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障生钢琴教学方法探究

时间:2022-11-11 03:25:19

导语:视障生钢琴教学方法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视障生钢琴教学方法探究

【摘要】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视障学生的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音乐教育也逐渐成为视障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如何完善视障生的钢琴教学方法,已成为教学研究方面的重要课题。本文的探索建立在笔者近三年的视障生教学实践基础之上,通过对视障生钢琴学习特殊性的论述进行展开研究,进而讨论多样化的钢琴教学形式,最后将视障生钢琴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并讨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视障生;钢琴演奏;教学方法

钢琴的学习过程对于普通人而言,是对毅力与音乐感悟能力的培养。贝多芬说过“卓越的人一大优点就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际遇里百折不挠”,可以想象,视障学生由于先天或后天的视力缺失,想要在钢琴学习上收获更多,需要付出较普通人成倍的努力。关于视障学生的钢琴教学,则需要教师根据视障生学习的特殊性,开发其在听觉等方面的优势。

一、视障生钢琴学习的特殊性

(一)乐谱的学习方式。根据每个学生视力条件与从小养成的读谱习惯,对于视障生而言,乐谱的学习方式主要有盲文乐谱以及普通人的报谱录音这两种。盲文乐谱,由盲文(点字)音乐符号组成,是以盲文形式记录音乐的符号体系。盲文乐谱通常有两类记谱法,一类是原调记谱法(即五线谱),另一类是首调记谱法(即简谱),后者是视障生在盲校上音乐课时所学习的曲谱类型。对于低视力障碍学生而言,根据视力条件的具体情况,乐谱的学习方式主要有放大打印乐谱、借助助视器读谱,以及听辨录音范奏等。盲文乐谱的资源非常有限,制作成本高,耗时较久。因此在盲生识谱阶段,由教师提供报谱录音进行乐谱教学的方式较为常见。在这一阶段的录音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将乐曲放慢演奏并录音,这些录音的内容首先是左手及右手的分别录音,以便让盲生能够清晰的聆听体会到各声部的旋律流动及和声连接等;再者是合手的录音,让盲生对作品有整体性的认知。如果是大型钢琴作品,在合手慢速录音这部分,教师可以按照作品的曲式结构,分段为学生提供录音,以便让学生清楚了解到作品的框架性结构,也为分段练习提供指导性意见。除此之外,在学生识谱阶段,教师还应向学生讲解乐曲的调式调性、速度、力度变化等内容,以此帮助学生更为细致地了解作品。(二)听觉及触觉的优势。不同于其他乐器音色所具有的鲜明特征,钢琴的音色相较之下更为中性,作为具有交响性的乐器,在演奏时,各个声部都应体现出不同的音乐色彩。笔者在近三年的视障生教学实践过程中,会定期为学生提供与所学的钢琴作品相关的交响乐或室内乐作品作为音乐鉴赏,例如在进行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教学时,笔者会引导学生欣赏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将钢琴作品中高声部和低声部的乐句交替想象成弦乐四重奏小提琴与大提琴之间的对话,从而使学生在钢琴演奏过程中尽量丰富作品的层次感,让乐曲的音乐情绪更加饱满。视觉的缺失让视障生从小就善于捕捉和分辨周围细小的声音,这也使得他们在听觉、触觉和记忆力等方面有着超越普通学生的现象。在钢琴学习过程中,他们能够准确地感知音高色彩。由于视障生从小习得的识谱习惯是依靠听觉为主,先聆听乐曲,对作品有整体性的认知,再通过反复听音,在琴键上分乐句、分乐段、分技术重难点,有规划并且系统的练习。通过这样循环往复的聆听锻炼,无论是对和声织体,抑或是曲式结构,都有了深入的了解。由于长期依靠听觉,依靠牢固的理论知识完成钢琴作品演奏的学习模式,视障生在钢琴作品的背谱技能方面相较于普通学生而言,也是更加稳定的,几乎不会在演奏过程中出现忘谱的现象,所以这样的作品学习及背谱模式,也是值得普通学生学习的。

二、钢琴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一)小组课。随着我国高校音乐师范类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力量相对紧缺,钢琴小组课的教学模式能够很有效的应对这一现状。钢琴小组课通常由5-6位专业程度相当的学生组成,教师在授课过程当中,为学生演奏示范作品,讲解重难点,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通过与同学、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间互相学习以及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视障生在内的钢琴小组课,正是建立在这样传统小组课教学模式之上的,区别在于,特殊教育师范院校的钢琴小组课更多呈现的是以融合教育为背景的一种课堂互动机制。一方面,普通学生可以在教师教学的基础上,为视障生的识谱方式及内容带来更全面的补充,在为视障生做乐谱分析的同时,强化了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视障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听觉优势,为普通学生在钢琴演奏的音色上提供更细致的想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为学生与学生之间提供了更多沟通与合作的机会,节省了教师本人反复教学的时间,保证课堂质量、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也形成了互帮互助的良好课堂气氛。(二)一对一。在钢琴教学形式中,一对一的模式是最为传统的。这种教学模式的针对性强,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弹奏及时作出反馈,并且直接的了解到学生对于作品的所思所想。由于视障学生在识谱和肢体协调等方面与普通学生相较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一对一的教学方式使视障生的课堂学习更加有效率,是教师及时掌握学生情况最便捷的途径。这种教学形式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互动与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其示范指导作用,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可以更为细致的进行讲解,根据不同学生的特殊性进行音乐表现力等方面的挖掘,为学生自身艺术特点的发挥提供更大空间。

三、视障生钢琴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技术难点的攻克。在钢琴演奏中,视障生经常会因为一些技术难点而感到畏怯,例如大跳、和弦及八度练习等。解决学生的顾虑唯有加强针对性的训练,而不是避而远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与技术难点相关的曲目给学生进行练习。例如李斯特的练习曲《钟》,开头部分超八度的大跳是全曲的难点之一,李斯特通过这种大跳摆动来模仿清脆的钟声。教师在进行该乐段教学时,要指导学生以右手五指为轴心,向下展开旋律音的探索,手腕尽量贴键,以节省手臂的持续用力。再例如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六号》,从第四段开始,是持续的八度跳音及其变奏,所呈现出的音乐是一种逐渐热闹和宏大的音响效果。在这一乐段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指导视障生学会放松手臂,先将两只手臂自然落在身体两侧,不施加任何力量,去感受当下最放松的状态,这也是弹奏过程中手臂应保持的状态。接着以手腕为轴心,用拍球的方式带动手掌进行八度音阶上下行的持续跑动。在演奏该乐段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手臂及手腕的状态,如果放松程度不够,很容易造成手臂肌肉的僵硬酸痛,影响乐曲的演奏进程。(二)想象力的匮乏。视障学生由于视力的缺陷,导致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对很多事物的认知都是以“被告知”的形式去获得。但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尤其是器乐演奏者,需要根据乐谱内容对作曲家的创作思路进行主动探索。因此,视障生以教师或普通学生报读乐谱来习得钢琴作品内容的学习习惯,容易引发的弊端就是想象力的匮乏,而这种能力正是乐器演奏这一“二度创作”过程中所需要的。在钢琴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则应更多地运用视障生的听觉优势来激发其对音乐形象的思考,从而使得乐曲在演奏时能够更加生动并且具有张力。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使抽象的音乐形态具象化,从而与作曲家产生情感共鸣;再者,想象源于生活,视障生对于周围声音的敏感度往往超越普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不同的生活环境,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例如在进行肖邦前奏曲《雨滴》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作曲家通过模仿滴滴答答的雨声为作品呈现出忧郁悲伤的气氛,在演奏时,学生需要联想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雨滴的声音,从而在琴键上模仿,使作品在演奏中的音乐表现能够更形象和贴切。(三)音乐表现力的提升。对于视障生而言,由于长期的视觉缺失,会让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常伴有不安全感,例如在演奏时会担心自己碰错音,或是担心自己的演奏动作不得当,长此以往就使得他们的演奏状态较普通学生会略显生硬。但在钢琴演奏过程中,肢体自然放松,将力量贯通于参与配合的身体各部位,从而传递到手指等这一系列律动,对钢琴作品音色的准确呈现有着关键的作用,能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音乐演奏之中,去感受音乐带来的美好。笔者曾在教学实践中尝试选择肖邦F大调练习曲Op.10No.8对视障生进行肢体律动配合的训练,作品在演奏时需要右手手指的快速跑动,触键快的同时颗粒感也要饱满。为达到音色的统一与连贯,教师可以指导视障生在肩膀放平的基础上合理带动右手的手腕及手臂,随着旋律方向向上或向下进行,为手指的跑动提供支撑动力,使得旋律音色流畅并且统一。教师也可以将学生的手放在自己的手上,让学生感受手腕及手臂的律动。只有当音乐情感、演奏技巧与相协调的肢体律动融合,才能做到真正的人琴合一的状态。除此之外,为克服视障生的心理障碍,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各项比赛及演出,通过多次实践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舞台表演能力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与交流的平台,这也是阶段性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方式。

四、总结

综上所述,相较于普通学生的钢琴教学而言,视障生的钢琴教学方式有着其明显的特殊性,这对教师在教学方面的研究,无疑是充满了挑战。但笔者相信,经过教师与视障学生长时间的共同努力,钢琴教学的模式会更加系统,更加完善,使更多热爱钢琴的视障学生在演奏水平及艺术修养等方面得到提高,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谈孙英,常婧.视障钢琴教学对象及教学的特殊性[J].艺术教育,2010(5).

[2]冯韶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之构想[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0(4):71-73.

作者:赵芸禾 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