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课程建立及效果评价

时间:2022-01-28 08:48:40

导语:通识教育课程建立及效果评价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通识教育课程建立及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探讨“饮食与健康”通识课程的系统构建并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方法: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建设,形成系统的“饮食与健康”通识课程教学体系。结果:建立了系统化的“饮食与健康”通识课程教学体系,实现了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的紧密结合,学生动手能力、科学思维、探索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得到培养和加强。结论:“饮食与健康”通识课程对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值得在高校通识教育领域中得到推广应用。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通识课程;“饮食与健康”;课程构建;效果评价

通识教育是一种面向所有大学生的非专业、非职业性、非功利性的教育,其目的在于将大学生培养成为通融识见、具有博雅精神的健全个人和公民。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整个社会越来越需要全面发展、具有广博知识储备的人才,通识教育也逐渐得到各高等院校的普遍认可和广泛关注。本学科于2001年在全国率先开设了面向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的饮食与健康通识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饮食与健康通识课程的构建

1.教学形式的构建。饮食与健康通识课程每年分春、秋两季开课,每学期根据选课人数开设1—3个班,每班约100人,总学时为42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8学时,社会实践环节2学时。2.课程内容的优化设计。本学科开设的饮食与健康通识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其中,理论教学归类为6大模块,实验教学则包括:(1)大学生一日膳食情况调查分析。(2)大学生一日营养食谱编制。(3)大学生营养状况评价。(4)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讨论;等等4个基本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此外,本课程还增加了8个社会实践项目供学生自选。饮食与健康通识课程理论教学模块组成及学时分配见表1,社会实践项目见表2。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1)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本课程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实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主要包括:①安排学生参与膳食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②安排学生到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单位参观学习。③参加社区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参与大众科普健康材料及媒体宣传材料编写和制作。④组织学生赴农村开展“村—村”中老年人群健康宣教活动。(2)构建高质量教材体系和教学资源库。①构建高质量教材体系。为了满足课程需要,本课程以《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基础营养学》、《营养配餐和膳食评价指导》等多部国内外优秀教材和相关书籍作为辅助用书,由课程负责人主持编写了《饮食与健康》,作为饮食与健康通识课程教学用书并公开发行。该书从营养的一般基础知识出发,从饮食营养和饮食卫生两方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饮食与健康的相关知识及科学饮食的方法。同时,本课程在教学中还使用了《中国营养科学全书》、《营养成就健康》、《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以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②建立丰富有效的教学资源库。本课程以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为核心,构建了图像、视频、动画等多位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真实展示饮食搭配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进入自主探究的学习角色。(3)构建网络交流平台。本课程面向全校各个专业,构筑了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提供了包括答疑讨论、课程作业等多种师生互动方式,提高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也从另外一个侧面了解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及时加以调整,有效地构建了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4.考核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本课程积极探索考试方法的改革,将理论教学考核内容分为课堂提问及期末理论考试两部分,改变了由过去期终一次考试决定最终成绩的不合理评价办法。实践教学内容的考核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堂讨论、调查报告和实践活动等。本课程指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与调查问卷,进行访员培训和调查前的准备工作,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并对学生的研究过程进行考核。最后,根据学生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总结、完成试验设计或验证报告的情况等评定成绩。

二、饮食与健康通识课程的构建效果

1.教学形式。该课程设立十年来,已培养在校大学生近万名,学生遍布1—4年级的汉语言文学、音乐学、法学、会计学、艺术设计、物理学、化学等20个学院的50多个专业,对普及在校学生膳食营养与健康知识,了解饮食文化,提高健康素质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2007年该课程被评为青岛大学通识教育精品课程。2.教学内容。本课程在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方面的课程设计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创新性实践和技能训练环节,使实验和实践教学的时效性得到了提高,重点解决了“实践能力培养环节薄弱”的问题。3.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建立了以强化实际应用能力为重点的社会实践教学手段,同时综合运用多种多媒体技术,结合实践开展教学活动。这些新型教学方法的引入,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效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其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同时,网络交流平台的建立也极大的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有效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4.考核内容与方法。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均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本课程经过考核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尤其是在实验教学考核方面,根据培养要求构建了与实践教学改革相适应的技能考核项目,学生不再简单地关注课本知识,而是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及各种实践活动,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调动。

三、讨论

本课程提出“认知是基础,实践是关键,创新是灵魂”的科学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以课堂讲授为中心,灵活、综合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社会实践教学,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的意识,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1.理论讲授注重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问题即思维,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本课程努力把教学变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努力做到“质疑而导其思”,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我们在讲授有关营养学基础理论知识时,避免简单地“灌输型”传授知识,而是采用预设问题、课堂讨论、课堂小结等多种形式进行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活跃课堂气氛。为了丰富学生的饮食与健康知识,我们也向学生提出了研究性学习专题,如“大学生常见的营养缺乏症有哪些”、“肥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高脂血症”等,在这些专题下,引导、鼓励学生自学获取知识,提出自身感兴趣的、更加广泛多样的具体问题,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饮食与健康》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和教学过程中,坚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例如,在讲授“膳食宝塔”章节时,让学生列出平时的早餐、午餐和晚餐的种类及数量,归类后按由多到少的顺序画出自己的饮食结构图,并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做对比。再以小组形式分析其合理性,并做出相应的指导配膳,学生表现活跃,教学效果很好。3.实践教学模式的成功尝试。实践教学是本课程重要的教学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它是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不可分离。本学科组织和指导学生深入社区和乡村,针对居民普遍关心的饮食和健康以及食品安全等问题,积极参与多项健康状况调查和健康教育宣教活动,传播健康知识,足迹遍布全省30余个村落,为社区,尤其是农村中老年人群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以应用,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及服务大众、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社会效益显著。本学科将此实践教学模式引入饮食与健康通识课程,在对高校大学生饮食与健康教育活动的普及起到一定推动作用的同时,也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总之,本课程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科学思维、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了综合化的教学方法和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的紧密结合,避免了传统教学存在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少的现象,对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值得在高校通识教育领域乃至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中得到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哲.以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通识教育[J].创新科技,2016,192(2):42-44.

[2]吴文明,黄睿彦.中美两所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方案的比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5,14(4).

[3]程志红,陈道峰.非药学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中草药概论的建立[J].药学教育,2016,32(2):18-20.

[4]庞海芍,郇秀红.中国高校通识教育:回顾与展望[J].高校教育管理,2016,10(1):12-19.

[5]薛大东,皮星.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卫生经济学课程重构[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6,15(4):367-370.

[6]柏杨,罗长坤,孙鹏,等.基于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自主学习模式的选修课程改革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33(3):338-340.

作者:梁 惠 马爱国 韩秀霞 胡迎芬 孙永叶 张华琦 高田林 单位:青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