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制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改革的思考
时间:2022-04-18 09:54:19
导语:书院制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改革的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高校的要求也有所改变,社会需要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对于以往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课程的内地高校来说,如何进行课程改革,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文章以复旦大学为例,以复旦大学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必要性为切入点,分析了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改革情况,并提出相应观点和建议,以此对复旦大学的书院制中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及课程改革进行思考。
关键词:高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改革
一、书院制与通识教育的定义
1.书院制
书院制,是由欧美国家大学首创,之后迅速扩展的一种教育制度。它是将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力图达到均衡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现在这种制度广泛传播,我国部分高校也开始慢慢引进,并且在结合高校特色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书院制就是实行书院教育的制度体系,通过实现学生跨专业跨年级集中住宿,为学生在学校中塑造“家”的环境和氛围,以特色通识教育和系列的书院活动为载体,搭建一个促进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有效平台,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自主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人生品位,以达到全人教育或称博雅教育目标。
2.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education"或"liberaleducation"的译名,在现代教育学中,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样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复旦大学的书院制改革的目的恰恰在于改变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现状,以此来弥补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不足的问题,为社会培养出适合的人才。
二、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的社会经济状况和特殊背景对高等学府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于各个学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笔者从以下三个角度对学校应该顺应时代要求,进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1.当今社会的人才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进一步融入全球化,随之而来的,是需要高等学府培养出具有开阔视野,博大胸襟的综合性人才。2005年,“当代大学生公众形象调查”的结果表明,社会民众对学生的精神面貌评价较低,普遍认为大学生“缺乏信仰”“缺乏追求”“缺乏活力”“精神萎靡不振”。而这背后反映出了高校学生管理的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社会对高等院校的信任度有所降低,亟需进行改革来改变现状。学校需要紧抓时代脉搏,改革传统课程模式,培养拥有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及有较高的学习和适应能力的合格人才。
2.现行课程的不足之处
虽然我国主张实行素质教育,在课程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变化,比如,现行的课程制度要求学生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且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必须达到一定额度的学分,跨专业选课不得超过一定额度的学分等等。这些课程开设的范围和可选择的范围有限,实践课程安排不足,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地激发和锻炼。不仅如此,现行的课程制度下,学校对于学生的要求相对宽松,考试设置往往较为容易,部分教师对于学生听课质量和能否有效学习到知识都不甚注意,导致高校培养出的学生质量相对不高。
3.学生自身问题
现行的课程制度对学生的要求较低,学生对自我管理逐渐松懈。由于懈怠或学习重心的转移,学生的学习质量也相应降低。学生易受大环境的影响,不良学风导致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观念产生偏差,部分学生认为在传统教育体制下,最紧张艰难的部分已经完成,高等院校转而成了“修养之地”或者说是就业路上的“暂泊点”,从而对知识和研究技能的学习搁置到了一边,因此导致了人才质量与社会要求的不匹配。总之,高等学府现行的课程安排的相应缺陷,再者学生自身原因,使得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及时跟上社会进步的脚步,而这些原因都迫使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三、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改革的现状
1.通识教育的教学思想
通识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结构模式,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复旦大学就率先对其进行了探索和了解。与此同时,老校长谢希德也提出了要充分引进西方优秀的高等教育经验,试行“通才教育”的先进理念。因此,在2005年的9月,复旦大学率先在国内实施通识教育改革,并成立了复旦学院。复旦大学希望借由同时教育的改革让学生们更好的转变思维方式,感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氛围,以此形成全面的学术思维模式,并在这样的环境下,充分养成独立思索的习惯,更好的传递科技和人文精神。经过几年建设,复旦大学形成了以核心课程为主轴,以住宿书院制和导师制为辅翼的通识教育培养体系,充分完善了人才培养渠道,大幅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此同时,学校构建了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其主要被划分成了六大模块,每门课程都会由资深的老师教授,以此形成一个经典导读、助教制度、小班讨论、多元考核、网络互动等富有特色的教学模式。截至目前,共计建设的核心课程有近180门,学生可以根据兴趣所求,习得不同学分。复旦根据其历史文化特色,分别成立了志德、腾飞、克卿、任重、希德五大书院。各个书院都以“读书、修身”为价值核心,辅以“转变、关爱”为两翼,努力建设一种创新型的书院生活模式。另外,每个书院都配备有专职、兼职或者特聘的老师组成的导师院队,他们将会成为连接各书院生活和通识教育之间的桥梁。2012年9月,学校正式组建了新的复旦学院(本科生院),整合了原复旦学院、教务处、本科招生办公室的职能和机构,以此来全面推行住宿书院制度。同时,在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下属设立了通识教育委员会,负责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顶层设计和建设规划。因此,所有的校内学生都会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中有一个相当来说比较完整的书院生活。书院也借此机会成为了师生共同拥有、共同建立、共同分享的文化场所和公共空间。
2.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
复旦大学的宗旨是帮助学生提高人文修养,拓宽思想境界,开放视野,养成批判性的精神和不断创新的勇气。开设核心课程讨论班,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教学形式之一。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原则上均应根据授课情况开设讨论班。考虑到教学内容的差异性,部分课程可以根据授课内容、教学目标的实际需要确定开设形式、频率和时间。讨论班的教学目的是激发兴趣、促进思辨、拓展知识,它以启发引导、深度阅读和交流沟通为主要方式,强调师生间的合作、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同时也强调不断学习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但可以充分发挥主讲教师的学习引导作用,更能使学生初步养成探究性学习所必需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学校对于讨论班的要求还包括:讨论班以小班教学为主,每班人数原则上不多于20人,每次不少于2学时。根据班级总人数规模和各自模块课程特点,可酌情增减讨论班人数。讨论班的开设次数由主讲教师根据选课人数和教学需要自行确定,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讨论课。一般情况下,小班讨论课不得占用正式上课时间(如需占用,不得超过一次课),但如果讨论课内容事先已经纳入教学大纲,则可以适当形式安排在正式授课时间开设。讨论课的开设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最新的文献资料,了解最新的新闻和学术动态,为学生提供互动的平台,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复旦大学以六大模块来设计核心课程体系,其主导原则是:突破单纯的“专业视域”和单纯的“知识视域”,从培养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一代新人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能够帮助其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的课程。
四、关于复旦大学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1.创新思路,建立新的课程模式
复旦大学在总结原有课程制度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在历史基础上创新得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它更新了自己的教学思想,使之更贴近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并且还在实践中积极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为新时代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不仅如此,复旦大学率先提供的课程改革模式对我国其他高校都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2.加大宣传,仍需实践改进课程
复旦大学课程改革以来,就在实践中积极开展,并在学生中加大了宣传力度。复旦大学学子们在新思想的熏陶下也逐渐习惯了新的教学模式。但是,新的教学课程在改革后涉及层面很广,学校要求将这些领域的课程在不同额度的学分的情况下全部纳入学生的教学计划中,笔者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的压力。在笔者看来,学校在实际操作中应该多运用调查、访谈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听取他们对于课程设计的意见。并且,应该适当改变目前一股脑倾倒的方式,而是增加学生在不同领域自主选择的权限,让学生在保证基础课程顺利完成的情况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并对此加深学习。不仅如此,除了课程的设置改革之外,笔者认为,学校应积极调整学风,转变师生固有的观念,加大对学生的课堂、考试等方面的重视,提高学生产出质量。与此同时,如果能够引进国外的教育管理团队,根据国内实际情况,让其参与到课程改革的系统中,将国外课改的优秀成果与国内高校实情相联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切实的帮助高校落实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是一个社会的有生力量,优秀的人才可以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高等学府便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复旦大学推行书院制改革,在其中推行了新的课程体系,不但提高了本校学生的质量,同时也为我国内地高校改革起到了重要影响和指导作用。复旦大学的改革仍需在实践中不断调整,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改进,它的课程模式仍需要人们继续关注和思考。
作者:黄娇姣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欧阳敏.美国“学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启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6):55.
[2]程伟.高等教育改革迫切需要深刻的观念变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
[3]陈艳红.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刍论[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9-10-08.
[4]潘运军,何学军.学生发展: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发展路径选择[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5.
[5]吴桐.关于全人教育理念下的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度的思考[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11).
[6]沈栩.我国高校书院制与美国高校住宿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的比较及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11(4).
[7]杜丽娟.浅论书院制模式下的通识教育[J].学理论,2009(11).
- 上一篇:关于“吃空饷”单位编制自查报告
- 下一篇:交通精准扶贫项目建设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