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舞蹈专业教育研究

时间:2022-07-17 10:58:05

导语:通识教育舞蹈专业教育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通识教育舞蹈专业教育研究

〔摘要〕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越来越强调舞蹈专业教育而忽视舞蹈通识教育,呈现出高度专业化特征。长此以往,则可能对舞蹈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及艺术气质的培养造成的不利影响。文章分析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育存在的高度专业化问题,基于通识教育理论提出高等院校舞蹈专业通识化教育的现实必要性,并从通识教育观念、课程设置及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关键词〕高等院校;通识教育;舞蹈专业

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育迅猛发展,为我国舞蹈领域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然而,由于教育体制较为僵化及教育模式过于单一,且高等艺术院校集中注重于舞蹈专业教育,因而忽视舞蹈通识教育,致使高等院校学生其专业技能较强,而舞蹈综合素质偏低,舞蹈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受到制约。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育如何在专业化培养模式之上兼具舞蹈专业化及舞蹈通识教育?如何减少当下舞蹈教育功利化倾向?如何全面完善舞蹈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以上是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育存在的高度专业化问题

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然形成完善的舞蹈教育体系,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一是舞蹈专业建设越来越系统,衍生出多门舞蹈教学课程,包括舞蹈技术学、舞蹈形态学等,且随着舞蹈专业从艺术大类中独立出来,其培养体系及课程设置越来越完善;二是拥有翔实且科学的课外舞蹈实践训练,能使学生具有较好的舞蹈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三是高等院校安排舞蹈技术课与技能课,对舞蹈动作的技术技能有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优化学生舞蹈表演。一些高等院校开办的舞种训练课程,还可以针对学生兴趣爱好及身体条件选择不同的舞蹈项目,满足不同学生学习不同舞种的需求。可见,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育呈现出高度专业化的特征,即高校所设置的舞蹈教育围绕着专业教育而展开,所学习的内容通常仅包括舞蹈基本知识、舞蹈编舞技巧及专业训练等,而对通识教育不够重视。长此以往,则可能对舞蹈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及艺术气质的培养造成不利影响。第一,舞蹈教育高度专业化使学生将时间几乎全部用来学习舞蹈专业知识,淡化了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从长远来看,这不利于舞蹈专业学生领略经典舞蹈的编舞思路、编舞技巧、编舞文化,不利于提升学生艺术修养与艺术气质,亦不利于学生快速掌握舞蹈专业知识(例如学生不了解力学知识,就会影响对舞姿平衡及重心训练的认知)。第二,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育往往根据学生自身条件及学生学习意愿选择一种固定的舞种进行训练,致使学生比较擅长自己的专业舞种,而对其他舞种文化知之甚少。然而,不同舞种之间具有相通性,如果学生只专注于自己所选择的专业舞种,不去了解其他舞种,就会缺乏全局意识,难已对整体舞蹈素养进行提升。第三,舞蹈教育高度专业化,进一步拉大大众与舞蹈之间的距离。高度专业化的舞蹈教育,使舞蹈专业学生掌握到扎实的基本知识,使舞蹈编舞更具专业性,但作为大众却对这些专业知识知之甚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所表演的舞蹈共情作用缺失,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

二、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育通识化的现实基础

通识教育是在高等教育日趋专业化的进程中提出来的。1954年,北京舞蹈学院成立,这是我国第一所舞蹈专业高等院校。北京舞蹈学院学习苏联高等院校舞蹈专业课程设置的先进经验,将舞蹈课堂教学及课下实践训练全面结合在一起,旨在培养具有专业化的舞蹈教员及舞蹈演员。北京舞蹈学院办学方针的颁布,对全国舞蹈院校的发展有一定的指示作用。1977年,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舞蹈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舞蹈教学方案日趋合理性,舞蹈教学体系也日渐完善;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舞蹈专业高度专业化教育问题凸显。近年来,随着《关于深化高等艺术院校教学改革的若干原则意见》的颁布,我国高等舞蹈院校针对舞蹈专业设置过细过窄的现象进行教育改革,呼吁在实际教育中融入更多人文科学及其他交叉性学科的教学,推广通识教育,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艺术修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高等院校以舞蹈专业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对于舞蹈人才的要求;同时舞蹈是吃青春饭的行业,不少舞蹈演员都会在三十七八岁左右转型。如果在舞蹈教育体系中不融入舞蹈通识教育,舞蹈演员将会面临极大的改行、转型困境。因而,舞蹈专业教育通识化越来越成为培养全面型舞蹈人才的必要条件,即需要在巩固舞蹈专业化教育的基础之上,开展舞蹈通识教育,以提升舞蹈专业学生文化艺术修养,拓宽其发展空间。所谓通识教育是一种普遍性、普通性教育,是一种人才培养理念,它的目标在于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培养具备全局观及远见博识的人才。因此,就舞蹈教育本质而言,舞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相同的——培养综合素养高且全面发展的舞蹈人才。舞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都不可缺,只有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及培养计划,才能再强化专业教育的通识兼具通识教育,培养真正的全面发展(有艺术修养、艺术气质、艺术情操及艺术审美认知等)的人才。著名舞蹈教育家吴晓邦指出,舞蹈教学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一种活动,舞蹈专业训练应该是一种解放思想及身体的训练。但这些年来,由于我国舞蹈教育过于功利化,高度专业化的舞蹈教育使得这一初衷大打折扣。因而,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在舞蹈专业教育及专业训练基础上,大力推行舞蹈教育通识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通识教育视野下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育的实践进路

舞蹈专业教育是与舞蹈相关的专业知识及训练,通识教育可以看作是舞蹈专业教育的延伸、补充及纠偏,通过通识教育,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补充舞蹈专业教育之外的知识,以此来修正过于狭窄的舞蹈专业教育。第一,树立“大舞蹈观”理念,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大舞蹈观”即将现有的舞蹈专业化教育逐步演变为舞蹈“专业化+通识化”教育,从而在提升学生舞蹈技艺的同时,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舞蹈教育呈现高度专业化的特点,虽然这种教育模式培养了专业化的舞蹈人才,但这种教育模式也造成了学生舞蹈表演风格的单一化、模式化,长此以往,则无法创造舞蹈艺术经典,同时也使学生未来的职业转型之路甚为困难。因此,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育应树立“大舞蹈观”理念,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高度专业化的舞蹈技艺,而且还要让学生了解各种舞种基本知识、美学知识、文学知识……坚持舞蹈专业教育与人文社会科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全方位发展,以提升舞蹈专业学生艺术灵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进而为学生未来的职业转型做铺垫。第二,完善舞蹈专业通识教育内容,全面改善课程设置。舞蹈通识化教育包含跨舞种教育及跨学科教育,因此,高校应从这两方面加以改善。一方面,作为舞蹈专业学生,舞蹈美学的鉴赏及舞蹈知识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仅强调单一舞种的专业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舞蹈艺术鉴赏能力,因此,多舞种的教学也是极为必要的。另一方面,舞蹈教育通识化意味着学生不仅要掌握舞蹈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其他交叉学科知识,但舞蹈通识教育在课程设置之上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应根据舞蹈专业教育课程属性及学生自身水平设置合理的交叉性课程,打通各门学科的壁垒,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第三,改善舞蹈专业教育评价机制,提升通识教育实效性。虽然目前我国很多舞蹈院校开设有通识性课程,但对这些课程的教学及考核很不到位,在整个舞蹈专业教育评价体系中,通识性课程的权重极低,严重影响舞蹈教育通识化的落地。因此,应进一步重视舞蹈通识教育,改善其评价机制,将学生在通识教育课堂上的出勤情况、学习态度及方法、知识技能的掌握等多方面纳入考核体系中,以全面提升通识教育开展效果。例如北京舞蹈学院所采用的弹性学分培养方式,已取得不错的效果,值得推广。

通过树立“大舞蹈观”理念、完善舞蹈专业通识教育内容设置、健全舞蹈专业通识教育评价机制,可有效改善当前高等院校舞蹈教育高度专业化问题,进而全面提升舞蹈专业教育质量。高等院校舞蹈专业通识教育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与舞蹈专业教育相辅相成,可共同构建完善的舞蹈教育体系,二者协同促进,将提高学生舞蹈技艺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白英.通识教育中的艺术教育及其性质浅谈[J].音乐天地,2017(04):8-13.

[2]张雅芳.试论舞蹈专业教育的通识化[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6(02):74-78.

[3]赵丹丹.舞蹈通识课程教学实践探析[J].教育评论,2014(08):114-116.

[4]王颖.基于通识教育理论的高等舞蹈教育模式探讨[J].文教资料,2009(29):147-149.

作者:顾忱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