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文化下高校通识教育策略研究

时间:2022-01-22 02:31:21

导语:时尚文化下高校通识教育策略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时尚文化下高校通识教育策略研究

[摘要]时尚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现象,体现着一定时期内社会上流行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审美品位和休闲娱乐的要求,具有创新性、娱乐性、消费性等特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时尚文化迅速地介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校园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认识到时尚文化给大学生思想意识领域带来的冲击,重视其为高校通识教育带来的机遇,迎接时代的挑战,积极探索新时期高校通识教育的新策略

[关键词]时尚文化;高校;通识教育

时尚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内流行的衣着模式或行为方式,表现为人们在特定时期内热衷于追求和模仿的对象。时尚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现象,是时尚领域扩大化的结果,体现着一定时期内社会上流行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审美品位和休闲娱乐的要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时尚文化迅速地介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校园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大学生的信息交流、社团组建、社会兼职、评优选优等活动中,时尚的影子屡见不鲜。他们的学习内容、生活方式、思想意识也开始与时俱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快速发展,加上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普及,时尚不再是脱离大学生活的海市蜃楼,而是大学生身在其中的文化氛围。大学生处于成长的特殊时期,他们生活独立,有一定的经济自主权,有一定的选择自由与空间。他们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鲜的事物,在集体生活中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他们渴望快速融入团体、融入社会,得到团体、社会的认可。在这种情况下,时尚无疑是他们最简单有效的展现自我、突出个性、获得认可、融入团体的途径。在追逐时尚的过程中,时尚文化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为大学的通识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对于高校的通识教育工作者而言,应该理解时尚文化的存在,认真了解时尚文化的特征,深刻认识到时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意识领域带来的冲击,从而迎接时代的挑战,抓住其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积极探索新时期高校通识教育的新策略,这样才能够正确引导大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来对待时尚文化。

一、时尚文化的定义与特征

时尚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缩影,是“时代精神”的风向标。所有被时代所认可、被大众所追捧、被人们所模仿的物质或文化活动,都可以看成是时尚文化的一部分。从人们的时装、化妆等装饰风尚,到人们的各种审美经验、审美活动,再扩大到与审美体验相关的整个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广阔领域,时尚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日常生活审美化以及泛审美倾向的表现形态,发展成了一种亚文化现象。时尚文化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直观地表现着一个时代的审美倾向与诉求,具有创新性、娱乐性、消费性等特征。首先,创新是时尚文化的生命。时尚的首要特征就是快速且持续地变化,唯有不断地创新、变化,才能使时尚保持受人关注、被人模仿的状态,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其次,时尚文化的主要功能是娱乐。人们追逐时尚,通过时髦新鲜的事物获取“少数派”的心理优越感,获得内心的愉快与满足,达到娱乐身心的目的。此外,时尚文化的载体必然是批量生产的商品和消费品。时尚往往以某种消费潮流的形式出现,这与消费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时尚文化也具有突出的消费性。时尚文化的主体人群本应是具有经济独立能力、自由选择权利、追求社会优越感的中青年,但由于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消费能力和相对自由的选择权,加上对新鲜事物有超强的接受力,其逐渐成为时尚文化主体中重要的一部分。进入大学后,他们从升学的压力中解放出来,可以相对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课余时间,重拾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所以也更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心理诉求。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他们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同时,也乐于关注社会动态、时事热点、时尚潮流,获得最新的资讯信息,希望更快地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他们渴望表达自我、张扬个性,通过新颖独特的形象和行为方式来包装自己,实现受人关注、脱颖而出的愿望。受到这样的心理驱动,他们对时尚、时尚文化有着强烈的敏感和较高的认可。这是大学生自觉进行文化选择的结果,也是当今时尚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真实反映的投射。

二、时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时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毋庸置疑,需要指出的是,时尚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影响也有两面。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单纯地无视、拒绝、摒弃时尚文化,而应该以反思的视角、理性的态度、钻研的精神来认识时尚文化的存在,揭示时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意识领域带来的冲击。第一,时尚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发展创新思维,但容易误导他们的价值判断。时尚总是以崭新的面貌、时兴的样式出现在人们面前,有意识地以反对传统、抵制传统,甚至恶搞传统来显示自身的与众不同。每一次时尚的变革,都是一种创新,不断突破着传统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甚至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大学生接受时尚文化,本质上是在接受“新意”,品位“新鲜”。在对时尚文化的追随中,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在无意中被激发,逐渐成为时尚的实验者、接纳者和推进者[1]。但时尚的标准并不是“真、善、美”。为了脱颖而出,“时尚在全然无视美的基础上不断捏造着‘美’……时尚可以强迫人们相信那些最离奇、最无用、最荒唐的东西是最有特色的东西。这正是时尚的成功之处:它按照比理性更深刻的非理性的逻辑将非理性合法化并强加于人”[2]。只要是新颖独特的,哪怕是虚假的、丑陋的、庸俗的,都可以成为时尚。时尚的这个特点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有时会模糊其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动摇其心中的道德行为规范。第二,时尚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缓解各种压力,但容易导致他们的享乐主义态度。在大学期间,学生往往独自面对专业学习、技能提升、人际交往、物质生活、就业期待等多方面的压力,而时尚文化的娱乐性可以通过感性的形象和即时性的愉悦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给他们提供愉快、兴奋、满足的心灵体验。对大学生而言,这种心灵的愉悦,可以帮助他们转移注意力,缓解紧张状态,可以帮助他们缓解来自各方的压力。但是时尚对感官的刺激和对快乐的追求并不是点到为止的。时尚文化为大众提供了宽松、自由、娱乐的氛围,给大学生带来新奇的感官刺激、身心的放松和愉快,也容易导致他们无节制地追求娱乐、享乐,陷入意志消沉、缺乏进取精神的状态之中。如果思想上习惯于以娱乐休闲、物质享受为主,会令大学生逐渐失去积极进取所需的理性精神,带来感性的泛滥化,钝化其思想的锐度,消解个人的意志力,使其堕入享乐主义的殊途。第三,时尚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融入社会,但容易误导他们的消费观念。大学是大学生即将踏入社会的阶段,他们有着尽快融入社会的渴望。他们在课余时间关注社会热点、新鲜资讯、时事纵横,参加各种社会兼职和社交活动,这些都是为了了解社会、接触社会,证明自己立足社会的能力。时尚,也是大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的一个平台。时尚文化使大学生的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基本与社会接轨,让大学生在了解社会的同时逐步适应社会,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观念,这加速了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3]。但同时,时尚文化具有消费性的特征,时尚的载体就是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商品。想要获得时尚、追求时尚,消费商品是唯一的方式。在消费盛行的社会环境中,对时尚的追逐最终会落实于对时尚商品的消费,甚至是对商品所体现的符号象征意义的消费。大学生在消费时尚的同时,很容易养成高消费、攀比消费、超前消费、炫耀消费和冲动消费的习惯,形成不健康的消费观念。第四,时尚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展现个性、表达自我,但容易误导他们的人格理念。大学生在踏入校园的集体生活之后,突出自我、显示自身独特性的心理需求越来越强烈。时尚对于他们来说,是相对直观、简单易行地表达自我与众不同的方式。时尚文化中的潮流服饰、娱乐方式、新新词汇、观念想法,都可以成为他们张扬个性的途径,成为他们显示自身优越感的方式。但时尚文化也会弱化道德理性、深度理想、审美判断、人文关怀等精神理念,容易导致大学生不自觉地强化和拓展自己的时尚欲求,在有意无意中放任自己的享乐主义想法,强化对生活的玩赏态度,最终缺乏远大的理想,丧失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和理想人格的塑造,冲淡对人的全面发展、对人的终极关怀的追求[4]。时尚文化,也存在着有损大学生理想人格培育的一面。

三、时尚文化给高校通识教育带来的挑战

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受到各国高等教育界的重视。无论学科如何划分,探索人类精神的自由、心灵的满足、生命的尊严、生活的价值、资源的善用、宇宙的和谐等,都是通识教育的精神[5]。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既“有能力”又“有教养”的人,既“道问学”又“尊德性”的“全面的人”。在我国的综合性大学中,通识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形成各具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新时期,时尚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现象,也对通识教育的改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高校的通识教育不仅要在内容上,而且要在方式方法上适应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首先,通识教育教学内容的重构需要体现时代特色,及时更新。借助于网络和新媒体,新时期的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他们对很多政治、经济、社会和民生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如果教学内容不更新,不突出新时期的特点,不仅无法引起与学生的共鸣,而且会令学生感到厌烦,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通识教育的内容上,需要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实践,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特别是联系当前的热点事件,培养学生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增强技能、适应社会,以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其次,通识教育教学手段的丰富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需要适时变革。翻转课堂、慕课、在线课程等都是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逐渐普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新的教学手段交互性强、使用灵活、资源海量、受众广泛,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教师,需要有创新的意识、变革的意识,跟随通识教育改革,时刻调整和优化自身的教学方式,实现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以现代教学方法为应用的教学局面。新时期,通识教育如何迎接时尚文化带来的挑战,加强和改进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显得格外迫切。高校通识教育也应该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中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审视,建构新时期通识教育的有效模式,进而采取积极的措施达到育人的目的。

四、时尚文化背景下高校通识教育的新策略

在时尚文化背景下,通识教育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构建起完整的育人环境。可以通识核心课程为中心,辅以通识拓展课程,逐步建立起通识课程群组,发挥课程育人的重要作用。可以通过通识讲座、艺术实践、社团活动等,建设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并通过整合校外相关资源,进一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之外的软能力,以实现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第一,充分发挥通识核心课程的作用,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识核心课程是通识教育全面育人的主战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突破思想政治理论课单一的课程载体,打破不同学科、不同课程之间的壁垒,形成全学科、全方位、全功效的育人课程体系,真正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全面提升育人实效。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应当落实课程思政的要求,坚持价值观的引导和灌输,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时尚文化、流行文化,跳出盲目追逐时尚文化的怪圈,摆脱时尚文化的消极影响。第二,逐步完善通识拓展课程的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不仅要聚焦人才培养的专业深度,而且要考虑人才培养的知识广度,不仅要立足于学生的人格养成,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仅仅停留在通识核心课程的建设上,还应该构建通识拓展课程体系,围绕学科拓展、心理拓展、职业拓展等模块组建多样化的课程体系,为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可选路径。科学素养的提高、人文情怀的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思维能力的强化、心理品质的提升、职业精神的实践,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沟通能力和团队能力,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挫折抵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对抗时尚文化的消极影响。第三,有效利用学生社团活动的平台,发挥第二课堂的活力。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各类社团每年都以丰富多彩的社团生活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识教育需要重视学生社团的积极意义,通过指导社团活动,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良好习惯,使他们在追逐自身兴趣爱好的同时,在自身熟悉和喜欢的社团中,积极进取、勤奋拼搏、展现自己、追逐梦想。通过社团实践,潜移默化地传递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接触时尚、反思时尚,培养学生理性地看待时尚文化,克服时尚文化的消极影响。第四,全面构建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树立道德的正面影响。价值观念的认同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除了课堂上的直接传达、课外的潜移默化之外,积极的校园文化也承载着育人的功能。通识教育要紧握校园宣传的各种途径,充分发挥课堂、通识讲座、校园标语、校园网、校园广播、校报、官方微信、微博等校园宣传资源的作用,建构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树立正面影响,让学生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是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要瓦解时尚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需要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大力弘扬主旋律,用先进文化占领大学生德育的制高点。第五,深入挖掘切合实际的社会资源,提升教育的内涵效应。通识教育者要时刻关注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借助校企合作等契机,帮助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的法律、道德、舆论环境。为学生甄选优秀的课外读物,帮助拓展其思维与眼界;为学生解答当下的社会问题,培养其批判精神;为学生树立具有时代感的榜样形象,建立其理想人格。此外,也要重视德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起到的作用,利用更多的社会资源,探寻通识教育育人手段的多样化。

五、结论

在时尚文化的背景下,高校通识教育不是要单纯地反对学生去追求时尚,也不是要鼓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时尚、引领时尚,而是应该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地看认识时尚、评价时尚、对待时尚,发挥时尚文化在全面育人中的积极作用,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营造健康、和谐、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全面做好大学生的成才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迟成勇.论时尚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35-37.

[2]乔安妮•恩特维斯特尔.时髦的身体:时尚、衣着和现代社会理论[M].郜元宝,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2-73.

[3]袁洪群.大学生时尚文化与高校德育融入的新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11(2):95-97.

[4]刘昊,薛平平.流行时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J].长沙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50-151.

[5]黄坤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7):26-37.

[6]孙立军,刘爱军,王琰.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1):21-24.

作者:徐蕾 单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文理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