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通识教育论文
时间:2022-01-10 11:20:06
导语:高职学生通识教育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是当前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以高职通识教育“工匠精神培育”为切入点,探讨了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策略。通过凝聚价值共识、加强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学会自省和实践体悟、强化工匠文化熏陶,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工匠精神潜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职;工匠精神;培养策略;通识教育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着力提升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职业精神培育,推进产业文化、优秀企业文化、职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着力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高职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适应市场和未来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是当下高职院校的时代使命。
一、工匠精神与高职通识教育的关系
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是从业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等。[1]培育“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需要,是高职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强调大学教育不仅要有知识的理性,而且要有人文的理性,注重大学生人格、精神和气质的涵养,防止人的异化。[2]与专业教育相对应,其核心是基于人格塑造为首要目标的“全人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侧重于技术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习得,高职通识教育更注重学生情操陶冶、灵魂完善和心智的成熟,旨在培养“具有人格健全、职业通用能力较强和自我发展潜力大的高职人才”[3],帮助他们增强未来职业领域变迁、职业岗位变换的适应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培育工匠精神和通识教育都是立足于人的发展,提升学生从事工作或活动的综合能力,保证“人”的教育的完整,其价值追求一致,实质都是培养适应未来科技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所需的职业人。因此,高职通识教育可以“工匠精神培育”为切入点,将学生工匠精神养成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影响高职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因素
(一)通识教育教师队伍。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已认识到片面强调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偏颇,实施了通识教育,但重视程度仍不够,尚缺乏稳定的通识教育教师队伍。通识教育更多的是由公共基础课教师或缺乏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任教,专业教师参与通识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一方面,是鉴于评价体系的原因,从事通识教育对专业教师的职称评聘、晋升来说,收益甚微;另一方面,教师因为自身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缺乏进行通识教育的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需要建立一支稳定的专兼结合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这样的队伍成员应包括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教师、技能大师和能工巧匠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匠精神”培养目标的实现。(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即教学生去学。要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提供价值引导,激发学生在通识教育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因为“工匠精神”的养成,最终还是要依靠受教者本人将学习与个人本性的自我完善联系在一起,认同与内化“工匠精神”品质,并在生活实践中将之落实到行动上,从而使“工匠精神”的品质获得生长。因此,能否激发高职学生个体学习的主动性,成为“工匠精神”培育效能高低的关键。
三、高职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策略
(一)凝聚价值共识是“工匠精神”培养目标实现的前提。中国制造要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必须呼唤和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应该成为学校职业教育的灵魂,成为每一个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所努力向往的一种境界。[4]工匠精神的价值引导在认知与行动上的逻辑就是知、行、信的统一。培育工匠精神要使学生在“知”的基础上建立稳定、持久的“行”,这需要学生在内心建构一种持续稳定的“信”。而“信”的建立依赖于工匠精神价值共识的达成。1.从社会层面看,要转变人才观念,重新审视“大国工匠”和“工匠精神”的价值导向,营造崇尚劳动、崇尚技能的文化氛围,让技能人才有地位、有较高的收入、有发展的通道,提高人们对技能人才的认可度,让敬仰工匠、弘扬工匠精神成为大众共识和时代风尚。2.从学校层面看,要大力宣传工匠大师敬业爱岗、追求技能完美和崇高的精神,把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价值追求,并将之渗透到办学理念、办学思想、教风学风等价值体系中,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同时,要加强学生劳动价值观和劳动幸福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职业平等观,增强他们对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认同和尊重。使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成为师生的共识,扎根于师生心中,引领学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二)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基础。“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品质,涵盖了职业理想、职业情怀、工作态度、职业追求和职业规范等要素。可以通过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创设富有感染力的各种情境活动,来建构学生合理的认知基础,进而塑造其良好的精神品质。1.在课程建设上,围绕“职业理想、职业情怀、职业道德、工作态度、专业操守、责任意识、生涯发展、沟通表达、团队协作、心理素质、勇于创新”等要素,按“学会做人、学会处事、学会发展”三大模块,建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2.在教学内容上,根据专业的不同,选取相关产业行业发展的内容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产业行业的历史、文化、发展前景及与其他行业的联系等知识,开阔职业视野,增强他们对职业的认同感;此外,编写本行业工匠大师事迹读本,通过榜样人物的激励和示范引导,使学生知晓适应现代产业要求的职业规范和工作态度,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专业追求和职业精神。3.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式学习能力和自主建构知识能力。工匠精神养成是学生主体自我积极建构的过程,只有当外在的职业规范、责任价值观等被学生认可接受,才有可能内化为其自身的品质。(三)学生自省和实践体悟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关键。工匠精神形成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外在的专业认知、职业规范、专业知识和技能蕴含的精神特质,只有通过个体的内省和实践体验,才能转化为内在的专业操守、职业情怀和价值追求。因此,高职通识教育培育学生“工匠精神”要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体悟“工匠精神”的社会价值。在教学中,可以打破教室的局限,使通识教育与职业工作相结合,把学生带入仿真或真实的企业工作现场,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行业企业的工作文化,在实践活动中了解本行业及所从事岗位。通过经常性的训练,让“工匠精神”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上,帮助他们加快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此外,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自省培养自觉自律精神,从“要求我这样做”的被动性职业规定与要求,转化为“我愿意这样做”的内在引导性,让“专注”“精益求精”“注重细节”等变为学生个体自觉的意识和行为。(四)工匠文化熏陶是“工匠精神”培育的保证。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持续渐进不断内化的过程。高职院校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大力开展产业文化进校园、工匠大师进课堂等活动,营造浓郁的工匠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1.对接工业文化。在文化建设中体现工业文化元素,吸收、融合体现职业特性的工作规范与标准、职业能力与素养的企业优秀文化,让学生在校期间能较好地感知、认同工业文化,坚定做强中国制造业的信心。2.开设工匠大师讲座。定期聘请本行业、本区域的工匠大师、技能专家来校做报告,讲述他们的真实生活、内心世界及对职业的敬畏,引导学生了解工匠、理解工匠进而追随工匠。3.弘扬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宝贵的工匠文化资源,让敬业、专注、一丝不苟等优秀工匠品质在学生心中扎根、发芽。4.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技能比赛,营造“学技能、练技能、赛技能”的浓厚氛围。通过比赛,培养学生对技能不断改进、对质量精益求精、对制造一丝不苟的职业素养,使他们成为具有工匠精神潜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4):66-69.
[2]熊庆年.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N].中国教育报,2014-09-15(11).
[3]崔建平.对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及其目标定位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0):54-56.
[4]李小鲁.“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灵魂[N].中国教育报,2016-05-13(05).
作者:陈鑫 单位: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高中物理生本教育理念研究
- 下一篇:通识教育课考试质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