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视角下科技创新校园文化建设

时间:2022-09-03 08:33:50

导语:通识教育视角下科技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通识教育视角下科技创新校园文化建设

一、通识教育与校园文化

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教学理念,不是单纯地追求专业知识教学,它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将人才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放在首位,我国高校在通识教育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如开设通识课或素质选修课;进行相关专业的大类招生,拓宽学生专业基础,淡化专业界限;设立文理学院等。实践证明这些方法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通识教育不是专业教育,因此与专业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不能够完全通过课程的教学实现,通识教育应该建立与之相应的校园文化,这种校园文化应该是各学科相互融合、多元化、包容的校园文化。

1.校园文化是通识教育的根本

没有校园文化的通识教育是单薄和脆弱的。我国高校实施专才教育几十年,专才教育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地融入到了教育者的思想和教育体制中,学生在这种“专业至上”的氛围中也将专业学习放在首位,对于通识教育表现得漠不关心,对待通识课疲于应付,这是校园文化缺失造成的。通识教育在校园文化中才能“培育”出来,有了开放、丰富、多样的通识教育校园文化和资源,才是通识教育的根基和沃土。

2.通识教育的校园文化应该包含科技创新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出能够独立思考,学科间的知识融会贯通,一个完全、完整的人,而这样的目标正是为科技创新服务的。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因此通识教育离不开科技创新,通识教育的校园文化更应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通过科技创新发展通识校园文化。

二、科技创新校园文化的建设途径

1.搭建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

科技创新需要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渗透。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迅速发展已经成为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优秀的科研成果都来自这些学科,每一项成果都是科技创新的结果。因此科技创新需要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如何为学生搭建这样的平台是一个困难的问题,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校专业分科依然很严格,学生都有不同的专业,不同专业归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相互之间没有交叉。(1)利用开放实验室搭建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各高校都加强了对开放实验室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实验设备极大丰富,实验室面积也大幅度增加。开放实验室是一个开放的教学平台,不同学科的学生在这里做实验和交流,我们也可以把它打造成一个科技创新的平台,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的引入,将为开放实验室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功能,这个平台将为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场地和物质资源。我们曾对光学开放实验室进行了试点,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是搭建学科交叉融合平台的一个有益尝试。(2)积极创造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文化氛围。建立以“学术问题为核心”的科研模式。通过一系列学术论坛、学术讲座,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跨学科、跨专业的学术交流活动,建立融洽的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氛围,以教师科研活动带动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此外高校是一个多学科且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交叉融合的学术文化氛围容易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个高效、开放、共享的研究中心,将有益于以“学术问题为核心”科研模式的健康发展,资源共享极大地节约成本,也使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大幅度提升。(3)利用大类招生平台,主张专业课的交叉融合,使专业课教学变为学科间交流的渠道。大类招生通常是一些相近学科的统一招生,在低年级为学生提供一个宽基础的教学平台,高年级后根据兴趣进行专业分流,是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一种方式。利用大类招生这样一个宽基础的学习方式,将专业课的外延扩大,主动与其它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跨专业学习的途径。我们在理学大类招生过程中做了一个有益尝试,热力学是物理学的专业课,我们利用学生宽口径的学习,将物理化学、哲学和生物学与之融合渗透,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实践证明这对促进科技创新是有益的,许多学生选择科技创新项目时都选择了跨学科或跨专业合作,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方式对学生跨专业考研也是有益的。

2.设立各类科技创新项目

各级各类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是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项目的组织单位可以是教务部门、科技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和团委,对于不同级别的项目给予不同的资金支持,资金支持既能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也能确实解决学生在科技创新中的实际困难。值得高兴的是各省都有省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希望高校也能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支持,形成各级各类、层次分明的科技创新项目体系。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应该有广泛的学科范围,不仅局限在发明创造和技术改进等应用性强的方面,还应该包含教育、文化、环保、社会、法律等多个人文学科,以丰富科技创新的种类,丰富的科技创新项目会带动丰富的校园文化,形成文理兼容的校园文化氛围。科技创新项目也应该体现通识教育的理念,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科技创新,增大多学科联合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门的交叉学科板块,在项目上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学科交叉融合,为通识教育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项目要注意鼓励实践性,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多参加社会的创新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寻找科技创新的创新点,实践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因此科技创新要从实践中来,科技创新的成果回到实践中去。实践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阅历,增加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有利于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而这些综合素质最终都会转化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实践让学校的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企业文化有了衔接和融合,使校园文化融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这既是校园科技创新文化的拓展,也是社会创新文化的有益补充。

3.多学科的科技创新大赛

各级各类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是检验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部分,这些科技创新大赛极大地鼓励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因此,比赛可以激发年轻人斗志,是鼓励年轻人进取的有效手段,我们举办了几届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涌现的科技创新成果也非常丰富。科技创新大赛应该成为校园科技创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烘托出浓浓的科技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1)注重多部门联合。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营造科技创新的校园文化,它的功能是多样性的。一个部门的职能过于单一,无法完成多个目标,因此需要多个部门联合,建议由学工部门、团委、科技部门、教务部门、学生培养部门共同完成,这样可以对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给予客观的评价,对优秀学生及时奖励,扩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的影响力。(2)注重多学科发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应该容纳更多的学科,涵盖文、理、医、农、工等。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最容易被忽略的是人文科的科技创新,人文科的科技创新与社会联系非常紧密,应该被重视和鼓励。只有注重多学科发展才能充分调动高校的多学科资源,才能更好地促进多学科的共同发展。

4.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功能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自己的社会团体,与学生联系很紧密,比学校机构和教师更容易深入学生内部,在学生中间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的影响力,促进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社团的文化往往代表校园中先进的文化,因此不应忽视学生社团,我们应该积极在学生社团中开展科技创新的校园文化建设,使之成为学生社团的主流文化。

三、结论

科技创新是大学教育永恒的主题,为促进科技创新必须建立相应的校园文化。通识教育是现代大学教育不可缺失的部分,科技创新的校园文化应该在通识教育的框架下建设,促进通识教育的发展,同时通识教育的发展也会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提供新的动力和发展方向。

作者:芦颖 单位:佳木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