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通识教育论文

时间:2022-04-27 11:06:09

导语:师范院校通识教育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师范院校通识教育论文

一、师范院校通识教育的使命

师范院校的师范教育具有自身的特性。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师范院校主要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使学生智力与人格协调发展,使学生个体、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以培养“整体的人”。基础教育对师范教育具有反作用,师范院校必须适应和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基础教育培养“整体的人”。师范专业是所教学科与教育学科相交叉的复合型专业,是“师范性”和“学术性”的有机统一。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科属性是教育而不是所教学科,教师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教育”(“师范性”)方面,师范专业的专业课程也应该为教育类课程,其所教的学科课程应为专业方向课程。基于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师范教育的特性,师范院校通识教育的使命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体现在终极层面,即“有教养”的“完整的人”的培养,确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基本理念,构建人的主体性,使师范生具备活的知识,并能使不同学科知识领域间实现共通和交融;再进一步,使师范生成为具有通识素养的人,并在未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践行通识教育的理念。第二个层面体现在专业(“教育”)层面,即教育信念的培养,使师范生在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育过程中、参与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对教育的理念、教育基本理论和原则、规范的坚信不疑的认识,并对教育有着强烈、真挚的情感和献身教育的坚定不移的意志。如果说师范院校通识教育的终极层面追求“人之为人”的境界,则本“教育”层面追求“师之为师”的境界。

二、师范院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理念问题。未能深刻认识师范院校通识教育的根本涵义,基本上把通识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补充、纠正,强调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弥补过于狭窄的专业教育的缺陷,而不是追求“人之为人”的“完整的人”的培养和“师之为师”的教育信念的培养。

第二,课程问题。未能按照师范院校通识教育理念分层次设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开设缺乏统一课程理念的指导,通识教育课程资源不足。从根本上说,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符合通识教育的本质;课程之间应该有层次,有内在逻辑性;课程开设必须避免随意性,不应以教师个人研究兴趣和重点来开设课程,而应因课求人。

第三,教师问题。从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目标看,对讲授通识教育的教师要求是很高的,僵化地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照本宣科的教师,只会操着本学科的语言、按照专业课的方式传授知识的教师,很难胜任通识教育的使命。师范院校高质量的通识教育师资不足,进而影响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数量和质量。同时,师范院校向普通综合性大学转型,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中,科研项目、学术论文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教师也日益偏重科学研究,更愿意在专业系所教学,对于参与本科通识课程的积极性不高。

第四,教学方式问题。教学形式相对单一,大多数是大班授课,缺乏小班讨论的授课形式;教学方法以简单说教式、填鸭式为主,师生互动不足;将专业课的内容加以稀释,按照专业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学科教学中不能有效融渗通识教育。第五,管理问题。高师院校进行通识教育,一般由教务处制订计划与负责实施,基本没有实施通识教育的专门机构;缺乏评估制度和辅助的助教制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考核(如课堂出席率、上课认真程度等)以及结果考核(课程考试、考核)不严,学生随意缺课,听课效果差;学生选课缺乏有效指导,出现学生混学分的现象。同时,未能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三、师范院校通识教育的实施策略

第一,确立科学的通识教育理念,明确通识教育的使命。通识教育理念是通识教育主体对通识教育现象(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及其所形成的认识和思想观念体系,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是通识教育的思想先导。通识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理念,是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西方自由教育理念的继承、革新、升华和发展,也是对现当代狭窄的专业教育的思想的反正,应摆脱狭窄的“专业化”教育思想的禁锢,正确处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师范院校通识教育使命的终极层面,指向“人之为人”的根本问题,具有基础性、融通性、非职业性、超功利性,在这个层面,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驾齐驱,或者说通识教育超越专业教育,为专业教育奠定宽厚的基础。师范院校通识教育使命的专业(“教育”)层面,指向“师之为师”的根本问题,重在教育信念的培养,在专业这个层面的通识教育,具有专业教育的性质,是专业教育的组成部分。专业教育由专才教育(SpecialEducation)和专业信念(ProfessionalBelief)构成,经“专才教育”和“专业信念”培养,才是专业的人才。学校必须跳出传统的专业化的思维定式,以培养“有教养”的“整体的人”为理念,才能让通识教育达到预期效果。同时,要加强对通识教育理念的宣传,让广大教师理解通识教育对师范教育的特殊意义,了解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愿意投入通识教育;让师范生了解通识教育对于全面提高自身素养的重要性,主动积极地学习通识教育课程。教师和学生是实践通识教育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才能有效实践通识教育的理念。

第二,从通识教育的理念和使命出发,顶层设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是知识的载体,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在知识不断分化、就业市场需求等背景下,把知识划分为学科或专业,并按照划分的门类培养人才,已经是我国大学的惯例。专业教育给了学生在一个不确定的职业世界里生存的能力,其独特功能不容忽视。高师院校应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中寻找最佳的课程比例组合,以实现各自的使命,这也是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在学生学习时间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构建科学的符合通识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则是重中之重。一是构建师范院校通识教育终极层面的课程结构,设置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经典课程,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理工科学生学习人文课程,文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课程,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师范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设置跨学科的交叉课程,“引文入理”,“引理入文”,促进文理渗透,中西结合,贯通古今,培养师范生融会贯通的素养与能力。二是构建师范院校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层面的课程结构,设置教育史、教育思想、教育哲学、教育心理、人格心理、课程与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职业道德等教师教育类理论课程;设置教师口语、教育公文写作、教育学术写作等教师教育技能类课程;设置数学思想史、物理思想史、化学思想史等教育与学科方向结合的课程,使师范生在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育过程中形成教育信念。同时将教育理念、教师的专业信念、专业信仰等“教育”层面的通识精神贯穿于师范院校各系科专业方向(所教学科)的课程与教学中。师范院校师范教育专业方向(所教学科)的教师,应该有这种自觉意识,在进行学科教育的同时,有意识培养师范生的“教育”素养。师范生在学习学科课程的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学习学科教师的先进教育理念、原则、方法等,体悟其作为教师的精神与信仰,从而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氛围中完善自身的教育理念、原则、方法,提升自身的专业信念与专业精神。三是注重隐性课程构建。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指没有设计在课程计划中的、但对学生发展具有潜在影响的因素。学校应有意识将学术讲座、精品校园文化活动、校园环境和组织制度等纳入通识教育体系,让师范生受到通识教育熏陶。

第三,强化通识教育师资建设。有一批名师、精英积极投入通识课程教学,是通识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学校制定约束激励机制,设立专项经费,建立通识教育课程主讲教师聘任制度,引导知名教授、学者为学生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传统的一人一课,一人讲到底的形式,鼓励教师之间组成教学团队,共同讲授一门或几门通识教育课程,提高其课程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秉承通识教育的理念,因课求人,通过聘任校内离退休优秀教师,外聘校外兄弟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精英作为兼职教师,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讲教师,从而实现优质人力资源共享,解决优质通识教育课程师资不足的问题。

第四,创新通识教育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水平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师范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学形式还有很多可改进的地方。一是积极推进小班讨论的授课形式,切忌简单说教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式、辩论式教学以及研究性教学等方法,增加师生互动环节,使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精神内化为内在教养,固化为现实行动。二是切忌将专业课的内容加以稀释,按照专业课的方式进行教学,摆脱泛泛的“概论式”“通论式”“拼盘式”“消遣式”等课程,强化经典的导学式课程教学,通过教师深入浅出的导读,让学生接触伟大的经典著作,使学生借此机会理解改变世界的重要思想,以此了解经典所展示的精神、心灵、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境界。三是在专业方向课程教学中融渗通识教育。由于师范教育的特性,其专业教学的同时包含着教师专业角度的人文性和教育性,师范院校在所有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充分渗透人文情怀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将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有机结合。

第五,加强通识教育管理工作。一是探索建立全校层面的通识教育委员会或通识教育办公室,将全校的通识课程纳入到统一的通识教育理念之中,全面负责实施通识教育。二是建立通识教育质量评估反馈机制,设立教学督导制度和学生信息员制度,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每学期通过随机听课的方式,重点检查全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并为授课教师和学校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定期组织学生信息员对学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进行调研,切实了解主讲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学生反映不好的课程,予以整改或停开。三是建立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助教制,试点聘任在校博士生或新进的青年教师作为主讲教师的教学助理,协助主讲教师准备网络教学资源,规划课程讨论提纲,组织学生讨论、辩论,上网与学生互动,批改作业,考核学生,收集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意见等教学辅助工作。四是实施双导师制,为师范生配备大学导师和基础教育导师,对具有不同兴趣、特长、天赋和学科背景的师范生提出不同的建议,帮助学生制定选课计划、学习进程,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五是推进优质通识教学资源共享,实施全校层面的跨学院选课办法,使各学院设置符合通识教育理念的专业课程,在满足本专业修读还有空余资源的基础上,开放供全校学生选修,从而使各学院打破专业本位的教学思维,促进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与融合;积极利用国内外优质的网络视频公开课,通过助教制度,将网络学习和集中现场研讨交流有机结合,推进教学资源整合与学术视野扩展。

作者:李铁绳单位:陕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