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学生通识教育实践路径
时间:2022-11-05 04:05:35
导语:浅谈医学生通识教育实践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对实习医学生加强通识教育是未来发展所必需,复合型的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医生的职业特点、医学生实习阶段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本文对当前医学院校通识教育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通识教育与医学教育相融合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通识教育;实习医学生;实践路径
通识教育一词译自于英文“GeneralEducation”,借用哈佛大学委员会对通识教育的定义:通识教育是指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接受的那部分教育。而通识教育的目标是有效的思考、思想的沟通、恰当的判断,分辨各种价值,即跨学科整合的同时涉及涵养人文精神的所谓“全人”教育。通识教育思想在我国自古有之,如孔子的“六艺”教育,其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博雅”精神的通识教育,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受苏联影响通识教育曾受到严重削弱和忽视,专业教育被推向了极端,导致出现了大量诸如工具主义、知识狭隘等弊端,直到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出现经济、贸易和人才交流全球化,急需大量复合性高素质人才,这才使得现代通识教育受到关注。医学作为一门以人为对象的自然学科与人文社会学科交汇渗透的综合学科,未来的医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医学知识,还需要具备多项非医学方面的综合素养,因此医学生更需要接受全面的通识教育,尤其当医学生进入实习阶段,进入由医学生向医生转变的重要时期,同时拥有“学生”和“医生”的双重身份,更需要将接受通识教育和实践通识教育并行,为此本文主要就实习阶段医学生接受通识教育的重要性、现状、实践途径3个方面进行阐述。
1加强医学生实习阶段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1.1经济、贸易和人才交流全球化需要复合型的医学专业人才。随着我国经济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经济、贸易和人才交流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医疗服务对外开放程度加大加快,呈现逐步国际化的趋势,因此拥有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的复合型医学人才越来越受青睐。比如过去的科研项目可能几个人、几个部门就可以开展了,但是今天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通常需要多个行业的科研人员分工协调配合才能完成一个科研项目,只有通过复合型人才在各个行业间进行协调才能共同完成。再比如,生物医学已进入大数据时代,今后诊断某种疾病,可能需要调动患者的基因数据、从小到大的病历资料等大量数据,这就迫切需要生物医学和信息科学的兼通的复合型人才。正如有学者认为[1]通识教育至少包含了4个方面的内容:①一般知识和教养教育的培养;②作为专业教育基础开设,是学习专业教育的前提;③通过学习有关文化素养课程达到人格完善和合格公民的一般教育;④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提高文化素质教育。笔者也认为接受这4个方面的全面教育是成为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先决条件。医学教育需要精英教育,也必须是精英教育,“一专多能”的医学多功能人才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最需要的人才,也正好与通识教育倡导的跨学科整合教育不谋而合。而实习阶段的医学生,在接受了12年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和系统的基础医学专业学习,具备公民应有的良好素质和全面的医学专业素养,而这仅仅是一名医学生的基本素养而已,要想成为一名复合型的医学人才,更需要的是跨学科的学习,这都有赖于通过接受通识教育来提升。1.2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迫切需要加强通识教育。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模式也在逐步探索和改革医学教育模式,属于“第一方阵”的医科大学都纷纷与综合型大学合并,加强了医学院校通识教育的师资力量,同时办学思想、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开始与综合型大学相一致,培养的重心也从最初大量基础的医卫人员培养逐渐转移到培养具备专业全面的复合型高素质医学人才,例如目前各大医学院校增加七年制、八年制医学专业招生,而本专科招生相应减少,学制的延长也使得医学生有更多时间接受通识教育,医学生实习期的延长,实践机会增多。教学模式转变还表现在以往采取的三段式医学教育模式[2]:医前期、临床前期和临床期,因其存在学科界限分明、内容重复、基础与临床严格分开等不利于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和社会的缺点,正逐渐被现代综合性医学课程所取代。此外,一些以培养学生积极性为主的新的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比如现在提倡的互动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等。这些新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更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3医生的职业特点决定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1.3.1医学的神圣性需要通识教育。美国医生特鲁多有句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讲述了为医的3种境界。医学之所以可能,乃是源自于一颗慈悲的心,因为有爱才有了医疗和医院,如果把这种精神泯灭了就不能叫做医疗,而应叫做交易,医生就不可能拥有其神圣的尊严,2400多年前的希波克拉底就曾说过:“我将怀着纯洁与神圣的心度过自己的一生,实践自己的医术。”这句话对现代的医生同样适用。试想,生命何其伟大与高贵,有哪一种职业能比拯救人的生命更为神圣?医学教育的宗旨就是“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然而忽视通识教育而仅进行医学专业教育的结果是医学生和医生人文素养的缺失,逐渐使医学成为一种工具性学科,从事医学“事业”也变为了纯粹的“职业”。于是我们会看到:有的医生缺乏救死扶伤的人文关怀,对病人缺乏起码的同情心;有的医生为创收给病人过度检查、开大处方,收取红包、药品加成和回扣;有的医生病案书写潦草,疾病诊断马虎,用药随意,缺乏应有的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精神;有的医生编造数据,造假论文……这样的医生只关注个人医学技术的提升和自我的索取,往往对医患关系的和谐和自我人格的完善缺乏重视,视医学的神圣性于不顾,如此下去,医学的神圣性终有丧失殆尽的一天。通识教育的基础是以人为本,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了人文精神的医学教育,才能使医学的神圣得以长久的延续下去,因此,医学的神圣性需要通识教育。1.3.2医学的创新性需要通识教育。医学领域的创新可以用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来形容,创新是医学永恒的主题。史亚琴,等[3]《在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初探》一文中说到:“真正的医学创新人才,除了应具备必要的政治身体素质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较强的人文素养、强烈的创新意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较好的团队精神。”这种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不是仅靠加强专业教育就能培养出来的,而通识教育就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识教育将提供给学生应对职业和世界变化的知识基础,创新是引领变化的主要动力,医学生如果没有开放的心胸去接纳狭窄专业之外的其他知识和思维,没有创新的思维应对现有的专业知识,这将是大学教育的重大缺失,这也是通识教育的实用性和重要性所在。在临床实习阶段,医学生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为医生的责任和义务,对医学实践的不够熟练,各种医患矛盾的产生,往往容易限制他们创新意识的发展。因此,要想加强这一阶段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就一定要重视通识教育的作用。1.4医学生实习阶段的实践性特点需要强化。通识教育医学是专业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医学生常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业负担本来就比较重,而实习医学生的学习环境从学校转换到了医院,除了理论学习又增加了医学实践的内容,有的学生还面临考研、就业的压力,在这期间如果缺乏对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学习的压力、环境的不适应,加上学生生活经验不足、社会阅历浅、不善于人际交往和医患沟通等,通常会有引发学生精神、情绪异常的潜在隐患,影响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学生的厌学情绪往往发生在这个阶段。此外,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实习阶段的医学生,会面临大量的医学实践,这些实践除了与医学专业相关的诊疗、病历书写等内容外,还包括与医疗无关的社会性实践内容,如医患沟通、人文关怀、相关法律实践内容等等,这些都需要通过开展通识教育来完善。
2实习阶段医学生接受通识教育的现状
2.1我国医学院校对通识教育缺乏全面的认知。与美国开展通识教育200年相比较,我国的通识教育开展仅20几年,而医学通识教育更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有的人认为通识教育就是单纯增加知识量,因而开设较多浅显而杂乱的非专业课程,殊不知,浅尝辄止和简单知识累积是远远达不到通识教育指向的培育“全人”的目标;有的认为通识教育即人文教育,通过增加人文课程的数量和比例来实现通识教育,人文素质培养确实是通识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不仅于此,通识教育更包括对人类知识总括性的、综合性的理解,包括建立广博的知识体系并实现对知识全面性的理解和运用,包括对沟通交流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4],因此认为通识教育即人文教育是非常片面的;还有的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立,认为专业教育是专业性的、功利性的、职业性的,而通识教育正好相反,把两者建立在绝对的对立面上完全割裂的对待,这也是认识的不全面,其实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缺一不可的,专业教育是“人”,通识教育是“魂”,两者紧密结合才构成完整的“全人”。尤其是有的认为实习期间的医学生主要以医学专业实践为主,认为这个阶段通识教育不如专业教育重要,可有可无,医学生进入实习前在学校尚有机会接受通识教育课程,但到了临床实习阶段,脱离了学校的大环境,进入以专业教育为主的医院环境后,专业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不再大量开展通识教育,常常使专业教育架空通识教育,使后者沦为为前者服务的“次等课程”、“点缀性课程”[5]。2.2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在我国医学生实习阶段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存在以下不合理之处:首先,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以我国最早实施通识教育的复旦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医学部)为例,首先通识教育课程的比例仅占20%和5.2%[6],且大部分在临床实习前完成,实习阶段通识教育的课程往往大量减少,而国外顶尖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在本科全部课程中就占35%~50%且始终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5];其次,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粗浅。在原有专业课的基础上加上几个人文课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及一些公共选修课程,或者是历史、经济、文学、艺术、数学、管理等各科一点,拼成一个“大杂烩”就算完成通识教育,内容流于粗浅和形式;再次,通识教育课程缺乏实用性。通识教育课程多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由于实习阶段医学生大部分时间都以临床实践为主,受脱离校园环境、师资等多种因素影响,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未能紧密结合临床实践需要,不但起不到积极补充作用,反而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负担,因而收不到良好的成效。另外,目前的通识教育课程内容过专,例如有些高校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中,有《简明中国史》、《简明世界史》等,这类课程内容太专,像《国际商务函电》、《普通话正音》、之类的课程似乎又过于偏重“实用性”,其审美文化内涵有些稀薄。2.3学生自我认识、学习积极性不强据调查。[7],很多医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兴趣不大,上课积极性不强,有35%的学生和65%的学生对通识教育“没有一点儿认识”或者“稍微知道”。而另一项调查显示[8],学生选课的动机,31.84%的学生因为“与所学专业相关”而选课;41.95%的学生为“学分”选课;7.49%的学生选课因“教师个人魅力”;19.1%的学生“与舍友一起选课”;38.95%的学生重视课程的“实用性”;19.85%的学生认为“热门的课程都被选完了,只好选剩下的”。可见大部分医学生选择通识教育非常盲目,因此选课后也不好好学,甚至旷课、迟到早退等等,仅是为了应付学分和毕业而已,尤其是进入实习阶段的医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毕业升学压力,常常把如何即时、可靠、有效地获取对自己有利的因素当成首要条件,再加上实习期间学习、工作繁忙,往往视通识教育为一种“负担”,能少学就少学,能不学就不学,因此教学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3对实习阶段医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实践路径
3.1设立明确的目标。现今的医学模式已经完全由以前的生理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模式,因此未来的医生须具备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博、人文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复合型人才特点,这也是对实习阶段医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目标。北京大学医学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急需既能熟练运用英语、又掌握医学知识的人才,于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在2002年设定生物医学英语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培养经过十年的探索和发展,设立了“英语+医学+X”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的英语技能训练,同时通过开展通识教育来磨练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设立医学、公共卫生课程和医院实习,以及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和3个月的毕业实习,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广博的大医学背景下的通识教育塑造了成熟的、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情商的医学英语毕业生,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同行赞誉,并为大学的通识教育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因此看准形势设定明确的目标开展通识教育非常重要。3.2建设一支强有力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师资力量是开展通识教育非常重要的因素,要想建设一支强有力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首先医学院校教育体制要摆脱应试教育和功利教育的传统思想,探寻符合通识教育的培养路线,从领导层面开始就要不断转换观念,加强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将通识教育列入学校发展战略和教学规划中的重要位置,从政策、资金、人员等诸多方面加以扶持,大胆改革,在实习医院更要加强对上述措施的实施;其次要设置专门的通识教育教学管理机构,用来负责整个学校或医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立和规划、教师的管理和培训以及学生的考核评价等;最后,临床教学单位教师队伍中主要以具备医学专业的教师为主,缺乏跨学科的优秀通识教育教师,而实习期间的医学带教一般都是“师带徒”的方式,教师们应以自身高超医学技艺、高尚人格与典范作用去影响与教育学生,成作为学生效仿的榜样,因此对临床带教教师应有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储备,更要有良好的授课技巧与沟通能力,缺一不可,要解决这个师资的问题,可以通过校内培训、进修学习、校外聘任、网络资源共享和校校联合等多种办法来完成师资的培养和补充。3.3改良教学模式和方法。实习阶段的医学生的通识教育,第一,要做到分阶段进行教学,做到循序渐进,柏杨,等认为[9]将医学通识课程体系大致分为3个递进的层面;第1层为人文基础课程,第2层为医学人文核心课程,第3层为医学人文素质课程,这3个层面逐渐递进,分别适用于低年级向高年级医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需求,实习阶段的医学生适合学习第3层,医学人文素质课程,有利于帮助学生从医学人文理论过渡到社会实践,为临床实践所用。第二,要做到教学方式多样化,目前通识教育教学方式主要还是以“灌输”为主的授课方式,学生主动性及积极性差,如能开展多样化教学或学习方式,营造通识教育的校园氛围,比如开展校内社团或文化小组也不失为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途径,像红十字协会、音乐协会、网球协会、辩论赛小组、撰写新闻小组、社区服务小组等等。这些课外活动,对养成学生的“通识”理念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教学应注重实践性。医学生需要大量的实践机会去亲身感受和深化通识教育的内容,通识教育本身也是需要通过实践来诠释,没有实践意义的通识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台湾大学黄俊杰教授提到[10]理想中的医学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指出我们也应该像哥伦比亚大学一样,所有的人文社会课程都必须要有写作训练,所有的自然科学通识课程学生都要进实验室。也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医学生在实习期间本身就存在大量的实践机会,除了将专业基础知识理论与实践结合外,也要时时关注通识教育的理论联系实践。
4结语
综上所述,对医学院校的实习医生而言,接受现代意义下的通识教育不应是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点缀和补充,而应是关注的重点,尽管当下医学通识教育有着不可避免的各种缺憾,但却始终饱有蓬勃的生命力,必将在未来的医学教育改革中扮演着关键的引领角色。正如已逝国医大师裘沛然在世时曾多次强调:“医学就是人学,无论从事何种工作,做一个好人是一切事业的根本。”可见,我们只有深刻认识到通识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重视和加强实习阶段医学生的通识教育,积极改革实践,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真正优秀的医学人才。
作者:伍慧丽 闾军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病综合科
- 上一篇:林业种苗管理措施与生产技术探究
- 下一篇:政治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