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公共外语通识教育论文
时间:2022-05-10 09:38:24
导语:大学公共外语通识教育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通识教育下的大学公共外语教学不仅向学生传授语言工具的使用,还能够帮助学生获取语言文化,丰富学生的通识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交流能力。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公共外语教学是高校公共外语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高校方面应顺应时势,积极变革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要让大学公共外语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机融合,促使两者协同互助,更好的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发展。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公共外语;发展
我国的通识教育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应用通识教育主要是对单纯专业教育的漏洞和不足进行弥补和修复。时至今日,通识教育已经在我国发展了近30年,普通高等教育也已经普遍接受了通识教育理念,与通识教育相关的探讨如火如荼。毋庸置疑的是,通识教育的应用有效的提高了我国大学公共外语教学的质量,推动了大学教育良性发展,然而当前阶段的大学公共外语课程中的通识教育存在问题,利用通识教育优化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已成“当务之急”。
一、融合大学公共外语课程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外语教育推动了大学教育的国际化、全球化发展,组成了通识教育的最核心部分。通识教育能够帮助人们铭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保证人类知识科学宝库文化储备丰富的有力武器。因此,融合大学公共外语课程与通识教育非常重要且必要的。我国的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在1985年前一直强调语言的工具性;在1985年至2002年在强调工具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文性要求;在2002年之后,大学公共外语课程又被融入了通识性教育元素。纵观大学公共外语课程教育,我们不难发现,大学公共外语课程的内涵一直在丰富,教学理念一直在多元化发展,这无疑能够推动大学公共外语教学改革发展,能够促进广大学生外语水平稳步提高。然而在看到大学公共外语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能够发现,当前很多高校都在进行学生学分控制,课程学分的压缩使得大学外语教育成了首当其冲的被压缩对象。课时的减少会导致以通识教育为目标的大学公共外语课程课时缩短,这无疑给通识教育的发展设置了障碍。大学外语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拓宽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得学生了解世界文化。大学外语教育是最佳的通识教育模板,它包罗万象,涉及文学、时事、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教育等方方面面,它的题材丰富,能够为通识教育提供巨大的操作空间以及汲取不尽的知识信息。通识教育与大学公共外语课程的融合是大学公共外语适应国际环境、紧随国际外语发展潮流的重要举措,高校以及教育相关者需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推进融合工作,促使大学公共外语教育与通识教育构建共赢格局。
二、通识教育视阈下的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问题分析
(一)教育者教学观念问题。由于当前阶段,高校内部普遍未能形成正确的大学公共外语教育思想,教育者和学生普遍未能认识到大学公共外语教育的重要性,很多学生将大学公共外语视为“副课”,很多大学公共外语教育者也存在较为严重的“自我边缘化”问题,对自身的专业和学科有着较强的自卑感。然而,大学公共外语教学要求教育者能够突破专业、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开阔学生的思想视野、提高学生的精神感悟。大学公共外语的存在价值不仅仅是工具,而应该包罗万象,为学生超越所学语言、提高批判性思维创造条件。正因为此,教育者的错误教育观念以及学生的错误学习理念都局限了大学公共外语教学与通识教育的融合,大学公共外语教学因而缺乏了较强的人文精神,不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优质的“全人”。(二)课程设置及教材问题。大学外语课程虽然是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但也是一门帮助学生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通识教育课程。大学外语课程应该系统的融入语言知识、中外文化、情感道德等相关的课程体系,要突破传统的语言知识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不拘泥于课文理解、句型操练、重点语法讲解等,而是可以效仿其他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在其中融入外国文学、语言学、经典影视、欣赏报刊、杂志选读等,帮助学生全面的了解外语的方方面面。然而当前阶段,高校的课程设置以及教材使用普遍存在问题,加之想要促成上述目标实现,学生必须能够很好的接受教育者新型的教学模式,然而大学公共外语课程大多开设在大一阶段,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已经习惯了主题课文学习,接受新的教学内容及模式存在一定的难度,对教育者的教学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通识教育视阈下的大学公共外语教学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通识教育视阈下的大学公共外语教学不应该仅向学生教授相关的语法、语音、单一的语言知识以及技能,而是应该向学生传授用外语思考的能力。广大教育者应贯彻通识教育的现代教学理念,将培养“完人”视为通识教育视阈下的大学公共外语教学目标,要积极创新自身的教学、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要引导学生探寻最适合自身的外语学习路径、习惯用外语思维解决问题。在外语实践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融会贯通知识并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个性、道德、意识,使学生综合发展。想要促成上述目标实现,首先应该转变当前的教学理念,一方面要引导教育者端正自身的教育理念,使之能够正确认识通识教育视域下的大学公共外语教学,能够积极投身相关的教学实践之中,改革并创新大学公共外语教学;另一方面,应该端正学生的学习理念,要提高学生对通识教育视阈下的大学公共外语的重视度,使之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教育者完成教学工作,能够有意识的自主研究通识教育视阈下的大学公共外语教学,能够有意识的实践相关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二)革新教学模式。21世纪被誉为科技生产力时代,各种计算机技术不断涌现,有效的改变了知识的传递方式,知识传播渠道不断多样化,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断多样化,这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挑战了教育者的权威性。如果教育者仍然沿袭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那么不仅会使得教育教学脱离现实,还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厌烦感,进而影响教育教学的结果。正因为此,教育者应积极改善自身的教学模式,要善用各种电脑软件、学习软件、教育平台等落实教学,要有意识的拓宽课堂教育的覆盖面,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课上教学时,教育者应有意识的灵活运用自身的教学模式,积极构建开放的课堂,引导学生与教育者互动,必要时甚至可以“退居教学二线”,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堂时间讨论,利用课下时间自行搜集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内容,丰富课本知识,在趣味化教学活动的同时,加大课堂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三)丰富教学内容。通识教育视阈下的大学公共外语教学涉及内容较多,学校方面应该有意识的丰富外语教学的内容,在其中加入日语、德语、法语、俄语等外语知识,帮助学生感受不同国家的灿烂且丰富的文化,并利用多元化文化吸引学生投身大学公共外语教学。要让兴趣成为引领学生学习的动力,成为鞭策学生奋进的武器。为了保证此项工作的落实效果,教育者方面应加大相关的市场调研,要积极丰富当前的大学公共外语教学内容,并善用与其他高校教育者交流教学经验的机会汲取优秀的教材教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落实通识教育视阈下的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具备极强的现实意义。如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素质、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个人品行、公民意识,能够辅助大学教育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等。大学公共外语课程与通识教育的融合是大学公共外语教学的大势所趋,正因为此,高校以及教育者方面需要正确认识通识教育,要正视当前大学公共外语通识教育模式下的问题,要积极采取措施促成大学外语教学与通识教育结合,以推动大学公共外语教学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润昕.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公共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8(3):110-111.
[2]赵学政.对通识教育视域下高校公共外语体系建构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99-100.
[3]祝珣,马文静.课程设置的学习者需求分析——基于大学公共英语课程的研究[J].外语界,2014(6):48-56.
[4]刘晓春.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化[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5(11):121-124.
[5]朱贞翊.文化导入对公共外语教学的重要性[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17):163-165.
作者:张壹萍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 上一篇:大学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 下一篇:高职物理创新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