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通识课程设置优化研究

时间:2022-01-04 03:27:24

导语:美育通识课程设置优化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美育通识课程设置优化研究

近年来,素质教育改革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高校也在逐步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力求培养社会需要的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美育类课程的设置上,不但要体现出其审美情趣的特点,刚要与各专业有机接轨,突出美育教育的现实价值,高校美育教育工作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上讲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己任,充分调研,认真分析目前高校美育类通识教育之弊病,创新工作方法,优化相关课程设置

一、美育类通识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一)教育模式改革的需要。我国教育法规定教育要面向生产和社会建设服务,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实现全面发展。其中,全面发展正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教育课程的设置,应体现多元化,通过美育通识教育促使学生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让大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实现更为全面的发展,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国传统的教育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将教育成果单纯地以文化课程学习成绩进行体现,分数成了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单一标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快速实现了为社会培养大量社会主义建设者,也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的转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育模式要进行相应的改良。(二)教育理念改变的需要。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改变以往的唯文化成绩分数论的理念,而是要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育工作从根本上彻底转变理念。美育类通识教育是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且美育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不冲突,而是相得益彰的。在教育理念上,通识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塑造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这种非功利目的的教育形式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发现并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实现自由地学习和快乐地成长。

二、美育类通识课程的作用

(一)开发学生潜能。在中小学阶段,学生接受了长期的应试教育,个体发展服从于集体意识,个性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压抑,个人全面的潜能开发空间很大。美育类通识课程可以帮助学生重新找到新的自我,通过美育教育,增强自信,改善为人处世的心态,积极投入到大学生活中去,更好地发现和发掘自身的潜能。(二)树立审美观念。美育类通识教育将美学审美观引入大学生课程学习中,培养大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训练其更为细腻的感官,提高其对美的感受和想象力。同时,也会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美育类通识课程优化设置建议

(一)创新教学理念。美育类通识课程的设置,要明确其定位,不以单纯的美育作品赏析为目的,也不要求学生掌握特定的、专业的艺术技艺,而是要突出美育作品和活动对大学生道德情操的熏陶,开阔学生的视野,打开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优秀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了解艺术作品的价值。(二)优化教学方式。大学的美育类课程建议以集中授课为主,结合小组讨论。课程的设置以一定的标准进行划分,可以以艺术流派进行划分,或以作品主题进行分类,保证授课的连贯性。课程内容力求丰富多彩,以多媒体教学设备为教学工具,结合图片、视频、文字等形式,为学生展现立体、直观的感性认识。在小组讨论中,创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发言,充分利用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三)改进考核方式。对于美育类通识课程的考核,采取多种手段并行的灵活方式。打破以往传统的书面答卷考试结课的考核形式,创新考核办法,建议以学生课堂讨论、发言和课外实践活动表现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注重定性考量学生主观参与度和参与热情。同时,卷面考核并不完全废止,而是采取让学生自由选择结业作品的形式,但不拘泥于具体的形式,譬如可以让学生提交个性化的绘画作品、配乐演唱、手工制作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选择权限。考核结果评定以授课教师打分和学生民主打分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四)培养自主学习。高校美育通识教育课程注重提升学生参与的体验,鼓励课外活动社团建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美育活动,从而激发大学生对美育类课程的兴趣。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结合课外社团活动,实现课堂内外的良性互补,让美育类教育寓教于课堂、寓教于生活,潜移默化地让大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热情和习惯。

作者:李锰 单位:内蒙古包头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