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通识教育调查与分析

时间:2022-10-22 08:39:38

导语:当代大学生通识教育调查与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当代大学生通识教育调查与分析

摘要:“通识教育”是宏观教育的一种延伸化教育形态,其目标致力于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与高速率知识流动时代中,为受教育者与学习探究者提供大量能够应用于不同人群之间的通行性知识和价值观,助于攻克当代大学现存诸多弊端,学科分类过于专业化、知识体系重度碎片化、考核制度极端功利化等,以便于培养出具有独立思维意识、主动将外延知识融会贯通、形成高度求知活力和弹性思维的完整“知识人”。大学生群体对通识教育的认知水平和接纳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教育模式的改革需求和顽疾所在。对这类数据样本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推进高校教育模式呈上升态势发展,从而加强高等教育的多元化机制特征,促进通识教育理念的广泛落实和践行。

关键词:大学生通识教育;数据;高校教育

一大学生通识教育:问题的提出与现状分析

从学术界已有的成果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大学生通识教育意义的研究。冯惠敏在《大学现代通识教育》一书中提出提升大学生通识素养,对构建我国大学生的核心通识素养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是关于大学生通识教育目标的研究。通识教育目前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通俗化、专业化。由于多数教师对通识教育缺失正确的认识,导致在教学内容上走极端,其一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将内容碎片化,简单化。其二是将通识课的授课内容专业化,课程难度过大,无法调动学生的学期兴趣。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开展通识教育必须遵循的准则,是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依据。三是关于大学生通识教育的内容研究,张寿松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中对大学通识教育的评估进行了探讨,提出大学通识教育的内容要从课程的目标、设计、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五个方面进行评估。四是关于大学生通识教育课程结构的研究,目前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受传统认识、师资队伍限制等问题的影响,制约了通识教育根本价值诉求的需要。五是关于大学生通识教育的原则和策略分析,冉昌光在《关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评价的思考》中提出了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内容和评价体系。随着中共的顺利召开,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学质量提出了更加鲜明的期许。更好的教育、更优质的教育,是让普天之下更多数量的学生享受到更合适的教育模式,有更多更自由的时间在更宽阔更广袤的空间里自主选择如何成长、怎样成长。“立德”和“自主”成为教育升级的关键词,而上述所依托的重点,要求了通识教育的落实和推广加紧步伐。

二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在文献研究基础上,设计了大学生通识教育认知度调查问卷,问卷共18个问题,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受访者的背景因素,包括专业类别、年级、年龄等;第二部分是大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知度调查,包括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学习目的、选课因素等;第三部分是大学生对通识教育的期待与建议。

(二)调查对象

为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通识教育的认知度,于2017年8月至2017年11月,对西北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对象广泛,年龄、年级、性别、专业类别等各类大学生分布均匀、合理,能有效的反应当代大学生通识教育认知度的实际情况。

(三)调查方法

本课题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法,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61份,问卷回收率93.5%;有效问卷553份,问卷有效率为98.5%。所设计的《大学生通识教育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级、专业、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上大学的主要目的、学习通识教育的主要收获、对本校通识教育的满意度

三大学生关于通识教育的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通识教育的知名度较高,但学生的理解深度不够

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对通识课教育的认识比较模糊,对通识教育认同度有待提升。当问及“您在填写本问卷之前听说过通识教育吗”,有79.75%的学生表示“听说过,但了解不多”,说明通识教育在学生群体的知名度和反响程度较强,多数同学曾对“通识教育”这一概念有所耳闻、简要理解。但在传统教育模式根深蒂固的情况之下,想要做出颠覆性的改革,仅仅使受教育者停留在对表层含义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数据事实表明,大学生群体对于通识教育的理解力尚有片面性和不完整性,在普及和推广的过程中,对通识教育基本理念的教育和传达也不容忽视。

(二)通识教育的认可度较高,但大学生精力倾斜程度欠缺

针对“您认为学校开设的通识课能否满足你对专业外知识的学习需求吗”一题的回答中,可以清晰地发现:大多数同学(占比例77.22%)认为,高等院校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能够使其各自有所收获,这说明,在传统教育高度重视学科专业设置的压力下,通识教育所带来的新鲜思维和弹性知识获得了多数大学生的高度认可。

四通识教育可行性分析

我们在针对“大学生通识教育研究”数据统计与分析的同时,对于通识教育的发展前景和趋势也作了初步推查和考量。在此,通过多角度分析,我们认为,通识教育在我国高等院校具有极大的潜力和可行性。

(一)院校课程门类有限,推动通识教育为学生助跑

问及“您希望我校加强哪些教育”,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国内院校普遍性向专业课程倾斜力度的情状,促使学生对其他不同门类课程的设置尤为渴望。社交能力(39.24%)、校园文化活动(45.57%)、实践教学(39.24%)、国际交流(45.57%)、艺术鉴赏(40.51%)等多元化需求异彩纷呈。

(二)部分学生对专业满意度低,要求通识教育满足其外延专业需求

问及“您对现在学的专业是否感兴趣”中,有25.32%比例的学生表示对现在所学专业课并无充分兴趣;问及“如果现在有机会让您重新转换专业,您会选择其他专业吗”的假设中的答案令人惊讶:足有超过一半的比例(59.49%)愿意重新转换其他专业。这表明,现今高校普遍依据分数、批次、地区等划分学生水平并录取专业,家长出于报考志愿环节为毕业后就业等问题的考虑,迫使学生学习并不感兴趣或完全没有概念的专业门类,导致部分学生对本专业的满意程度较低,甚至有转换专业的想法。由于部分本科生对于本专业兴趣的缺失和匮乏,致使多数学生将专业兴趣期许投入在通识教育课程上,其前景值得期待。

(三)高校学生兴趣多元化,急需教育形式的内部

完善与改革问及“在选择通识选修课时,您主要受下列哪些因素影响”,“对课程内容感兴趣”作为主要因素,以高比例位居榜首(81.01%)。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比例额度第二(62.03%)的“课程时间安排”因素,也是通识教育模式中弹性学习的表现形式。学生的兴趣的需要和成长的渴求,迫使原始教育形式注入新的活力和新的血液。通识教育对于教育的自我完善和协调具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五大学通识教育发展刍议

通识教育尽管有其发展的必然性和客观条件,但由于引入后的发展程度尚不成熟,仍有需要完善之处。对此,我们通过数据分析,对通识教育的发展提出建议。

(一)优化通识教育课程质量

问及“您从下列哪些课程或教育内容所获的的有益收获较大”的调研分析中,占比重最大的前三门课程分别是:专业课(21.52%)、艺术鉴赏(13.92%)、数学(12.66%),由于通识教育选修课数量不足,课时安排不尽合理,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从而降低了学生的满意程度,也就阻碍了教育改革的前进。反观之,专业课由于系统性和官方性的课程安排以及教学规划,使学生养成了科学的学习习惯,尽管具有强制性和思维惯性,但长此以往形成了良性循环,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导致了学习精力的不均衡倾斜,优化通识教育课程的整体质量必须首当其冲。

(二)关注学生需求和综合发展

教育要“以学生为本”,通识教育改革的总目标不仅是要塑造完整、灵活的“知识人”,而且要完善不同类型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保证在学有所得的同时达到综合素质的飞跃。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需求和综合考量条件涉及到方方面面:专业知识、基础知识、人文素养、综合能力、社会责任感、协作精神、奉献精神。多样化的生源要求促进通识教育在发展中完善,在完善中升华。党的提出了“中国的新时代”概念,教育也要进入“新时代”。通识教育是“教育新时代”最匹配的钥匙之一,也是完善教育机制、培养全方面综合性中国人才的有利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张亚群.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传统的现代价值[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3(01):146-154.

[2]陆一.从“通识教育在中国”到“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兼论中国大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多种可能的结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6(09):17-25.

[3]翁小美.当代大学生人文阅读现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作者:沈妍 单位:西北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