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障大学生传统文化接受现状分析

时间:2022-02-05 11:38:59

导语:残障大学生传统文化接受现状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残障大学生传统文化接受现状分析

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文化自信是对国家民族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重要前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大学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者,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意义重大。在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本身处于文化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其文化特征呈现出明显的矛盾性,文化价值观念更是存在各种值得担忧的问题。而残障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重要组成群体,其文化特征更具复杂性。因此,调查了解当代残障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接受现状,客观分析影响其文化自信构建过程中的障碍,对于探索研究残障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路径以及帮助残障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平等参与共享社会文明进步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残障大学生传统文化接受现状调查及分析

为了解残障大学生在传统文化接受方面的真实情况,笔者所在团队面向全国多所特殊教育职业院校在校残障大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72份,有效回收率90.7%。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残障大学生来自全国13个省(直辖市),全部为听力障碍学生和视力障碍学生,其中听障学生人数为215人,占79%。本次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分三部分:残障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了解程度、残障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残障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和障碍。(一)残障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了解程度。传统文化即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积累的、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质的精神文明成果,包括传统思想、传统道德、传统风俗、伦理思想、价值观念、审美观念、丰富的典籍和文学艺术珍品及科技成就等。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残障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尤其是文化价值观都大有裨益。但通过调查发现,残障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太乐观。在调查“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时,47.4%的学生表示“仅了解一点”;27.2%的人表示“对某些方面熟知”;仅有9.9%的人表示“对各方面均有了解”。对于文化的了解,残障学生大多关注点分布在“传统节日、民风民俗、饮食厨艺、传统书画”等方面。而在调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时,61.4%的同学选择了“对少部分节日由来了解”;“都不太了解”和“几乎不了解”分别占了14.3%和6.6%。在调查残障学生“在欣赏传统文化时是否有自豪感和认同感”时,选择“具有强烈的自豪感,十分认同并喜欢”的人占了52.6%;“自豪感一般,认同感一般”占34.2%;9.2%的人认为“没什么自豪感,不大认同”。上述调查表明,残障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力存在不足。(二)残障大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的态度。西方文化主要指的是以美国为中心的盛行于欧洲、北美、澳洲的文化,包括西方世界中共同的标准、价值观、风俗等。近年来,“颜色革命”的相继成功让西方国家更加意识到文化输出的力量,因而不约而同地加大了文化输出,对我国传统文化及传统价值观产生了很大冲击。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不稳定时期,很容易出现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现象。在问及残障大学生“对于西方文化了解吗”时,选择“一般了解”的占44.5%;29.8%的人选择了“不太了解”。在问及“对于西方民族文化中的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等思想观点的看法”时,44.5%的人选择了“一般理解,一般赞同”;26.8%的人选择了“比较理解,比较赞同”;14.3%的人选择了“非常理解,非常赞同”。上述几项调查表明,残障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并不太高,基本没有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现象。综上,特殊教育职业院校残障大学生对于文化的了解及关心程度并不太高,在问及对文化的了解度相关问题上,无论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文化,持“不了解”甚至“极不了解”态度的学生超过半数。

二、残障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和障碍

残障学生尤其是视力障碍学生,由于受其身体生理条件限制,无法像普通大学生一样通过新媒体、杂志、视频、网络等多平台多渠道了解传统文化。虽然目前各类读屏软件比较发达,但使用范围仍有很大局限性,使得视力障碍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仍比较单一,且形式比较枯燥。在问及“阅读传统文化经典书籍时存在哪些困难”,63.6%的人选择“大多数是古文,看不明白”;36.4%的人选择“内容枯燥,不感兴趣”;31.3%的人选择“内容和平时生活关系不大,不想看”;30.9%的人选择“内容不符合现代社会,比较过时”;所有盲生均表示“没有相关的盲文书籍,平时接触不到”。在问及“您认为限制您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原因是什么”时,34.6%表示“兴趣不大,不想了解”;43.8%表示“学校教育中没有相关的内容”;34.9%表示“没有相关的学习途径“;40.1%的同学表示“同学朋友都不太了解,没有了解的动力”;另外有42.7%的同学表示“社会文化活动少”。在调查“当前文化自信教育内容存在问题有哪些”时,53.3%表示“内容枯燥乏味”;61.0%表示“内容过于空洞理想化”;46.3%的同学表示“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残障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基本为学校教育、社会活动、阅读书籍和影像资料等;面临的主要障碍是个人兴趣缺失、教育内容缺失、身体障碍阻碍等因素。

三、残障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1.教育方式以理论传授为主,形式较为单一。虽然职业院校的大多数专业课程以实操性为宗旨,但对于基础课程和学科的重视程度较差,因此在课程组织形式上基本以理论灌输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传授。残障学生尤其是听力障碍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普遍低于同龄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力较差。因此,教师单方面的理论输出对于学生而言是极其枯燥的,极容易丧失学习的积极,因而更难以主动地学习、认同传统文化,达到树立文化自信的良好效果。2.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难以引起残障学生的持续关注兴趣。文化自信涵盖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其培育过程是知情意行多方面协同的过程。但就目前来看,很多高校在文化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只是零散地开设部分课程,或以思政课或选修课的形式进行,没有形成系统化的专门开设的文化自信课程。普通高校如此,特殊教育类职业院校中也是如此,不仅需要考虑开设成体系的文化教育课程,更要针对残障学生的不同生理、心理类别及专业方向,开设有针对性文化教育课程,目前这一点仍比较欠缺。(二)原因分析。1.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国内特殊教育类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在专业上重视技能传授和实操训练,在学生素质培养上注重文体活动的开展,但都存在轻视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现象。绝大多数职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都专注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基础课程也需要为专业课程“让路”,更不可能开设成体系、系统性的专门进行文化教育的课程。基础课程教师在学校内的地位比较尴尬,基础课程被定义为实用价值低,只是一味被强调服务于专业教学,这一点在特殊教育高职院校中也一样。其根源在于不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迫切希望残障学生能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就业,降低了残障学生文化教育,这不利于他们可持续发展。2.教师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以及教学方式极大影响着学生的受教育效果。目前特殊教育高职院校很少开设专门性传统文化课程,基本是以基础课或文化类选修课的形式进行,甚至基础课也由音体等艺术类教师兼任,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学习研究并不深入。且21世纪以来,国内高校教师队伍普遍年轻化,“80、90”后教师成为多数学校的主力,有的年轻教师比较缺乏理论积累和实践经验,教学经验也比较欠缺,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化自信课程的教育效果。3.残障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认知能力相对不足。大学生认知水平虽不断发展,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但整体处于尚未成熟时期,其对于优秀文化尤其是主流优秀文化的判别力仍比较欠缺。残障大学生相较于普通大学生而言其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的文化基础教育培养定位低于普通义务教育标准,再加上他们的认知本身就存在各种困难,导致他们文化基础薄弱,不利于后期学习成长。他们性格特点上敏感,思想认知方面刻板,情绪易冲动偏激,且容易受外部环境影响,比较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导致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掌握较差,对中国优秀文化不够了解,在多元化文化冲击的背景下,往往不能客观正确地对待各国文化。4.学习内容、媒介等存在不足。在调研中还发现,现实中缺乏适合残障学生的传统文化读物,一些现代工具不能完全满足学习传统经典文化需要。听障学生思维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读物,或者带有辅助手语翻译的视频学习资料,但目前没有。对视障学生来说,目前基本上没有传统文化的盲文教材,而且盲文是拼音文字,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存在很多同音异义字异形字,对全盲的学生而言,这是个难题;其次,语言规律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存在断句、句式、实词、虚词诸多难题。此外,有些字古今读音也不同,有的同学还有方言影响。所以单凭读书软件、靠听力来学习传统文化是存在很多困难的,且不说是否能够理解传统经典的意思内涵了。

综上,特殊教育职业院校残障大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和认知程度整体较低,该群体文化自信的构建之路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要走。如何在特殊教育职业院校中加大对残障大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找到一条适应残障学生文化自信的构建之路,提升其自身文化素养和继续学习能力,使残障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共建共享美好生活,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杜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J].思想文化建设,2017,(2):163-168.

[2]薛凯文.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3]郑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

[4]潘新喆.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要求[J].哲学与文化,2016,(11):64-73.

[5]王桂林,黄年冬.文化自信培育发展探析—基于个体文化心理发展过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8,(6):104-109.

[6]王萌.文化自信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7.

[7]杨芳丽.论如何在特殊教育语文上帮助学生建立自信[N].考试与评价,2019(2).

作者:王旭 车荣晓 单位: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