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通识教育科学架构研究

时间:2022-10-15 02:35:41

导语:民办高校通识教育科学架构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民办高校通识教育科学架构研究

摘要:在各大高校都积极开展通识教育的大背景下,通识教育还是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开设课程有限、课时有限,学生重视程度不够,育人功能不足等等。特别是民办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过程中,通识教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承载着培育“全面的人”的功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合理架构能够更好地凸显出应用型民办高校的特色,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通识教育;应用型民办高校;核心课程;架构

一、通识教育在应用型民办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相比,应用型大学是中国经济建设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带动下的新型本科教育,符合中国大学培育人才的特点。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应用型大学有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培训规范、培训过程、培训方法和评估标准。通识教育是英语“GeneralEducation”的翻译,在美国,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学习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来弥补专业学习的不足,纠正过度专业训练导致的人的异常发展,使学生不只学会“做事”,也要学会“做人”。在近代社会,严密的分工制和职业差别使得人的内在产生分离,感性和理性割裂,“人性的内在联系也就被割裂开来了,一种致命的冲突使得本来处在和谐状态的人的各种力量互相矛盾了”。而通识教育正是解决此症候的要义之所在,它是培养“全面的人”的必经途径。在国内,通识教育的大力推行起始于20世纪40年代,但对它的真正研究集中于最近20年,研究成果相当丰硕。教育工作者将文献研究和其他方法应用于通识教育,系统地研究和严格论证了通识教育的内涵、历史、实践、概念和合理性。人们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全面的“人”,符合成为国家“公民”的教育。国内学者的诸多论文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了通识教育课程的相关问题。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通识教育课程,学者都关注具有成熟经验的综合性大学的一般方法,缺乏对其他门类学校的具体研究,忽视通识教育的复杂性,并导致研究缺乏完整性。通识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模式,也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必须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所涉及的大学不仅是综合性大学和研究型大学,同样应该涉及应用型高校。这些学院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他们如何开展通识教育以及如何建立通识教育课程是应该考虑的问题。目前,国家大力提倡民办高校承担起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责任,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民办高校,是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任务。对于以应用型为导向的民办高校,必须调整学科定位,培养目标结构。要结合市场需求和就业,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开放辅修课,使之与行业学科相结合,并辅以相应实践能力。这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体系,合理构建民办高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并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也为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且与各类公立高校的成功通识教育和经验相比,民办高校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必须克服民办高校发展通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到适合民办高校通识教育的正解。特别是在民办高校面临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过程中,通识教育起着重要作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合理架构能够凸显出应用型民办高校的特色,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

二、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设置思路

在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养及可持续发展方面考量,应用型人才所需的多种素质中,人文素质是最为基本的素质,它起到基石的作用。通识教育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品质,从而获得全面发展,这是任何领域人才都必备的素质。学生因为通识教育的濡养具备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出更加高效的判断、笃定的决策和坚韧的研究。通识课程要在“通”字上下功夫,在“识”字上要结果。通:以进行课堂教学、建立通识工作室、举办系列讲座、开展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使通识教学工作沟通各个学院、各个专业、各个基础教学课堂、各个实训平台、各个校缘产业公司。识:厚重学生在文学、史学、艺术等方面的素养,使学生学习有志向,思想有逻辑,创新有激情,解决问题有办法。通过搭建通识教育大平台,力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通识课程的内涵与精神应用到创作与实践中,最终在创作与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而通识核心课程更是整个通识课程体系的重中之重。通识课程设置将在广博的基础上,针对各学院专业特点再细化针对性。以吉林动画学院通识教育学院的课程设置为例,在打造“大通识”“小通识”结合的体系方面值得研究。从“大通识”到“小通识”,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越来越精准,越来越细化。“大通识”部分以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理论等课程为支撑,可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各个专业对于通识类课程的设置要求。同时引进线上课程进行补充,慕课涵盖版块,如:文明起源与历史演变、人类思想与自我认知、文学修养与艺术鉴赏、科学发现与技术革新、经济活动与社会管理、国学经典与文化传承、通用能力、创新创业、成长基础,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专业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而“小通识”部分,则是更加精准的针对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而设。

三、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科学架构

在通识课程架构领域,复旦大学的课程设置模式架构清晰合理,兼具深度与广度,值得借鉴和参考。应用型民办高校已经从昔日的“象牙塔”融进社会与市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应用型人才是一种区别于研究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独立人才类型,其显著特征在于学以致用,以用为本。因此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通识教育应该更加注重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识与生活的结合,对应社会发展,将所学归纳汇融应用于实践创新。并且考虑到学生水平的差异,以吉林动画学院为例,学生的专业素质非常突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艺术灵感和创新能力,有较强的动手制作技能。其中技能和创新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要素。但是他们也有着应用型院校学生的一些短板,如知识不成体系呈现碎片化、偏重感性缺少理性逻辑,文史哲、社会、法律等人文素养认知不够,这些人文素养上的欠缺直接导致了他们对事物、人生、社会的理解程度缺乏深度,成为他们创作表达的最终瓶颈。因此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和设置。吉林动画学院将通识课程分为七个版块:传统文化与国学经典,多元审美与艺术创作,哲学精髓与人生智慧,文明交融与全球视野,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文化产业与创新创业,英语语言文化与技能。(见表1)七大版块按照核心模块和一般模块开设,学生选课以核心模块为主导,一般模块为补充。每个版块旨在培养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一)传统文化与国学经典。文化是以创造和建设文明为目标的,含有多种层面,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等。人类创造文明的正面经验,称之为优秀文化。在世界上,各个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的文明史,都各具特色,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和文化史带有鲜明的特点,它与其他文化相关又相区别。而国学经典又和我们的“思想史”和“文化史”沟通并联结成为一个整体,这些为我们的通识教育打下最坚固的基石,不仅能够濡养学生的文史素养,并且文化名人、历史故事、民俗传说等能够成为学生创作的不竭源泉。(二)多元审美与艺术创作。审美与艺术版块力图融汇中西美学与艺术学的精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以提高他们自身的审美素养和艺术品位,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为大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审美观莫定基础。培养、提高人的素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升人的人生境界。将抽象、深奥、思辨的理论,借助形象可感的生活内容,传递给学生,实现课程的学术化与生活化结合。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心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的人。艺术门类之间都是触类旁通的,艺术创作规律也是有迹可循的,这一版块旨在让学生从审美经典中,从他人艺术创作中寻找到创作的规律和灵感,从而为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创新。(三)哲学精髓与人生智慧。艺术更加注重感性认识,哲学更强调理性思辨。古希腊的先贤柏拉图,看重理性而轻视感性,主张将诗人逐出他建立的理想国。而当代社会寻求培养和谐全面的人,培养既具有理性智慧又具有感性情怀的全人。历史上任何艺术的思潮都深受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哲学的学习使学生能从更理性的层面去理解世界、关照社会,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在最核心层面引导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创作。这一版块的学习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更加睿智笃定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人生、理解社会、理解世界,同时把这种睿智带到自己的生活和创作中。(四)文明交融与全球视野。我们身处国际化、信息化、数码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多种文明和谐相处或者激烈冲突的时代。世界已经成为高度国际化的“地球村”,国界在理念中逐渐被淡化。尤其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入人心,“世界”走到了我们面前,我们也要走向“世界”。同时中国的大学生面临着世界的挑战。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某些价值观念迅速普及,文化的表现形式逐渐趋同。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教育应该使学生了解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了解中华文明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相对地位,并且理解、包容其他民族的文化,理解“文明的冲突”,努力成为促进文化和谐的世界公民。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此版块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以开阔的胸襟和国际的视野关照自身的创作,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欣赏和思考作品。(五)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无论是哲学的终极追问,文明的揭秘探索亦或是艺术的鲜活创造,最终的目的都是实现对个体生命的关怀,本版块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回归本体,理解生命的意义,从而在创作实践中能够更加关注人,思考生命、思索人性。同时对当今科学技术和现代社会有持续的关注和领悟。任何技术的革新都会带来艺术的革新,促进新的艺术形式、新的艺术方法、新的艺术表达等产生。例如摄影、摄像、录音等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影视艺术,而许多影视艺术的成功也是得益于创作者不断地创造性地运用新的技术,如张艺谋的“印象系列”“北京8分钟”等。因此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艺术形式的影响,从而更加有效地关注艺术,给自己的艺术创作插上与时俱进的科技翅膀。(六)文化产业与创新创业。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行业,是中国未来最有前景的支柱产业,是智慧与经济融合的一个行业,文化产业发展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把对发展文化产业的信心和追求,变成发展我国文化经济生产的一种动力,变成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为了适应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就要不断培养优秀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文化产业快速、持续、健康地发展。这个版块的设计旨在让各个艺术专业的学生都有机会了解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理解自己的专业在文化产业中的定位,从而有意识地使自己的专业学习紧随产业步伐,为自己的就业、创业寻找更准确的市场信号。(七)英语语言文化与技能。英语文化仍然是今天世界的强势文化,我们想要了解西方世界的第一手文化、资料或者是简单的讯息,都要掌握英语这一工具。文化的交融越频繁,相互了解的需求就越强烈,这就要求我们要具备以下能力:英语应试能力、处理英语信息的能力、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和自由交际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辨与人际沟通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富有逻辑地、艺术性地、策略性地、流利地、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升学生在公众场合用英语表达自我的自信。这一版块的设计旨在结合学生的不同需要,培养他们与需要相适应的英语能力,从而有针对性地满足他们的英语学习需要。应用型民办高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架构力求站在通识大教学体系的高度,打破僵化固守的藩篱,重新建构课程体系,创新课程方式,迈出大通识的步伐。通识教育肩负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和营造丰富校园文化的重任。在学校的有机整体中,通识课程既要有深度,又要有高度。深度是通识课程要深入其内,使其思想理论教育和大文化素质培养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学有机统一,水乳交融。高度是通识课程又要跳出其外,在思想、哲学、历史、文化、美学、艺术等方面,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学起到引领和导向作用。应用型民办高校注重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因此,民办高校在强调必要的专业教育的同时,要加强通识教育的比重,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七大板块”的框架设置以求更好地完善民办高校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体系,找到适合应用型民办高校通识教育的正确途径。进而摸索出应用型民办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经验和方法,使学生在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方面不断提升,最终形成健全而有力的人格,成为具备综合人文素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于淑文.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2]冯英.近二十年来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综述[D].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

[3]王楠.我国理工大学人文素质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10.

[4]何亮姬.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对比研究[D].兰州大学,2009.

[5]梁丽.通识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研究[D].暨南大学,2009.

[6]舒颖.通识教育课程个性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

[7]翟海燕.高校教师岗位胜任力评析——基于个体、任务、战略三维整合模型的研究[D].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1.

[8]黄如.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南宁学院为例[D].教育现代化,2018.

[9]周奔波,丁为,王细芳.大学通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初探[D].高教论坛,2005.

[10]郭旭.论大学通识教育[D].文教资料,2007.

[11]赵欣,孔庆伟.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职业素质要求及培养方法初探[D].职业技术,2015.

[12]王首民,李元.论艺术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兼析以通专相容方法培养“全才艺人”[D].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

[13]李莉,强跃,何泽平,蔡军.应用型大学新形势下非测绘类专业的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D].重庆三峡学院土木工程学院,2017.

作者:孙丹丹 单位:吉林动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