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逻辑通识教育论文

时间:2022-02-24 10:35:53

导语:高校逻辑通识教育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逻辑通识教育论文

【摘要】当下,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旋律。逻辑通识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的能力和倾向(气质)。然而我国高校逻辑通识教育却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改革。我们应如何面向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对高校逻辑通识教育进行改革。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逻辑通识教育;教育改革

无论我们是否喜欢,全球化正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我们可以获得海量信息,但世界变化日新月异,今天我们学到的东西很容易在明天就被淘汰。在这种情境下,我们要想获得成功,就需要有好的思维,使我们更快地获得新知识,帮助我们做出可靠的决策。[1]

一、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上文所提到的“好的思维”指的是什么?从根本上讲,它归根结底就是两种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创新。它们互相补充,不可偏颇。一方面,在批判性思维中,我们需要创新给出论证、反例以及可替解释。另一方面,创新又需要批判性思维来评估和改善新思想。1.批判性思维。一个广为接受、较易理解的批判性思维的定义是由恩尼斯提出的。在他看来,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2]批判性思维具有建设性,一个批判性思维者不仅仅提出质疑、批判,还要为其信念和行为进行理性辩护,寻求合理性理由或确保其正当性。此外,批判性思维促使个人较少的依赖于他人的指示或影响,实现自我管理(控制)和指示。2.创新性思维。至于创新,它指的是提出有用的新想法和发现不同的可能性。苹果公司前执行总裁乔布斯,作为世界上公认的最具创新能力的人,接受加里•沃尔夫有线访谈时谈到:“……他们能够将他们的体验连接起来并综合成一些新东西……不幸的是,这种人非常稀有。”创新需要知识基础,新想法从旧想法中来,这一观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使我们意识到创新并非无中生有。创新性思维是能引发新的,以及加以改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思维方式。尽管提出一个新想法并不困难,但它就创新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创新要求产生崭新的同时也是有效的想法。3.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的关系。创新性思维引发新观点的产生,而批判性思维是对新想法进行检测的过程。创新不仅仅包括新颖性的生成,更包括形成改进的或革新的产品。批判性思维(比如,分析、逻辑和评估)必然存在于这种创新生产中。此外,对于产品或观点的评估与批判,并非是一个机械的过程,也有创造的或想象的成分。要想得出创新且具有价值的想法,我们就应该在创新性思维之后运用批判性思维。在所有严肃思考的实例中,逻辑的约束和想象的独创性都是明显的,由此,导致产品的新颖性的突出展现。这样看来,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是交织的。[3]

二、逻辑通识教育的问题

1.何谓通识教育。在古希腊时期,通识教育的内涵是一种教育思想,又被称作自由教育或博雅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在古代中国,比如在《易经》、《中庸》、《淮南子》等古书籍中,都记载丰富的有关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主张。[4]古希腊和古代中国通识教育思想不谋而合,现在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也源于此。在19世纪的欧洲,许多学者深感现代大学分科存在问题,过细的分科导致知识割裂严重,因而“创造”出通识教育。它取代对自然科学的探索,而是把培养出能独立思考,有人文精神,有创造性思维的自由完整的人作为终极目标。20世纪以来,通识教育已普遍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历经了20年的改革,通识教育已成为了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逻辑通识教育发展历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逻辑思想第一次集中的传入中国,首次扭转了当时我国高校逻辑学课程不受重视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逻辑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为基础学科,与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同等重要。[5]逻辑通识教育在培养社会人才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逻辑和创新的思维能力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伴随着逻辑通识教育在欧美等国家的普及,我国一些高校逐步开设逻辑通识课程,但并未形成趋势。然而随着“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在当代国际高等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以提出的教育2030年行动纲领,更是将确保所有人能够开发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作为其目标。我国许多高校,开始逐步将逻辑学通识课程作为重要的基础性课程,以求在人才培养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向着应用型大学转型。3.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同逻辑通识教育的关系。1998年10月5日-9日举行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详细地提出:“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教育学生能够批判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寻找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承担社会责任;为实现这些目标,课程必须包含在多元文化条件下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分析的技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被视为教育的基本方向,它对课程和教育政策的设计与执行有着核心的重要性。[6]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是一种认知技能,它要求我们具备一定量的逻辑知识,比如,逻辑推理和论证。哲学的重要学科逻辑学是思维的科学,它以思维的基本形式及其规律作为研究的对象,对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由于逻辑学的独有特性,在高校开展逻辑学研究与学习,不仅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理性品格的塑造,更有利于对其逻辑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将成为大学生最强大的武器。

三、逻辑通识教育改革

逻辑通识教育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关注逻辑学科、重视逻辑教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使每一位求学者在大学阶段均有学习逻辑、接受逻辑教育的机会。[7]然而,我国高校逻辑通识教育却存在着许多问题。大多数高校缺乏对逻辑通识教育的重视,将逻辑通识课程仅作为学生选修课,更有一些高校削减课时甚至撤掉培养计划中所必须修的逻辑课程。除此之外,在教学内容上,脱节实践而弱化逻辑学的应用性,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逻辑素养没有明显提高,忽略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学习教材上,教材参差不齐,通用教材较为缺乏。教学方法上,仍止于“传统型”。教师队伍上,整体水平不高,设博点的高校也只有20个左右。如此看来,我国逻辑通识教育亟需进行必要而有针对性的改革。1.重视逻辑通识教育。高校缺乏对逻辑通识教育的重视源自于两个误区:将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等同。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重理轻文,高校的逻辑通识课程被视为人文课程,作为学生选修或者鉴赏类的科目。认为逻辑通识教育的内涵和覆盖面较小。其实,我们对逻辑通识教育的理解应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广泛的角度来理解。逻辑通识课程具有对特定专业和特定职业的非指向性,其目的在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提供必要条件,而非侧重对知识点的达成度。[8]避免误区才能少走弯路,我国逻辑通识教育应加以推广和发展,改革逻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并适当调整和提高学分的分配。2.教学内容与教材。纵观目前高校逻辑通识课程教学内容,存在两个基本问题。首先,只开设传统形式逻辑和归纳逻辑,忽视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而逻辑的重要价值直接表现在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中。传统形式逻辑与归纳逻辑虽然是任何专业学生都需要学习的通识课程,但是脱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教育的逻辑通识教育是走不长远的。我国高校在改革中,应在传统形式逻辑和归纳逻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教育的作用,使学生打破常规进行怀疑和反思,以提高学习质量和工作效率。其次,逻辑教材参差不齐,存在不加区分的现象。逻辑专业教育的对象是对口专业的研究生,而逻辑通识教育的对象是不同专业的本科生。逻辑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因侧重点和培养目标的不同,选择的教材也应是不同的,切不可一概而论。[9]因而对于逻辑通识教育而言,教材的编订与选择,要切合院校与学生的实际与实践,选择更能体现实践性与多元性要求的教材。3.教学方法与教师队伍。著名学者袁振国先生,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曾对现行课堂作过深刻阐述:“传统课堂造就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动的,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科学知识。”由此看来,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正确的教学方法在教育中十分关键。总的来说,在教学方法上应尊重和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逻辑通识课程作为一门思维学科,教师为实现最佳教学效果的目的,可以在课堂上引用当下社会热点问题或者案例分析作为教学延伸,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自己可以用学到的逻辑知识对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或案例故事,进行讨论和辨析。它有助于实现“支配者”从老师向学生的过渡。此外,高校应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和专题讨论会,不仅增长学生的见识,还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前的学术动向和问题。同时论辩赛、演讲赛的开展,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好方法。除了教学方法,教师队伍改革也是逻辑通识教育改革的重要一项。目前我国高校逻辑学教师队伍参差不齐,逻辑专业难以向更深层次发展。首先,高校应当确保对任课教师博士计划的执行。具体来说,任课教师必须全部获得博士学位或晋升教授,否则不再排课,实行转岗。再者,深入开展创新型教师培养模式探索。通过专业融合、校企结合、过程管理,探索国际化精英人才的培养模式等方式。最后,强化教师技能和教学过程管理,对青年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和教学观摩。[10]

四、结束语

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尤为需要好的思维技能,以帮助我们做出可靠的决策,以及更快地获得新知识。逻辑学是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课程,不但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理性品格的塑造,而且有利于创新性思维与能力的培养。我国高校应建立完善逻辑通识教育体系,突出逻辑学学科的应用性与实用性,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增强学生运用逻辑知识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田由甲 单位:河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