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团通识教育论文
时间:2022-04-11 08:35:50
导语:艺术团通识教育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团以艺术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学生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在通识教育成为高校发展共识和主流的当下,以通识教育培育全人以及融合艺术、人文和科学的理念,发展艺术团;结合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以选修课的形式展开艺术团的练习,将其规范化、制度化,提升为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通识教育课程;运用活动为导向、慕课等通识教育新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推动高校艺术团美育的展开。
关键词:通识教育;艺术团;美育;慕课
近年来,高校艺术团日益兴盛,从重点大学到地方各级院校、从综合性大学到专业性高校,纷纷成立了艺术团。艺术团下属组织从合唱团、管乐团、舞蹈团到话剧团、美术社、摄影社,丰富多样。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团以艺术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学生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达到塑造完美人格的目的。高校艺术团以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性,使以往的课堂艺术学习发展为日常爱好学习;时间和空间上更为自由开放,形式和内容灵活多样;是兴趣相同凝聚在一起的集体,团体内部互相激励;通过校内或校外各种表演和比赛,获得肯定和比赛奖励,具有现实激励意义;个别学生的音乐才华反过来促进了教师成长,做到教学相长。这都有利于高校美育的展开和实际效果,并使美育的教育效应具有长期性。但是高校艺术团不能固步自封,也要吸取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与时俱进。在通识教育成为高校发展共识和主流的当下,以通识教育培育全人以及融合艺术、人文和科学的理念,发展艺术团;结合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以选修课的形式展开艺术团的练习,将其规范化、制度化,提升为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通识教育课程;运用活动为导向、慕课等通识教育新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推动高校艺术团美育的展开。
一、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高校艺术团美育
通识教育又称为“通才教育”“博雅教育”,是基于对人与社会本质的认识而提出的一种大学教育思想和培养策略。通识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均衡、和谐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其目的在于培养具备远大目光、融通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受过教育的人”。通识教育和美育理念有着许多相同之处,都是注重人素质的全面发展。不过,通识教育是美国等西方高校反思近现代大学教育功利化、片面化、专业化的弊端,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学内容是非专业性和非专业性的广泛知识、技能和态度。而美育则是近代席勒等美学家和教育家希望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和谐、纯粹的人,发展人的全面性,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正是美育理念的巅峰。通识教育的理念无疑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性,同时通识教育的理念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实践,也更为成熟。因此,以通识教育理念推动美育的开展,是高等教育的趋势。通识教育理念对高校艺术团美育的指导性意义,是培养人素质的全面性、非专业性和跨学科性。通识教育核心理念是全人教育,通识教育理念对高校艺术团美育的指导意义,是具有开放性和全面性。高校艺术团分为专业性和业余性两种,前者如部分具有招收艺术特长生资格的高校是以艺术特长生为主要成员,建构高水平的艺术团体扩大其国内影响,吸引、熏陶校内学生;大部分的高校则是以业余爱好学生为主体,在参加艺术团的活动和演出的过程中提高艺术表演和审美鉴赏水平。专业艺术团有其重要价值,但是业余艺术团吸引非专业学生参与到艺术活动,在专业学习之余丰富知识架构、开拓新视野和开发新思维、提升艺术和审美水平,也是高校美育不可或缺的一环。以通识教育理念大力发展非专业性艺术团,不仅仅是校园文化的点缀、高校荣誉的锦上添花,还是真正促进美育的展开。如清华大学作为一个研究型为主的国内顶尖高校,却没有因为专业教育而忽略了通识教育,并将通识教育的理念贯彻到了艺术团的建设中。既有高水平艺术团,也有大众艺术团。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有管乐队、交响乐队、民族管弦乐队、键盘队、合唱队、舞蹈队、话剧队、京剧队、曲艺队、国际标准舞队、美术社、摄影队共十二支队伍,其成员有1200多名,涵盖了本科生和硕士生、博士生,真正贯彻了“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宗旨。通识教育理念对高校艺术团美育的指导意义,还在于跨学科性。艺术团以艺术门类来划分组织,如合唱团、交响乐团、话剧团、舞蹈团等,容易陷入另一个专业性误区——专攻某门艺术,忽略了艺术教育之间、艺术与其他人文教育甚至科学教育之间的联系。通识教育首先是强调跨越个别艺术门类,如哈佛大学2007年采用的新的通识课程体系分为8大类,第一类就是“审美与阐释理解”(Aestheticandinterpretiveunder-standing),不是局限于某一门艺术的某一种技巧,而是触类旁通地学习其他艺术,全面提高审美鉴赏力。将专注于一种艺术的教育发展为审美能力的全面提升,这是通识教育与美育的合流。但是通识教育不仅于此,还坚持艺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因此,艺术团的艺术教育还要跨学科,融合众多学科的视野鉴赏艺术。艺术与人文学科的融通较为普遍,如音乐的历史背景、话剧包含的政治因素、京剧的文化知识等,而艺术和科学的渗透则容易被忽略。其实,艺术和科学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两者的思维方式分别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有助于激活逻辑思维,而逻辑思维可以整合形象思维,彼此可以互相促进,因此艺术教育应该注重和科学教育的互补。同时许多艺术活动的展开有赖于掌握、利用科学知识和原理,艺术活动中贯穿了科学教育。如乐器的发声原理、声驻波的形成、声频的合成和声波的传播等,音乐演奏也离不开信息技术,这都需要具备相关知识;电子乐器也需要掌握其线路设计和结构、数字音源的制作等专业物理知识;绘画要掌握原料的构成和特性,以便能够更好地运用;信息时代的摄影除了掌握几何知识、物理知识外,还要掌握最新的电子知识、电脑软件知识;话剧表演也离不开声效、光效甚至电脑特技等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艺术团美育与科学教育结合的基础和契机,也使美育得以渗透到各个学科,更为宽广深厚。
二、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下的高校艺术团美育
通识教育理念在高校艺术团美育中的实现,需要结合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来展开。2015年9月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在“建构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中提出“普通高校要在开设以艺术鉴赏为主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基础上,开设艺术实践类、艺术史论类、艺术批评类等方面的任意性选修课程。”实际上正是强调了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理念的全面性、非专业性和跨学科性,单靠艺术团指导老师个人自觉实践效果有限,很难推行开来,需要学校层面为其提供条件和保障。而且艺术团只是定位校园文化建设,将会遇到学校重视程度、条件保障、师资力量、学生积极性等难题。结合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以选修课的形式展开艺术团的练习,能够解决艺术团的众多难题,制度化、体系化地实践通识教育理念。就学校而言,艺术团如果只是属于第二课堂的业余活动,必然要让位于正常教学活动,在资金、场地、时间上无法保证。指导老师如果是校外聘请或者是校内教师兼任,由于艺术团指导并非其本职工作,课酬和课时计算偏低,都会影响其积极性。艺术团罕有理念体系的指导,大多停留在对业余学生的艺术兴趣培养、艺术水平的提高,行之不远。缺乏学校的有力支持和教师的积极投入,艺术团也难有长期发展规划,活动效果欠佳。而且艺术团的成员来自于不同学院、不同年级,课程安排不同,绝大多数时候只能安排双休、晚上等课余时间训练;光凭兴趣参加训练,没有激励和约束,容易导致成员流失。以通识课程的形式展开艺术团的练习,属于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可以名正言顺地使用教学用地、教学经费和教学课时推动艺术团活动。以课程形式确定课酬、课时,可以保证教师专职长期指导。以通识教育理念指导艺术团的发展,注重艺术、人文、科技的融通,提升艺术团的目标和意义。将艺术团纳入通识课程建设,有长期、丰富和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给能够很好完成每年训练和演出任务的学生计算相应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吸引更多学生参加艺术团,激发学生积极性,规范管理学生的艺术团活动。将艺术团的校园文化建设业余活动,提升为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通识教育课程,使艺术团规范化、制度化,也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以通识教育课程推动艺术团的美育,以系统性、规范性贯彻通识教育理念。按照通识课程建设方案,以培养学生综合艺术素质和技能、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将艺术教育、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结合。课程设置上力求艺术学科门类完整、覆盖面宽,理论课与艺术实践课并重,如要求艺术团学生选修一定艺术赏析类课程,使其具备必要基础理论和学习其它艺术赏析知识;同时将艺术团训练、表演、竞赛等活动纳入艺术实践类课程,兼顾理论与实践。以教材的形式实施通识教育理念,编订初级、中级、高级层次的通识课程教材,由浅入深地贯通各门艺术、艺术与人文、艺术与科学。其实,国内不少高校都成立了艺术教育中心或艺术教育部,既负责艺术团的训练指导、文艺演出和国内外艺术竞赛等工作;也承担着校内通识教育的艺术课程。如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负责指导12个艺术团体和每年承担近百门艺术通识课程;浙江大学的公共艺术部负责指导30多个艺术团体和开设20多门艺术通识课程;复旦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中心也是负责指导话剧团等艺术团和开设全校性艺术通识课程。成立类似艺术教育部门的高校具有足够的条件,能够将艺术团指导转变为通识教育课程。
三、通识教育教学方法对艺术团美育的启示
因为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有别于传统的专业教育,其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并善于接受新的教学手段。通识教育教学方法对艺术团美育的启示,一是以活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二是利用慕课这一全新的教学方法。以活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一直为通识教育所提倡,而哈佛大学2007年的《通识教育特别小组工作报告》更是特别强调:“我们强烈建议哈佛的教师都来做活动导向的教学创新,使其成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将课堂教学和课堂外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利用、分析和总结课堂上的知识或理论,丰富其经验,内化其知识,提升教学效果。如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委员会主席哈里斯介绍说:“有一门艺术课程,学生分为好几组,一组到波士顿唐人街,一组到西班牙语社区去表演艺术,如跳舞、演出等等,这就是让学生进行文化设计。所以‘以活动为基础的学习’可以指各种不同的方面。这个理念就是:学生通过‘做’学习,比通过被动的‘听’学习,效果更好。”艺术团活动本来就是运用以活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演出是艺术团的重要活动,包括了校园文艺表演、文艺下乡、繁荣社区文化、高校之间艺术交流和国内外各类比赛等。同时舞台表演是提高学生表演水平的最好课堂、验证日常的训练效果的最终考核。而且正式舞台上的演出,艺术团成员更为专注,更注意团体的协作,发挥最佳水平。以舞台表演活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增强艺术团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增强自信心;与各类艺术团同台表演的过程中,还能意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取长补短,激发求知欲。通识教育另一个新的教学方法是慕课,即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全球各地的学生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同一门课程,是新世纪以来出现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慕课的教学对象是针对跨专业、跨学校、跨区域,甚至是不同年龄阶段,水平参差不齐的选课学生。其主题丰富多样,大多是各学科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其目的是扩大学生知识面、形成整体的知识观和培养全面的能力;其教学内容生动有趣、通俗易懂,以浅显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多种视野来讲授专业知识;其教学方式注重开放性和互动性,学生能随时随地学习,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慕课实际上属于通识教育。如耶鲁大学的《聆听音乐》、麻省理工的《电影哲学》、密苏里州立大学的《世界音乐综述》、北京大学的《二十世纪西方音乐》。慕课具有学习开放性、教学互动性、时间灵活性、自主学习等特点,非常适合艺术团的学习。而且除了讲授某门艺术的慕课,还有跨专业的慕课,如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音乐与大脑》、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音乐美术中的数学》等,贯彻着融通艺术与人文、科学的通识教育理念,开拓学生的视野,对艺术有更深的认知。因此,顺应高校通识教育的潮流,结合通识教育的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设置促进艺术团的发展,是推动高校美育教育的创新和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傅晓微.哈佛通识教育委员会主席哈里斯访谈录——哈佛通识教育(美育类)实地考察报告之一[J].美育学刊,2011(5):31-43.
作者:朱艳 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上一篇: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研究
- 下一篇:思政理论通识课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