育舞蹈的精髓和内涵,体会体育舞蹈的魅力和美感,就必须要求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探究。通过反复的练习掌握舞蹈动作技巧,从而思考体育舞蹈的形体美、动作美。增强规范礼仪的训练,养成优雅的舞者气质,体会体育舞蹈的气质美。只有让学生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参与其中并感受美,才能激发其创造美的兴趣。

3.合理安排体育舞蹈的教学内容

在当今这个信息和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体育舞蹈要想跟上时代步伐,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审美要求,就必须及时更新、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安排的合理性、教材内容的条理性和系统性。要注重体育舞蹈的动作技术训练和理论基础知识同步发展。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条件、领悟水平的差异因材施教,正确看待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高校在安排体育舞蹈教学内容时应以基础为主,并逐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总之,体育舞蹈是体育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发展也起着独特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可以获得形体美、健康美、音乐美、服饰美等美感体验,学生在满足审美需求的同时,对美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思考。一切艺术的终极目标都应该是追求高尚的人格形象、高雅的生活情操和完美的精神世界。因此,高校应注重体育舞蹈教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境,充分发挥体育舞蹈教学的审美功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启发和鼓励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

作者:李烨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体育系

第五篇

1.前言

湖北省很多高校在2000年左右大多数都开设了体育舞蹈课程,经过十多年的慢慢发展,体育舞蹈项目成了湖北省诸多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非常受学生喜爱的一门体育课。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教学与发展,体育舞蹈教学在普通高校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对其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分析,能够更好的提高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效果和体育舞蹈运动水平。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长江大学、三峡大学、黄冈师范学院等十八所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期刊网查阅与体育舞蹈教学相关的文献资料30余篇,以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与参考。

2.2.2问卷调查法

设计与本课题相关的调查问卷,对从事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相关教师进行调查访问,共发放问卷6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58份,有效率为96.67%。

2.2.3访谈法

与湖北省各高校体育舞蹈教师,就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交流,并进行记录、整理。

2.2.4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的相关文献资料、调查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并进行相关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体育舞蹈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根据调查研究,本文所调查的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师的年龄、职称、教师第一专项、体育舞蹈教师等级等基本资料如表一所示。本研究共调查了湖北省18所开设有体育舞蹈课程的普通高校,担任体育舞蹈课程教学的教师共计58人。教师年龄、职称结构分布较合理,大多数为中青年教师,其中40岁以下的教师共计39人,占67.24%;讲师、副教授占89.65%;从年龄、职称分布来看,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师队伍符合体育教学、以及课程建设发展的规律,有利于我省高校体育舞蹈项目的健康发展。从教师的第一专项来看,第一专项是体育舞蹈的教师只有8人,只占到所有任课教师的13.79%;其他的第一专项都是其他项目,比如体操、艺术体操等。有很多老师都是由于个人爱好、或者学校安排,出去经过一些短期培训后转项进行体育舞蹈的教学。而体育舞蹈教师的等级状况更是不容乐观,有23人没有体育舞蹈的专业教师资格证,占到所调查教师的39.65%。说明很多教师很少参加专门的体育舞蹈师资培训,对体育舞蹈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全面。从我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任课教师的第一专项和专业教师等级来看,我省高校体育舞蹈教师的体育舞蹈理论和技术水平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3.2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状况现状分析

3.2.1体育舞蹈教材选择及教学大纲制定情况

一门课程的开设必须有相应的教材,和与教材相对应的教学大纲,老师在给学生授课时,必须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规定,来进行教学。通过调查发现,在所调查的学校中,大概有56.34%的学校很多学校没有相对固定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就是有教材的学校,也大多使用的是一些专业体育院校的教材。而教师在上课时,授课随意性较强。有很多都没有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来进行上课。

3.2.2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时数安排

全省所调查的高校中,虽说都开设了体育舞蹈课程,但不同高校由于各自情况不同,体育舞蹈课开设的年限、授课时间都不尽相同,基本分成必修和选修两种课程体系来进行教学。很多高校把体育舞蹈课作为大学体育课的一门课程,作为必修课在进行教学,都是遵循各自学校的总体教学计划进行安排的。把体育舞蹈作为必修课来进行教学的高校一共有15所。其中有6所学校是进行四个学期的学习,占33.33%;9所学校是进行两个学期的学习,占50%。所有被调查学校都开设体育舞蹈选修课供大学生进行第二课堂的学习(包括作为必修课进行体育舞蹈教学的学校,也在课余开设有体育舞蹈选修课)。但选修课一般教学时间安排较短,只有2所学校是安排两个学期的学习时间,只占到11.11%;16所学校安排的是一个学期的学习时间,占到88.89%。而且湖北省各高校的体育课程目前周学时都不多,大多数只有2学时,只有少数学校周学时为4学时。

3.2.3体育舞蹈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

目前我们把体育舞蹈一般分成健身交谊舞、拉丁舞、摩登舞,其中各个舞种中间又包含很多不同风格特点的舞蹈。现在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基本都是选取诸多舞种中比较大众、简单、易学的来作为教学内容进行传授。湖北省普通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内容开设情况如表五所示。18所学校中,基本都是以健身交谊舞为主要教学内容在进行授课,只有三峡大学、黄冈师范学院以拉丁舞为主要教学内容进行授课。其中,慢三为众多学校的主要教学内容,慢四、伦巴、吉特巴所占比重也较大;而拉丁舞和摩登舞在湖北省普通高校中的所占比例较小,只有少数一些学校作为教学内容在进行教学,并且都是以介绍拉丁舞系列为主,而只有极少数的学校把摩登舞作为介绍内容在进行教学。

3.2.4教学方法及手段的运用

对于体育舞蹈来说,由于它是一个舶来品,是体育和艺术的有机结合,而且在我国尚属启蒙、发展阶段,针对体育舞蹈方面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比较欠缺,很多教师把体育舞蹈看成是培养动作技能的课程,而从舞蹈中通过身体动作培养、创造学生内在气质价值和综合教育意义方面往往被忽视。很多学校的老师忽略了体育舞蹈特有的本质特征,导致教学效果不够明显。首先是教师的配备。体育舞蹈是以双人舞形式表现的,有男女单人的练习和搭伴配合的双人练习,直到最后两者整体的舞蹈。而男女动作在脚法、方向、移动、旋转、音乐、风格与表现力等方面都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体育舞蹈教学时,最好能有一男、一女两位老师来同时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更完整、更直观把动作展示给学生。但目前就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受到传统体育课教学习惯的限制,只有2所高校是男女两名老师同时在进行教学,这样不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动作。其次是多媒体设备的教学辅助。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多媒体视频设备来辅助我们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欣赏到高水平的舞蹈动作,以及双人配合的技巧。可以在教学计划中定期安排一定的视频欣赏课和现场观摩课,来帮助学生加深他们的视觉印象,更直观的了解动作,从而更全面的掌握所学舞蹈。但调查了解,只有25.86%的学校教师曾经安排过这样的课程,这对于体育舞蹈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再就是对于音乐、形体课程的讲授。调查发现,很多高校体育舞蹈教师都明白,体育舞蹈是一个动作、音乐、情感多方面综合型的体育运动,但在实际上课过程中,没有教师安排专门的形体课训练,只有20.68%的老师在课堂中穿插进行了形体训练,专门的音乐课那就更少了,可以说是没有。没有专门的音乐、形体课程的训练,只注重一些技术动作的掌握和学习,这是不能全方面的去理解和掌握体育舞蹈的文化和动作内涵的。

3.2.5体育舞蹈教学场地的配备

体育舞蹈是一项集动作美、服装美、音乐美、形体美于一身,具有健身、竞技表演、培养气质及文化修养的运动,它从不同的方面展示了这项运动的魅力,而美是体育舞蹈项目的特征。一个宽敞整洁、四周带有明亮镜子的体育舞蹈教学场地,能够很大程度的提高教师上课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激情,让学生时刻注意保持自己良好的身体姿态和动作优美度,真正体会到体育舞蹈的魅力之所在。而本文所调查的18所高校中,仅有6所高校具有专门的室内体育舞蹈教室,有一部分的学校是在大学生活动中心、或者学生食堂等临时场地进行教学;还有很多高校的体育舞蹈课都是在室外露天舞池、操场或者室外篮球场进行教学。调查很多体育舞蹈教师,他们谈到在这种场地进行体育舞蹈教学,严重影响到老师的教学情绪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让学生去体会那种体育舞蹈的文化、礼仪,学生感受不到那种体育舞蹈美的境界,从而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

3.3结论与建议

3.3.1结论

3.3.1.1湖北省各高校体育舞蹈项目开展较早,且很多高校都开设有体育舞蹈课程供学生进行必修或者选修的学习;每年省大学生体育协会体育舞蹈分会,都会组织全省高校的健身交谊舞和体育舞蹈比赛,全省高校体育舞蹈活动氛围较好。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湖北省高校体育舞蹈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地方有待加强。

3.3.1.2各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师资力量薄弱,体育舞蹈专业教师缺乏,体育舞蹈基本理论、基本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3.3.1.3多数高校没有适合普通学生学习的体育舞蹈教程,以及与之配套的、规范的教学大纲,授课随意性较强;多数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时数安排不够,不够合理,不能满足体育舞蹈课程的基本要求。

3.3.1.4一些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内容选择比较单一、简单,不能满足现今学生追求时尚、丰富大学业余生活的需要;另外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没有能够充分考虑体育舞蹈项目特有的风格特点,不能让学生全方面的去理解和掌握体育舞蹈的文化和动作内涵。

3.3.1.5体育舞蹈教学场馆不足,教学场地较差,很多高校不能提供基本符合体育舞蹈课程教学要求的教学场地,影响到教师的正常教学,以及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积极性。

3.3.2建议

3.3.2.1加强教师业务能力水平,完善高校体育舞蹈教师培训体系建议建立一个合理的、渐进的高校体育舞蹈培训体系,从初级理论和基本技术,逐级培训学习,使教师培训能够有延续性,来不断提高高校教师体育舞蹈业务能力水平。

3.3.2.2编制合适的体育舞蹈教材,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各高校体育舞蹈教师,以及省高校体育舞蹈协会的领导,应该根据本省体育舞蹈的教学实际情况,编写一部适合目前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规范教材,来指导湖北省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而各校应该依据教材,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来合理安排适应现今大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

3.3.2.3改善基本教学条件,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加大体育舞蹈场馆的建设,努力改善基本的教学条件(比如地板、镜子、把杆等),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运动健身场所。

3.3.2.4定期举行各级体育舞蹈比赛、促进体育舞蹈健康发展各高校、以及省大学生体协可以定期举行校级的体育舞蹈比赛,通过比赛来活跃大学校园文化生活,同时也给予了体育舞蹈学生展示、表现的机会,来促进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舞蹈锻炼的意识。

作者:汪阳帆工作单位:长江大学体育学院

第六篇

一、研究对象

以福建农林大学2010级体育舞蹈选项课的7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组35人,对照组41人。身体健康,均无残疾。

二、研究方法

广泛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以及实验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在实验教学前后对学生进行访谈,主要了解力量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动作学习的感觉。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感觉,运用专业知识合理安排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由另外一名体育舞蹈教师对学生的期末成绩和素质进行测试。实验数据运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选择福建农林大学体育舞蹈选项课2010级2个班的76名学生,实验前先对学生的各项力量指标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根据各项指标的成绩将学生分为实验组(35人)和对照组(41人)。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两组学生之间无显著差异(见表1)。说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前身体素质以及舞蹈学习能力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为防止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干扰,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在教学实验中严格控制实验因素。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教学场地、器材、教学内容、授课教师、教学难点、教学重点等方面均保持一致。对照班的学生按照传统大纲的要求和进度进行教学:第二学期学习牛仔舞基本功及牛仔舞的套路,在教学中以舞蹈内容本身为主要的教学任务,其中按照大纲要求穿插进行一些基本身体素质训练,如形体、力量、柔韧等。实验班的学生则采用以力量素质训练为重点的教学方法。即第一学期与对照班相同,在第二学期以提高学生的力量素质为重要的教学训练任务,在提高学生的力量素质(特别是脚踝和膝盖的力量)的基础上进行牛仔舞的学习和训练。

(一)胸、肩、手臂力量的训练

运用俯卧撑、不同握距的引体向上等训练方法,也可以利用专门的力量练习器械针对性地发展肩、背、胸的力量,发展腿部、背部和肩部向上拉引和支撑的力量,以及全身协调能力和爆发力。如采用卧推的方法锻炼胸大肌的胸肋部,同时还可以减少乳房中过多脂肪,增强其弹性[3]。

(二)腰腹部的力量训练

腰腹部的主要练习手段有正面和后侧面的仰卧起坐、收腹跳、仰卧或俯卧两头起、负重转体等。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腹部肌肉、大腿上部深层肌肉、股直肌、髂腰肌、腹外斜肌等腰腹部的肌肉力量[4]。

(三)髋部力量训练

髋部力量训练手段有弓箭步跳、负重屈伸髋练习、仰卧顶髋、举腿前后或左右绞腿、两腿开立内扒或外扒屈蹲。其目的是为了发展骨盆深层小肌肉群的力量,发展下肢对缓冲的支撑力量和蹬伸的爆发力[4]。(四)脚踝、趾关节和膝关节的力量训练通过跳绳、跳台阶、原地纵跳、直体负重或不负重提踵立踝(趾)、负重或不负重蹲起等训练手段来提高脚踝(趾)关节以及膝关节、大腿股四头肌、臀大肌的力量。

三、结果与分析

(一)力量训练增强了学生的力量素质,提高了动作质量

从表2以及表3可以看出:实验组在实验前后力量素质以及期末舞蹈考核成绩有很大的进步,呈显著性差异(P<0.01)。而对照组的力量素质以及期末舞蹈考核成绩没有明显的进步(P>0.05)。实验组期末体育舞蹈考核成绩以及力量素质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这说明力量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舞蹈技术。经过一个学期的专项力量训练后,实验组学生的肌肉力量增强,具备较强的肌肉控制能力,能够游刃有余地完成舞蹈动作。对照组学生的肌肉力量没有很大的变化,在完成动作时不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身体肌肉的发力,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动作完成情况不够好。

(二)力量训练有利于学生提高平衡控制能力,更好地控制身体姿态

平衡控制能力和身体姿态对体育舞蹈成套技术的学习和展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通过力量训练提高身体各部位深层小肌肉群的平衡控制能力,让学生在体育舞蹈进行当中能够收缩产生足够的肌肉力量来控制身体姿态,身体各环节处在松而不垮、紧而不僵的完美状态,并形成以腰胯为中心的二人合力中枢[6]。良好的平衡控制能力和身体控制能力让舞者能够在舞蹈进行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其优美的身体姿态和扎实的舞蹈技巧,同时确保身体在快速发力过程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避免运动损伤[5]。良好的平衡控制能力,不但有助于个人完成动作,还会增进舞伴之间的配合,更加完美地完成动作。

(三)力量训练有利于掌握体育舞蹈中快速而有节奏的弹动技术

体育舞蹈当中有很多快节奏的舞种都是在动态中完成各种跳跃或连续的跳跃动作的。例如牛仔舞在整个舞蹈套路中都是用不断变化的弹跳来表现欢快的情绪,这就需要脚趾、踝、膝盖、髋等关节做快速而有节奏的屈伸弹动。各个关节的用力不是一种简单的脉冲性用力,而是刚柔并济的肌肉用力。肌肉发力时伴有轻巧的退让缓冲,这种发力方式既可以使动作变得柔美轻巧,又为下一个关节的发力储备能量[6]。优秀选手在跳牛仔舞时跳得高、收得快,是因为他们具有很强的脚踝和大腿力量。而学生在跳牛仔舞时两脚基本粘着地板,给人以笨重、迟缓的感觉,完全失去了牛仔舞的激情。通过力量训练提高各关节的肌肉能量,为弹跳技术打下“开”、“绷”、“直”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学生就能够很好地完成舞蹈中的各种跳跃技术动作。

(四)力量训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控制舞蹈的力度

体育舞蹈技术动作严格规范,要求刚柔并济、动静结合、张弛有度,舞伴之间要达到息息相通、合二为一,必然少不了力度的控制与处理。外在表现在舞蹈过程中的“加速”和“制动”能力,内在表现为舞伴之间的合力大小、引导与跟随等。力度要做到恰到好处才能使舞伴“情意”相同,从而更好地诠释舞蹈。因此学生进行体育舞蹈动作练习或表演时,要会做、会跳,还要会“用”。“用”力要正确地用在肌肉的部位上,这就是我们所讲的舞蹈力度,它是舞者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肌肉快速用力以及动作变化的速度和动作的熟练程度的外在表现。比如一个简单的打手动作,优秀选手出手快速有力、刚中带柔。而学生经过力量训练后,以前出手时苍白无力、大力挥手时的僵硬情况大有好转,基本做到收放自如。再比如牛仔舞的踢腿,学生往往踢出去就收不回来了。这是由于力度的控制能力太弱。通过力量训练,使学生能够随心所欲地控制大腿肌肉和关节,做到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四、结论与建议

力量素质是其他各项身体素质的核心素质[5]。肌肉力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实验证明:具有良好的力量素质不但可以避免运动员在运动中受伤、延长运动生命,而且可以促进运动员更快、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舞蹈技术技能。因此在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中,同样应该重视学生的力量素质的训练。找到了良好的体育舞蹈教学切入点就能够使更多的爱好体育舞蹈的学生更容易掌握体育舞蹈技术,使体育舞蹈这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能够在普通高校中蓬勃发展起来。

作者:林玉川宋敏敏工作单位:福建农林大学体育部

第七篇

一、当前高校学前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国教育界和舞蹈界达成的共识:要完整地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就必须重视艺术教育。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舞蹈教育要步入一个新台阶就要从高校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开始抓起此举也直接关系着民族的传承和发展。但就目前形式来看高校学前舞蹈教学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育目标重技能轻思想。二十一世纪的儿童舞蹈教师专业素质要求更加全面要对专业中的各学科都必须有所了解和掌握,要成为能跳、会教、善编的新型人才。要会跳:能为幼儿做出正确优美的师范;要会教:有教授舞蹈和组织幼儿学舞的教学能力;要会编:有自编自导幼儿歌舞和辅导幼儿舞蹈活动编导能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专注技能动作的训练,在教学时间内,宁可让学生学习更多的舞蹈动作也不愿引导学生去思考和体会舞蹈作品的来源和内涵,只注重舞蹈作品的表现力,忽视作品的表达力,使地域文化不经意间慢慢淡化。在很大程度上,地域舞蹈精神的传承呈现极大的不完整性。这将直接影响地域内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重统一轻创新。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既不同于舞蹈专业院校和文艺团体的专业教学,又不同于舞蹈爱好者的训练而是一种独特的综合性教学。所以认识这门课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更好地发挥这门课程的教学功能。在学前教育舞蹈技能课中教学、表演、编导是三门各自独立的不同学科,每一学科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系统的学习方能达到本学科的要求。因此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任务是繁重且意义深远的高师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特殊性将教学内容分为基训、民族民间舞、幼儿舞蹈、幼儿舞蹈创编四大板块。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仅要学到各项基本功、身韵训练组合、民族民间舞组合、儿童舞蹈和舞蹈创作技巧等知识技能更要能把学到的各种舞蹈知识转化成一种能通过舞蹈对儿童身心进行美的耕耘焙育、熏陶的能力提高从教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一般采用北京舞蹈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的基训和民间舞教材,但是由于课时的限制,一般只能教完二年级的课程,只能要求整齐划一的完成舞蹈。没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和揣摩。

(三)教学方法重模仿轻启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学生尽管自身专业素质好,具有一定的舞蹈感受力与表现力但却总上不好课,带不好儿童,无法适应幼儿舞蹈教学。究其原因庄要是这些学生教学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各种能力的缺失。高师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中,单一的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动作照猫画虎,死板学习,或者鼓励学生单纯模仿舞蹈考中的舞蹈动作,忽视音乐的意境和精神的挖掘很少启发学生根据音乐进行更多的思考和创新。而且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光靠课堂教学它还需要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们提供表现和锻炼的舞台肩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表演、创作、观察、分析、指导等等各种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体验达到学以致用。

二、将地域文化融入高校学前教育舞蹈的对策

(一)请进来开展丰富多彩的舞蹈课堂教学。

1.请地域特色文化进课堂。每个地区都有具有本地浓郁特点的事物而这种特色是贯穿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将地域特色文化请进课堂,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感受民间特色的与舞蹈相关的知识。有利于学生侧面了解舞蹈在地域文化下的表现形式。比如,河北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就可以将井隆拉花、沧州落子、昌黎地秧歌、唐山皮影等所需要的服饰和材料请进舞蹈课堂,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带有地域特色的舞蹈协助物。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地域文化对与舞蹈服饰和材料所产生的影响,深层次解读地域文化。

2.请地方文化艺人进课堂。民间艺人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对于当地特色文化有很透彻的了解。请地方文化艺人进课堂让学生通过民间艺人的口头讲述或是现场表演等更加直观地感受当地舞蹈的表现形式及当地文化在舞蹈中所起到的显性或是隐性的影响。同时,也可以提出相关问题让艺人直接解答。

(二)走出去

有目的地进行社会实践教学。

1.参观采风厅解、搜集民族文化。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层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舞蹈的认识理解舞蹈的创作背景和内涵,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教学。带学生走出去,有目的地让学生感受地域特色舞蹈相关事物、与民间艺人进行交流或是适时参见一些民俗活动,从而提高学生们的文化艺术素质,理解中国劳动人民,体验民间舞蹈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

2.观摩再现整理、保存民族文化。带学生采风回来后在他们对于地域文化有了直观感受和领悟后,及时整理在与艺人交流中所收集的材料,鼓励学生根据某一联系进行整理、消化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将地域特点动作或物品创作出来从自己的角度保存民族文化。

3.研究与创新)传承、发展民族文化。创新是扬弃的过程只有在原有的基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有所继承同时有所发展。经过观察和整理,认识和理解,学生对与地域内的文化有了一定的自己的认识,及时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让不同的认识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找出新的创新点或是突破点,让民族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外缘更加宽广从而使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三、结语

时展的同时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育中融入民族地域特色文化是为其提供永不枯竭的源泉,是为我国儿童舞蹈教育创新提供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育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在促进学生艺术修养发展的同时,完成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陈岩李洁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