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课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时间:2022-06-27 04:15:13

导语:通识教育课教学模式改革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通识教育课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摘要:为了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提高育人质量,对通识教育核心课《爱情心理学》进行为期3年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并提出新构想。

关键词:通识教育;对分课堂;《爱情心理学》;教学模式改革

有关通识教育的界定最值得借鉴的是哈佛大学第五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到的“通识教育是一种注重整体文化知识、民主信仰且具注重批判精神的教育。”台湾大学教授黄俊杰博士提出,“通识教育是建立主客体互为主体,以此达到人之觉醒。”总结国内外学者观点,结合我国实际,我国通识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具有中华民族信仰,能主动、独立进行思考,在主动参与中发展成为有责任感、具备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造性能力、批判性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国家公民。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就是给学生提供一种主动思考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教师引导、生生沟通和自我思索中对知识产生个性化理解,使自身能力得到提升。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旨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以及对知识的独特理解。这与通识教育培养具备国际技能的核心素养育人价值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能为通识教育价值的实现提供最佳的路径。

一、基于通识核心课《爱情心理学》“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

1.评价指标选择。以通识教育核心课《爱情心理学》学为课程教育改革的试验课程,该课每周2学时,共32学时,教授对象为大二和大三学生。为把通识教育所能实现的人才培养价值进行具体化,选取国际上认可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批判能力”四种核心素养作为本次教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测量指标。通过“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选取学生参与度、对课堂内容的满意度、对课堂总体效果满意度和学生对自己在4项能力提升方面的评估作为教学改革的效果的评价指标。2.具体实施。第一阶段为转变教授方式,把整个课堂一分为二。第一部分教师讲授阶段,这一阶段做到以学情为基点精准分析教师所需教授每一主题的模块;第二部分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的内容。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所教授的时间为课堂的一半,因此能否从学生所需出发教授课程内容并启发诱导出学生讨论内容是“对分课堂”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是教学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最重要环节。这一阶段势必影响学生的参与度,有了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就能进行体验主动性所带来的参与感,进而实现教学目的。本研究以《爱情心理学》课程的核心10个模块主题呈现整个课堂过程(见表1)。第二阶段为学生的主动性自由发挥。教师讲授完相关内容后,留出5~10分钟的时间供学生消化课堂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教师抛出的话题,学生自由讨论10分钟;按小组长课前抽取的顺序进行上台分享心得。爱情心理学32个学时,按照学生成长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课堂生成性学习进行合理分配主题。一个主题在一次课上分享不完下一节课继续进行,只要学生自由讨论,主动分享,教师完全支持,教师起到课程的主导作用即可。这一阶段主要由学生自主进行、主动体验、交流、合作,对话题的兴趣、对不同个体思想的交流,启发学生自我内在深度思考力。第三阶段考核评价阶段。整个课程的评价和考查分为9个模块,课程过程性评价为5个模块,分别是课堂参与展示次数、组内发起话题讨论次数、展示的自我评价、组内成员的评价、教师对学生课堂展示的深度思考力的评价;课程期末考查为一篇论文,主要从4个模块进行评价,分别是:完成态度、话题的深度思考、书写的逻辑沟通表达、正确的三观。评价核单考查的目的是促进发展,是为了学生更加主动地内化所学、交流所思、实践检验所想。

二、教改成效统计与分析

经过作者3年的教改实践,编制问卷,由学生自由填写。调查学生进行“参与度调查包括参与意愿和实际参与度”“对课堂内容的满意度”“对课堂总体效果”,调查学生对自己在“4C”能力提升方面的评估,取得显著成效(见表2)。调查结果表示在参与度调查方面,实际参与的人数达到96.5%,特别想参与和愿意参与的学生高达93.43%,其中特别想参与的为55.4%;对课堂内容满意度喜欢的为94.37%,其中,特别喜欢的为49.3%;课堂总体效果调查中认为启发我深度思考的为66.67%,促进我成长32.39%;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方面,学生反映“4C”能力得到提升均在90%以上,其中最突出的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高达100%,其次是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分别为94.84%和94.37%,最后是合作能力,为91.08%。学生参与度高、对课堂内容、总体效果满意、学生的“4C”核心素养得到明显提升,教学改革的预期目标得到了很好的验证,教改取得了满意成效。

三、经验探讨

本次教学改革是在高校探索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和通识教育课价值的深度融合,旨在凸显通识教育的育人价值。首先,通过深度剖析教授方式转变探寻学生参与课堂和获取知识主动性的变化。传统课堂抑制了学生的内在主动性,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对分课堂找到了挖掘学生内在动力的路径,使学生本身的求知欲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出来。本次教学改革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要在教师的主导性上找根源,“教师在课堂开始时感情的投入”“能否与学生发生共鸣”“语言逻辑的构思以”“课程话题的设计”是整节课的灵魂所在,是学生主动性发生的导火索。对分课堂看似只比传统课堂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环节,而实际上我们更应该看到它是对教师教授环节的重大改革。对分课堂中的教师教授和传统教学中的讲授截然不同,必须是具有完整启发意义、处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且对教师的综合素养和育人理念的一次极大地挑战,这也是本次教学改革中最深度的实践。其次,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基础上,教师起到脚手架的作用,使学生达到能力提升。学生主动性调动要在实践中进行强化,教师起到协同配合的作用,以维持学生的积极性,更大程度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综合能力。对分课堂要求学生自由讨论、主动参与分享或讲授,但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学生思维的片面性要求教师在全程要积极配合参与,作为整个讨论中起着催化剂和掌舵手功能的角色。只有这样学生的讨论才会有不竭的内发力,拥有内发动力的学生才会主动实践,在实践中学生才会有内在体验,而内在体验是学生主动进行能力提升的关键。最后,贯穿全过程的考核评价是教改过程中最细化的部分,本次教改实践创造性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尤其是多元化评价,如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阶段的多元化。在评价内容上选取与通识教育价值相一致的成分,包括认知、态度、思维、情绪情感、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尤其重视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核心素养的变化。

四、后期努力方向

一是教改所实施的班级均为80人以上,总课时32课时的基础上难以实现每个主题都能全员参与。二是教师的教学和评价在课堂中要同时进行,对于教师的前期准备和后期整理提出了极大挑战。三是评价模块中使用了细化的评估标准,如何把握评估标准对于教师的心理学背景和知识要求较高,考核评价方面在后期非心理学背景的教师课堂中的应用有待商讨。因此,在通识教育课教学中,如何解决大班额的全员参与度及评价的普遍应用是后期通识教育课堂改革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

[2]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M].李曼丽,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黄志学.美国高校本科阶段通识教育模式及其借鉴意义教育研究[J].教育研究,2007

作者:王华云 单位:山东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