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教学方式在通识教育的应用

时间:2022-08-16 10:11:31

导语:微课教学方式在通识教育的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微课教学方式在通识教育的应用

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微课的出现与迅速发展成为“互联网+教育”的一个经典代表。2013年,北京卫视制作播出的50集主旋律题材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网络点击量超过2亿次,该纪录片每集15分钟,制作精良,收到了很好的收视效果。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于2013年适时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参与高校超过1600所,参赛选手达12000人之多,依托数字化推进学习资源共享的实践得到了进一步拓展。2014年12月,陕西省教育厅下发举办全省首届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的通知,进一步推动了陕西高校微课教学的开展。

一、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微课的出现至今已有一定时间,其发展初具规模,但是各界没有形成关于微课概念的一致定论。美国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在2008年首创Micro-lecture的概念,将其称为“知识脉冲”,其目的是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国内学者对微课有不同的提法,除了“微课”外,还有“微型课程”“微课程”等。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将微课定义为“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李玉平认为微课程以数字故事为呈现方式,倡导利用碎片化学习时间。上海师范大学黎家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教育部《关于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通知》对微课的定义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组成内容是时长10-20分钟的课堂教学视频。”国内外学者对微课概念的说法不一,对微课的视频时长、表现方式、资源来源和应用领域等问题看法不一,但是可以总结出各界共同认可的微课特点:教学目标是单一且明确的知识点;以视频的方式通过网络传播;视频时长短于传统课堂时长,约为10~20分钟;视频内容素材丰富。

二、微课应用于高校通识教育的优势

目前,高校通识教育的教学方式停留在传统的教师讲授模式,排课方式与传统课程无异。现阶段,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传统的授课方式对较早接触互联网、见识较广、思维活跃且思想独立的新一代大学生而言,不再具有吸引力,学生参与通识课程教育的热情不足。新一代大学生崇尚自由而自律能力差,能够集中精力学习的时间较短,通识课程的学习效率低。2.通识教育课程任课老师承担的教学任务繁多,通识课程排课较满,任课教师不得不对着不同的学生简单地、机械地重复讲述同样的教学内容,对通识课程的热情减损。高校通识教育的困境皆可为微课所解。微课的优势特点与高校通识教育的需求比较契合,具体可表现为:(1)微课之短小精悍、主体突出可解学生精力难集中、教师讲授重点不突出之困。根据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学生在课堂中能够集中精力听课的时间约为30分钟左右,有的学生会长于或短于此时间。传统的课堂教学时间在40~50分钟左右,远远超出学生可以集中精力的时间。微课时间短,时长恰好是多数学生可以集中精力的时间范围,能够保证学习效率。(2)微课之资源多样、形式丰富可解通识教育单调乏味之困。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向学生单向讲授为主,通过语言和板书展示,近些年将多媒体课件展示纳入教学方式中,但课件多以文档方式展现,内容较为单一。微课教学资源可以包含动画、视频、音乐等,可以获取到网络上精品的有益课程,不论是形式资源和内容资源,都一改以往的资源有限且单调的局面。(3)微课之可复制和网络传播可解教师机械重复之困和高校教师和教室资源短缺之困。制作精良的微课是可无限复制或通过网络传播的,学生不需要去教室上部分通识课程,教师不用再简单机械地重复相同的教学内容,学校也不需要动用过多的教师和教室资源安排通识教学。网络传播的方式能给课程内容带来难以想象的受众数量,受教育的范围不再局限于选择该课程的本校学生,将教育成果的正外部性更大范围地扩大。

三、微课应用于高校通识教育的教学改革方案

推进微课应用是一项需要统筹科学设计的大工程,其内容不仅包含学生如何利用微课进行学习,如何考量学生的学习质量,还包括老师如何制作微课以及微课教学的工作量计算等问题,更涉及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层面对微课进行统一管理的问题,其涉及面广,涉及主体广泛,因此应当统筹规划。在推进微课应用的教学改革方案中,主要环节有:1.选择适合进行微课应用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制作。在通识教育中,如新生入学教育、法纪安全教育、诚信教育、学习目的讨论、毕业生离校教育、时政学习以及其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等,这不仅是通识教育的必有内容,也是适合用微课的方式进行呈现的知识。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创新创业等教育内容制作成微课容易吸引学生。一些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不适宜以微课的形式呈现。2.将微课教学纳入常规约束激励机制中。将微课纳入通识课程学分体系,占1~2个学分,学生累计完成6~8小时微课可获得1个学分。同时,鼓励老师选取自己的兴趣点和专长所在,课下进行微课视频制作,学校组织评选优秀微课。在教师工作量计算上,可以考虑将微课视频的制作个数、点击量、传播平台影响力等因素纳入课时计量体系,如教师所制作的微课视频的影响力特别巨大或受到专家或政府高度评价,可以进行额外奖励,微课视频的质量也纳入学生评教的指标选项中,在教师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中也以一定方式体现出来。3.创建学习和宣传平台。充分利用学校本身已经发展较为成熟的网络资源,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有学生工作在线、校团委等发展完善、运行成熟的微信公众平台,结合已有的“尔雅通识课”等网络通识课经验,建成可在微信平台客户端随时学习、方便的微课学习平台,或单独制作手机APP,供学生下载微课视频学习,帮助学生养成随时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4.建设各部门密切配合的合作机制,形成专业的微课制作和推广团队。推进微课应用是一项需要课堂知识、信息技术和常规辅助共同支撑的工作。课堂知识需要各个专业的任课教师充分准备,挑选课堂主题,围绕该主题搜集制作微课视频的基本素材,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素材的编排顺序和递进关系,形成微课制作的基本方案。信息技术方面,需征集学校教师和学生中的信息技术人才,形成一支专业的微课开发队伍,该队伍以继续细分小团队的方式运营,负责与专业教师对接微课视频制作,组成专门的内部管理协调小组。其余常规辅助工作,应在学校现有部门的职责范围内完成。5.以试点方式试行后推广。考虑到推进微课运用的系统工程浩大,建议以试点方式进行试验,得到学生、老师和技术人员的反馈后进行微调和改进,进行校内的整体推进。可先挑选教学上有突出成果的老师和受到学生广泛喜爱课程进行试验,面向全校征集微课主题,根据微课视频的点击量变化,确定微课更新投放的时间周期等细节问题。待微课推广成熟时,可以考虑将微课制作的技术工作部分委托给校外专业人士承担,以保证微课的制作速度和质量。

四、微课应用于高校通识教育的未来展望

本文分析微课应用于高等通识教育的优势以及教学改革方案。受到专业和学科的限制,对在应用技术层面的研究不能继续深入。通过体验现有技术,笔者认为该方案的实施通过现有技术的应用即可做到,不需要做困难的技术攻关。微课教学方式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应用,符合网络时代课程发展的要求,对开发高校通识课程资源,形成高校在通识教育方面的特色具有巨大意义。微课借助网络平台传播,是对外展示高校师资力量和专业教学水平的窗口,会提升高校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对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宋宏刚 师帅朋 郭殿荣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吴萍.“微时代”背景下我国微课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路径[J].教育评论,2016

[2]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

[3]杨满福,桑新民.对MOOCs浪潮中微课的深度思考——基于首届高校微课大赛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