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的现状与实施路径
时间:2022-06-14 03:18:32
导语:通识教育的现状与实施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通识教育的核心在于人文素质的培养,其方式是实施开放式、全方位和个性化的教育模式。通识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实现高等教育与世界接轨,使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当前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通识教育目的与意义
(一)通识教育的目的性
知识就像一片海洋,要在大海之中获取目标,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这片大海的情况、水平分布和垂直结构,以及地形地貌和水文情况,是很难找到并最终达到其目标的。这就要求大学生首先对其要面对的目标情况、环境、路径、方法加以了解。通识教育恰恰起到这样的作用。高校教师首先要做的不是让大学生学会打牢抓住目标的技术,而是要先了解情况、熟悉环境。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通晓各种“基本知识类型”,了解基本情况,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指明方向。
(二)通识教育的发展性
通识教育的第二个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发展远大理想和抱负,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的自身价值。蔡元培先生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1]377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学生的未来自我发展能力是当今高等院校实现自身价值意义所在。众所周知,国外教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每当美国高等教育出现危机、面临迅速变化时,通识教育总是被看作应付这些挑战和进行革新的催化剂”[2]。所谓的危机、变化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国外的教育是灵活多变的,社会需要哪种类型的人才,高校就设置哪种课程,培养此类人才。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脱离为社会服务这个宗旨,高校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然而,国内的高等教育却没有太大的变化,因为高校的课程设置跟社会需求没有太大的关系。因此,大学生就业常常面临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与社会需求脱节。由于这种人文精神的缺失、课程设置结构的失衡,造成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意义产生怀疑,使得高等教育面临着挑战。
(三)通识教育的前瞻性
1.有利于开发大学生的潜质。通识教育的第三个目的就是开发潜质,纵深发展。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有一句谚语叫吃什么饭长什么身体;对于大学生学习来讲,可以说修什么课程就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也就有什么样的创新潜力。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今世界需要的是创造型人才,而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是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创造性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是使被培养者具备前瞻性思维。通识教育是以课程为载体,以思维为动力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内容广泛,涉及到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领域,而这三大领域不同的知识内容、思维模式和技术方法结合在一起,使人更容易形成创造性的思维。3.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潘光旦先生说过“:教育的理想是在发展整个的人格。”[3]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思想,也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大学生在通识教育模式下关心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发展,通过对三大科学领域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及对认知的拓展、全面掌握人类知识的基本情况,并对不同学科间的核心内涵进行比较分析,弄清楚各学科之间内在的关联性与差异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最终实现挖掘大学生潜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正如罗索夫斯基指出;“通识教育是描述某些大学学院教育的一种方式。这个也可在狭义上表示除主修课或专修课以外的要求,目的在于确保知识的广度和平衡,使个人获得全面发展。”[4]
二、通识教育的现状分析
1.普遍设立通识教育机构:世界各大学都有自己的通识教育的规划和执行机构,而这些机构都是相对完善的。日本东京大学称之为文理研究院,韩国延世大学和成均馆大学称之为大学学院,韩国首尔大学称之为基础教育院,香港中文大学称为通识教育部。除级别较低学院外,多数高校都设立了通识教育委员会,监督指导通识教育。由此可见,高校组织机构的健全与否关系到本科教育改革和通识教育的顺利进行。2.普遍达成通识教育共识:大学教育的使命是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动力。东亚名牌大学都对本科教育的成效进行了新一轮的评估,并开始以全新的视角大规模地发展并在学校主要领导和骨干教师的带领下,开始以全新的方式方法大力推进通识教育的发展。首尔大学文理学院徐敬浩教授对通识教育目前的发展表示:“在当今高等教育普遍面临的功利追求和量化考核的压力下,本科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理想征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5]许多欧美高校证明了大学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充满活力的本科教育。因此,为了使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不局限于一句空洞的口号,搞好本科教学质量是关键。3.普遍重视通识教育:各高校高度重视通识教育,普遍强调通识教育,认为面向未来各个领域的前瞻性和应对性是通识教育的重点,为此,各高校正在努力完善国家安全、生物科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太空科学,民主科学,本国与外国,人类与其他生物,人与环境等各方面的课程设置,构想新的通识教育模式,实现通识教育在学科组成和教学方式上的新发展。为了突出通识教育课程对跨学科、多元化、交叉发展的重视,各高校设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如基础课程与最新研究发展的结合,理论性学科与技能性学科的结合,还有各个专业领域的结合,以及国内与世界的结合。
三、通识教育的困境
1.培养目标功利化:偏重应用型和专业型是大部分高校在通识教育课程目标上青睐的路线,由于目前各高校都面临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多数高校仍然在课程的培养目标上更突出实用性和功利性,重视课程的专业化和技能化,并使此类课程数量在课程总量中占有很大比重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2.课程设置随意性:系统的课程设置体系对搞好通识教育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然而,在当前的通识教育实践中设置缺少统一的标准,主要体现在教师讲授课程的随意性,没有完整的课程设置体系,教案结构散乱不规范,时间分配和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3.缺乏整体的评价体系: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传统根深蒂固,分数、知识被看作是衡量教育教学质量效果的重要指标,对于大学生的其他能力,如理解能力、创新能力、语言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却通常并不看重,也没有对于这些能力的系统性评价。由于缺乏相关的评价机制进一步导致人的发展主动性的缺失,而通识教育与此大相径庭,因为通识教育提倡的是“全面”发展的理念。通识教育的缺位:由于历史上通识教育的缺位,使得大部分高校目前不具备通识教育顺利发展的环境。通识教育以自由教育思想为基础,而我国则缺乏培育自由教育思想的土壤。蔡元培先生曾说过“:数百年来,教育的目的只有一项,即对人们进行实践能力的训练,使他们能承担政府所急需的工作。”[1]489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学而优则仕”,这种德育教育又最终被用在了政治领域,成为了“以德治天下”的工具型的教育思想,这使得通识教育的传统逐渐丧失。缺乏创造性和创新性: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曾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根深蒂固,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则深受其影响,高校应大力发扬创造与创新精神,努力探索适合本校发展的特色道路。国外的通识教育方法已成为众多地方院校学习与模仿的对象,但容易犯本本主义的错误,即只注重形式的模仿而忽略实践经验的重要性,对通识教育核心与灵魂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方法略为单一;课堂教学往往采用大班授课,教学内容达不到一定深度,只是单一地传授书本知识,从而无法保证通识教育有效实施,目标就更加难以实现。缺乏系统性及整体性:高校缺乏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因此难以使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更加系统与完整,同时缺乏优秀的师资力量。由于许多高校对通识教育理解得不充分,通识教育便仓促实施,而缺乏合理充分的准备。通识教育课程缺乏有效管理,课程分布繁多而冗杂,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规划不完整等弊端。授课教师大多对通识教育没有充分的了解,几乎没有通识教育的授课经验,因此也就不能完美地教授通识教育课程。因而许多通识教育课程往往虽然冠以“通识教育”的头衔,却仍然采用专业基础课程的单一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通识教育的实施效果可想而知。
四、更好地实施通识教育的路径
(一)合理规划课程安排
要更好地实施通识教育,就要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有用人才。通识教育课程的安排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文化类科学。使大学生更全面地掌握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从多个角度看待与分析问题,形成高尚的审美情操,使大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社交类科学。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分析社会现象,为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全球化的局势下,提高大学生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并能更好地发挥团队精神。3.自然类科学。使大学生能够较完整地了解物质世界运行规律,具有基本的数字计算能力,具有谦虚谨慎的科学作风和正确的自然观,树立环保意识。4.跨学科类知识。使大学生能从多角度理解和分析各学科之间的关联,运用类比、分析等方法掌握各学科的知识。
(二)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
科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使各学科之间既紧密联系,又相互贯通,整体上构成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主干,从而形成具有丰富内涵而又内容丰富的核心知识体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合理安排通识教育:一是每门课程的设置应相互关联,发挥各门课程的特色,彼此互为补充,促进整个教学体系的进步。二是把握好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和专业型课程体系之间联系与异同。专业型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间并非是对立的,虽然它们之间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例如在目标设定、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估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两类课程在大体上的方向是一致的。三是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系统化,深化它与学校本科课程体系之间的联系。本科课程体系应该是一个系统的教学体系,包括校园文化、校园环境、专业特色以及教师资源等,要使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应充分借鉴校本课程资源,发挥其优势,使通识教育体系更加贴近大学生生活。
(三)建构多元化的评估机制
对通识教育进行多角度评估即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从评价内容的角度来分析,不仅要体现大学生的共同需求,更要促进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教学过程完善,并达到师生均满意的效果。积极促进大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这种多角度的评估需要特别关注大学生学习的表现,即从多角度例如能力、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意志等方面进行自我认识和评价。从评价主体的角度来说,通识教育要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包括教学评估、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的互评等。同样可以分小组进行评估,实现教学评估主体多元化,包括学校、社会和家长等多方面主体的评价。
发展教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通识教育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作为新生事物,它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考验过程。通识教育在我国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它对我国长远教育发展来说是一条阳关大道,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通识教育对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定会发挥巨大的作用。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栋梁,造福子孙后代,完善人的心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利国利民的而不是为了谋求功利。通识教育是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为大学生打开一扇窗,拓展学生的视野,面临浩瀚知识的海洋,让大学生找到前进的方向,这是通识教育的主旨。通识教育的实施还可以有助于人格的完善与发展,使个人、社会、自然三位一体,实现和谐发展。事实上通识教育体现了三个结合,即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结合,教学与学习相结合,教育与育人相结合。
作者:武巍 单位:辽宁大学
- 上一篇: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析
- 下一篇: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