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实践分析
时间:2022-07-18 09:35:35
导语: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实践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跨学科专业-贯通式”人才培养是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选择,也是我校以“一流的人才培养,最好的本科教育”为首要目标培养新世纪本科人才的主要策略。本文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的医学通识教育课程“瘦身新概念”中引入跨学科课程建设,采用PBL结合TBL的教学手段,取得初步进展,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PBL结合TBL;跨学科交叉课程;通识教育
跨学科是指整合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概念、理论、方法等要素来解决单一学科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是学科发展以及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选择[1-2]。通过跨学科研究,可不断加深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从而提升学科竞争力。而通识教育课程的授课对象具有专业众多、层次复杂且人数较多的特点,且大多数选课学生没有该课程相关知识背景,因而课程内容需更加基础、有趣、易懂,同时也使得传统的授课方式面临极大挑战[3]。“大班授课-小班讨论”以及基于问题导向(Problembasedlearning,PBL)由于可使学生融入真实场景、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学习,因而是进行通识教育常用的有效教学手段,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极大的作用[4]。2017年四川大学为推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川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以“一流的人才培养,最好的本科教育”为首要目标,制订了《四川大学建最好本科之四大人才培育计划》,鼓励开展“跨学科专业-贯通式”人才培养。为此,本文以全校范围内开设的医学通识教育课程“瘦身新概念”为例,引入跨学科课程建设初步探讨其教学效果。
1课程概况
1.1课程平台。以文化素质教育公选课“瘦身新概念”为课程平台,每年春季、秋季各开设一个班,设置学时数16学时,学分1分,选课人数上限设置为80人。1.2跨学科团队建设。该课程邀请心理学、体育、营养学、生物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专家,组建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和不断进取的教学新理念的优秀教学团队。团队中所有成员均为各专业领域的一线教授或主任医师,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极大程度保证各个学科的解读科学、可靠。1.3授课方案、大纲设计。通识教育课程针对的授课对象缺乏专业的基础知识,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课程从心理学、体育、营养学、生物学、临床医学相关多学科安排教学内容,选取近期热门、话题性强的内容设计讨论案例,制订详实可行的授课方案、教学大纲。授课内容包括:以肥胖症案例从能量代谢角度探讨肥胖的成因;减肥药物的种类及利弊;从热门的话题“过劳肥”开展应激、压力与肥胖相关性的讨论;常用运动瘦身项目的对比;热门饮食减肥疗法介绍以及评价(展开讨论:辟谷)。
2教学手段———PBL与TBL结合
20世纪90年代由LarryMichaelsen教授提出的团队教学法(Team-basedleaning,TBL),将授课对象进行团队分组,开展课前预习,将其与PBL结合,可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5]。具体如下:学生自由组合分组,每组5~6人;建设课程QQ群,开展前置预习内容通知以及讨论内容;制订讨论评价体系(如:ppt制作要求、口头汇报时长、评分标准等);组间互评与教师评分结合;选出最佳课件、最佳主讲人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内容。
3教学效果
经过近一年的建设,《瘦身新概念》课程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形成了PBL与T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初步构筑了心理学、体育、营养学、生物学、临床医学为一体的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对热门话题开展讨论。自开课以来,课程备受学生喜爱,选课人数稳定,涉及专业涵盖文、理、工、农、医各学科,专业数接近30个;其中选课人数最多的专业为经济学专业,共计20人;授课教师获最受欢迎公选课教师称号。课程总体采用“前置预习内容→课堂讲授→团队讨论汇报”的方式,提升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
4存在的问题及引发的思考
4.1课程教材。通识课程普通存在缺乏指定教材的问题,目前出售的有关“瘦身”的出版物,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不适用于作为通识课程的指定教材使用。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完善教学体系。4.2教师提升。通识教育课程应该紧跟国内外研究前沿或进展,其实际教学效果往往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以及教学手段的熟练运用密切相关,这就对授课教师的知识体系、学术造诣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然而,我们课程建设中所邀请的多学科专家,均来自一线教学和临床工作的教授及主任医师,为保证授课的连贯性,仅对课程建设进行专业、科学的指导,授课则由同一位老师独立完成。这就需要授课教师不断学习、提升自身对多学科知识的掌握。未来,可考虑邀请来自行业内具有丰富经验的名家名师开展按理讲座,进一步提升整体教学质量。4.3学生参与度PBL结合。TBL教学实施的重要前提是进行合理的团队分组[5]。然而也存在部分同学参与度低,基本靠混的问题,因此,如何优化分组以及评价体系,确保参与度高的同学与参与度低的同学的区分,并积极引导、激发参与度低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是需要在课程建设中重点关注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中引入PBL结合TBL的跨学科交叉内容,通过多学科视角,增强学科间交叉融合,使学生在现有知识结构的体系下,掌握新的学科知识并融会贯通,拓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作者:万莉红 熊文碧 陈丽 周琰 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 上一篇: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创新研究
- 下一篇:大学体育通识教育革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