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文化在大学通识教育的运用
时间:2022-03-25 04:45:42
导语:传统中医文化在大学通识教育的运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近年来,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已逐渐被我国的教育界所接受,并开始在一些高校中得到实践。中医文化由于具备自然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因此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色彩,包括中医的理论基础、诊断和治疗思想、哲学思想和人文特色、疾病概念以及对疾病的预后和防护。所有概念都渗透着深厚的人文特质。将中医文化的内容纳入大学的通识教育体系,将有利于大学生提高健康意识,学习与科学健康观相关的健康知识,增强体力,提高学习效率,感受中医文化的魅力,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中医文化;通识教育;综合院校
1通识教育概念
在现代的教育理念中,通识教育是一种综合全面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具有专业知识、思维敏捷、德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通识教育以人为根本出发点,不同于以往片面地强调理性、追求功利学、学术不端的教育理念,一直致力于培养同时具备良好学术态度和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人才。北京大学率先在1990年代后期发起了通识教育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果[1]。
2中医学科的内涵和特点
中医理论体系最显著的特点在于,中医理论是以整体观念为思想指导,在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认识上都是从整体观念出发的。人体相应地会产生病理反应,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医治疗是基于调节人体阴阳整体平衡的原理。因此,中医理论揭示的是整个宏观系统的生命规律和疾病规律,不同于西方医学理论。通过在非医学院校推广中医通识教育,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医文化的内涵[2]。
3推广中医文化通识教育的困境
3.1专业建设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根据我国综合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医文化并没有作为通识教育的核心去落实,因为中医文化的专业建设是诸多资源利用下的综合项目,其专业建设包括课程体系开发、教师队伍建设等系统性项目。3.2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对于通识教育的开展是通过通选课的开设来实现的,因此各院校在通选课上的开设具有很大的自主决定权。其考核过后所获得的学分为6~16分。如今,各大高校都有开设通选课程,其课程数量也是从几十个到一百多个不等。可以说,通识课程数量比专业课程和必修课程数量多。但是,对综合性院校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校通识课程的开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中医通识课程选修课和专业必修课程相比,也存在学分过低、课程质量低、教学资源不集中的问题,导致中医文化通识教育在综合性高校的开展存在一定的障碍,难以担负起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重任。使用SPRSS19.0统计软件,将测量数据表示为x±s,并通过t检验进行各组之间数据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参考数据的分析,发现大一至大四阶段的大学生对于开设中医课程的接受度较高,但学校开设的综合性中医课程数量偏少。正是由于开设的课程偏少,缺乏考勤以及考核的要求,学生对于中医文化接触较少,对于传统中医文化带有陌生感。
4传统中医文化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
4.1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当代大学生在促进和发展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负责青年发展和教育的大学教育是国民素质发展的基石。传统中医文化因受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具有传统文化的内涵。在综合性院校开设传统中医文化课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中医文化的热爱之情,而且可以促使他们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因此,通过开展传统中医文化通识教育,能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4.2了解中医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中医是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不断发展形成的。它是有关疾病预防和健康维护的传统医学,也是几千年来积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中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引用和吸收了成熟的研究成果和学术理论。从文化渊源角度来看,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的内涵[3]。
5结语
当前,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综合培养的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医学由于自身法乎自然的哲学基础,尤其关注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在中医教育中的作用,符合本科教育阶段对于综合型人才德智培养的要求,因此在综合性院校开展传统中医文化的通识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邵佳,骆殊.将传统文化和通识教育引入中医人才的培养模式[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23(6):79-81.
[2]殷平善,张国华.浅论通识教育与中医的创造性思维[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6):773-774,779.
[3]何兰萍,亓曙冬.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再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32(5):647-651.
作者:梁攀 朱伟群 李启秀 王丽君 单位:1.湘南学院 2.湘南学院附属医院
- 上一篇:计算机通识教育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
- 下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