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下设计思维课程探索
时间:2022-01-22 02:28:09
导语:通识教育下设计思维课程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通过设计思维教育与通识课程的关联,课程开展方式和经验总结,结合本人在教学当中的实际案例,研究设计思维教学的普适性和有效性。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方法更新提供力所能及的探索和方向。
关键词:通识教育;设计思维;教学实践探索;教学案例
随着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创新已成为国家战略。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相互融会,相互影响,设计中“跨界”、“跨学科”的多边协作,都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设计几乎涉及人类一切有目的的活动。设计领域里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判断、直觉、思考、决策和创造性技能;设计过程中思维与实践高度统一,能有效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因而,设计思维训练应该成为现代高校通识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环节。本文将从设计思维教育与通识课程的关联,课程开展方式和经验总结,以结合本人在教学当中的实际案例,研究设计思维教学的普适性和有效性。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方法更新提供力所能及的探索和方向。
1设计思维演变及与现代高校通识教育的关联
设计思维泛指在设计实施过程中人的思维活动,因而是一个动态的、各种思维类型综合的过程,设计的思维过程也是设计产物生产的过程。它通过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构问题,并找到切实有效的创造性思考路径。回顾20世纪,“设计思维”被运用到很多领域。在科学领域,把设计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观念、一门新兴的交叉科学,可以追溯到1978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美国管理学家赫伯特•A•西蒙,他在《人为事物的科学》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了设计科学的概念。1984年,钱学森先生倡导将人的思维作为科学研究对象,国内思维研究的先河就此开启。近年越来越多研究者涉足设计思维研究领域,相关的创新教学探索也逐步广泛、深入开展。设计思维与高校通识教育在目标、教学对象、课程性质方面有共同之处:通识教育重点在于学生素质的培养,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强调基础性、全面性而非专业性;而设计思维教育最吸引人之处在于打破了专业之间的界限,可以成为各专业学生思维训练的重要教学方法。当然,在目前高校开展的现状来看,除了极少数高校将设计思维课程纳入通识教学体系,两者更多的交汇之处还比较缺乏。
2设计思维教学方法和经验
2.1我国高校设计思维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当前,设计思维课程在部分高校得以不同程度的展开;尤其在一些美术学院和其他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以各种形式渗透到专业教学当中,成为教学体系里的核心课程。近年来兴起的设计工作坊等模式,进一步丰富了设计思维的课程形式,并逐步将课程从专业教学领域向其他非设计专业,乃至公共课(或通识课)领域拓展。如中国美术学院跟香港科技大学“DesignThinking设计思维联合课程”项目,就是通过完全不同的两种思维方式的碰撞和整合,从而擦出更多的思维火花,带来不同原有模式的学习体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开设的相关课程,重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四个关键环节:一是注重表象积累;二是强化思维发散性、流畅性训练;三是突破性具象联想和抽象形象化能力培养;四是以及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这些教学中的尝试,为设计思维进一步进入通识课程体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2国外高校设计思维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经过长时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西方国家对于开展设计思维教学总结了一些有效的操作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结合IDEO和美国纽约RiverdaleCountrySchool联合推出的“设计思维工具包”。这套工作方法将整个训练过程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又有更为细致的工作重点,并配套合理实用的解决手段。完整细致,环环相扣,具备很强的操作性。当然,实践操作的路径,并非仅此一条。对于设计思维实践的总结,往往因实施者教学组织方式和立足点和具体方法的差别导致理论上的差异。目前,关于设计思维的方法,斯坦福大学(d-school)设计学院所教授的五步骤方法论比较通用。其他如由东尼•搏赞首创的“思维导图”等思维工具都在实践当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3教学实践探索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承担以选修形式的通识课程,课堂里有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经历学习观念、方法、形式的不适期后,他们大都能很快进入不同以往的思维、行为方式,并在作业中呈现比较显著的教学效果。为有效地开展教学实验,课程借鉴了中外设计思维课程的设置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探索。教师在课程中设计了课题解析、头脑风暴、方案甄选、设计成品、产品评测、修正延伸等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个体与集体协作,共同完善;教师在其中充当引导和辅助的作用,最大程度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在此过程中,各种思维方式(形象思维、发散思维、逻辑思维等)和各种设计行为(讨论、思维导图、手绘、模型制作、方案检测、调查反馈等)交替反复,在无形中形成即开放又深入,既独立又协作的完整思维网络;有了其他课程中没有过的思维体验。以下为本人在通识课程中的相关教学案例:案例1:课题:《丝瓜络产品创新开发》参与学生:美术学1名、学前教育2名教学要求: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发现设计机会、以跨专业团队合作形式做出一套针对所发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或设计出一套产品,要求将具体步骤做出PPT并演示。过程记录如表1。以上教学案例是课程中大量方案中的一小部分,大致反映了实际的教学状况。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大多数学生表现出积极参与的热情,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相对单一、被动的学习模式,展示出突破固有思维、创造力被激发的学习状态。而他们的许多想法及作品,也常常出人意料、给人惊喜。当然,相较于结果,学习的过程更有意义。首先,课程开展改变了对学生专业的刻板印象,非设计专业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适应能力,出乎预期;而他们各自的专业背景,在创作过程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展示,得到合理的应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思维方式的拓展,是各个专业学生所共需的。其次,是课程对学生思维方式丰富所起的作用;从习惯于线性思维,到适应后不断有新的想法出现,这可能要比完成某个设计作业更加重要。课程结束后,对参与学生进行了回访,从反馈上来看,大多数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是正面而积极的。虽然目前课程对学生思维模式及专业学习的影响,尚难量化;但可以判断的是:对参与的学生而言,课程是对其原有思维的有效补充和拓展,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设计教育能够完善人脑的思维方式,提供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地推动创新,是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传统高校课程,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和技术的因袭,对人才的培养方式比较保守因循。目前大部分高校的通识课程,注重知识的传授,对规律的研究和实践不足。设计思维更注重思维模式、层次、方法的发掘,具有较强的实践训练作用和现实应用价值。在通识教育当中强调设计思维课程的介入,能够在较大范围内改善人才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促进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在实践当中的观察可见:设计思维课程不仅有在通识教育体系中开展的必要,是对专业学习的有效补充;同时,教学能取得明显的效果,因而是具备开展的可能的。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希望此类的研究和实践能够为高校的教学革新积累有限的经验。
作者:钱咏 单位:丽水学院
- 上一篇:生活教育理念下农村幼儿园探究
- 下一篇:时尚文化下高校通识教育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