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校教师专业成长路径探索
时间:2022-03-20 02:53:35
导语:盲校教师专业成长路径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自1980年以来,国家加强对特殊教育的重视并出台更多指导特殊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盲校是满足视障学生需求并开展特殊教育活动的专门场所。盲校教师作为特殊教育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普通教师的技能,还需加强对特殊教育和特殊教育学生的理解。加深对盲校课程设置的原则和策略认知从而确定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依据专业发展途径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盲校;教师;专业成长
中国的特殊教育受到传统哲学以及社会和经济因素的严重影响。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30多年来,中国才出台了更多的指导特殊教育发展的法律、政策和法规。儒、佛、道教等鼓励人们善待并帮助残疾人,中国社会对残疾人存有同情心。但是在没有既定支持的情况下,支持残障家庭成员通常成为单个家庭的责任。1992年《义务教育实施细则》规定失明、聋哑和智力障碍儿童的入学年龄限制,并明确了建立特殊学校的标准和程序,以及有关为有残疾儿童的经济弱势家庭提供补贴和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的详细规定。特殊教育教师是满足学生特殊需求并在专门的特殊学校实施教学的教师,扩充了现代教师队伍。特殊教育教师由于服务对象特殊而复杂,所以除了要像传统普通教师那样传授知识以外,还需要对学生的障碍情况进行诊断,对学生的智力进行开发,实施个别化教学,与学生合作学习[1]。对于刚踏上职业岗位并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从事者来说,如何正确认识教育对象并针对目标对象开展合适的教育活动是首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一、激发专业自觉,加深对教育环境的理解
特殊教育与普校教育的教育目的是相似的,教育追求都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充分发展。但是由于形成时间较短、研究力量薄弱、研究方法不足等导致特殊教育发展缓慢。春秋末期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就孕育了我国特殊教育的萌芽,近代太平天国时期洪仁玕提出如何发展特殊教育学校以及如何在中国立法特殊教育的设想,郑观应提出要重视特殊人群的教育,赞赏像德国实行全民教育并最终实现人才为国所用[2]。2006年《义务教育法》规定了特殊教育规章制度,以保护残障儿童的最大利益;我国200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明确了残疾人的教育方向;2014年包括教育部在内的七个部门制定了《特殊教育促进计划》呼吁普及完善特殊教育,增加特殊教育的支持资金并提高其质量。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保障了残障学生的教育权利和教育支持。特殊教育的产生是基于学生需求,是在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满足其特殊的教育需要而使其身心充分发展的教育[1]。特殊教育学生可理解为特殊需要学生。目前学生身心障碍多样,如视力障碍、听力障碍、智力障碍,还有自闭症儿童、学习障碍、情绪行为障碍等。我国将视觉障碍分为全盲和低视力两类,分为四级:一级为无光感—0.02或视野半径<5°;二级为0.02—0.05或视野半径<10°;三级为0.05—0.1;四级为0.1—0.3。学生的特殊需要主要体现在教育环境、教育课程、教材、教学工具。教育环境是无障碍的,以盲文为媒介代替文字信息;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基本学科课程以外,开设以功能性训练为主的补偿性课程;学校提供全盲生盲文教材,低视生可借助助视器阅读放大教材。对于盲校学生来说,视觉障碍只能通过其他器官(如耳、皮肤)的代偿来弥补,但是代偿过程往往是比较缓慢的,这对盲校的教学进程来说具有指导意义。
二、针对盲校课程设置,确定教学方案实施
1.盲校课程设置的特殊性。盲校由于教育对象是盲生或者低视生,视觉通道受到严重损伤,接收信息受到局限从而造成学习困难,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拓展经验范围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运动定向能力和社交能力;以发展性课程为主兼顾课程的功能性和补偿性。发展性课程的实施依然符合学生认知顺序、阶段、方式,只是发展速度慢一些,该课程主要针对智力正常的学生,并可获得更高的教育期望,弊端在于脱离生活实际。早在1992年功能性课程就被重视和利用,该课程重视课堂内容的生活性,学生在课堂所学能在实际生活中有所应用或者有所联系,这对满足视障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必不可少。社会生态模式课程观强调不单独把学生剥离开单独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而是要将学生设定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并去理解和教育学生,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学生提供条件,使学生尽可能地消除障碍带来的不利影响[3]。在课程目标的设置方面基本与普校一致,但是需对学生的认知障碍程度设置不同的课程目标,无障碍的学生与普通课程原则基本相同,轻微障碍学生应基本参照普通课程原则并相应降低目标难度,严重障碍学生除降低难度外,应以功能性课程为主。在课程内容方面需尽量满足视障的特殊需要,例如盲校可将美术绘画替换成泥塑和剪纸、开设定向行走课程、家政课程。在课程安排方面要灵活确保目标实现,例如盲生学习数学的艰难性可增加数学科目的课时。2.盲校教学方案的确定。盲校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由于服务对象有限,每个班级的生源数量为4—10人。虽然班级人数不多,但是学生的情况差异多样。部分学生除视力障碍外,还有学习行为障碍、情绪行为障碍、多动障碍、智力障碍等多重障碍于一身。在教学原则上,遵循学生人群客观差异的存在,并依此确定合适的教学要求、内容、进度和方法;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确定相应的目标要求;遵循学生的客观需求,增加学习材料的类型,提供触摸盲文、触摸凸起图和教具或者视频录音来替代印刷信息或用实物来代替文字理解概念。在教学特点上,提倡在集体教学中不仅要分类、分层教学,最重要的是结合个别化教育。为不同类别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适应的目标、内容、方法、教学材料和用具。在教学方法上,按照方法服务内容的指导思想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达到教学内容的实施和重难点的突破。主要的教学方法包括语言传授法、直观感知法、实际训练法、引导探究法和情感陶冶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决定教学方式的选择。
三、依据多向发展途径,促进专业长足发展
对于一名特殊教育教师来说,其专业发展主要包括起步—适应—稳定—成熟—卓越五个阶段。专业发展途径主要包括激发专业自觉、坚持专业学习、学会专业反思和注重专业写作等[1]。对于新教师来说,在更有效的时间内迅速提升教师站稳讲台技能的策略关键是要对佳偶教学活动进行思考和分析。反思的主要方法有研究式、学习式、内省式和交流式。学习式主要方式有观摩教学、记录关键事件,借助校内、校外现有资源,比如校内、校外骨干教师以及其他学科教师,多珍惜机会并认真听取他们的现场课堂教学,并就知识点处理、学生问题处理、课堂环节处理等诸多方面汲取经验;内省式主要方式有开设公开课,并及时写下反思日记;交流式主要方式有与其他任课教师、班主任交流,就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积极与其他任课教师、班主任沟通,以此实现对学生多学科、多角度的认识;参与学生课后实践活动,在课后活动中认识学生的生活状态并走近学生;研究式的主要方式有完善理论基础,通过阅读专业书籍、文献,丰富自身的专业认识,并理解教学活动背后的指导理论支持,学以致用,并记录下教学过程和反思,最终形成完整的教学理论—实践—反思为一体的教学活动。在职教师还需注重继续教育的终身学习,利用在线网站更新知识。最终个人能否实现成长的关键是反思的程度,经验和反思的结合才能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盛用进.特殊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陈建文.郑观应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45.
[3]徐胜,张文京.特殊教育生态观[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3,(4):115-118.
作者:李琴 单位:南京市盲人学校
- 上一篇:赏识教育在后进生转化的运用
- 下一篇:浅谈孤独症学生核心素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