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下“影子教育”理性探究

时间:2022-10-16 09:31:52

导语:素质教育下“影子教育”理性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素质教育下“影子教育”理性探究

摘要:文章首先对“影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影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特点,接着阐述了“影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影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弊端,最后提出了素质教育背景下推进“影子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素质教育;影子教育;教育资源

近年来,“影子教育”在我国迅速发展,对素质教育的影响日益显著。“影子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带上了“应试”的意味,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了解“影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点,探讨“影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和弊端,有利于我们理性地看待“影子教育”,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影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内涵

(一)“影子教育”的内涵。“影子教育”(ShadowEducation)又称课外辅导、教育补习,以及私人课外补习。其作为独立的教育学概念源于史蒂文森(D.L.Stevenson)和彼克(D.P.Becker)对课外补习(ex-traschooled-ucation)现象的比喻[1]。在马克•贝磊(Markbray)撰写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中,它被作为一种教育现象来研究。国内学者一般用“补习教育”“课外补习”等词语代替“影子教育”这一表述。吕亚楠认为“影子教育与主流学校教育相对,是学生以培优或补差为目的、支付一定经济报酬参与的一切文化课或艺术课的辅导与补习的统称”[2]。目前,“影子教育”尚无确切的定义。综合国内外研究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影子教育”是在学校正规教育之外所接受的与文化课或艺术类型有关的补习。(二)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相对立,是一种以全面发展的理念为指导,注重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模式。

二、“影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特点

(一)“影子教育”的特点。1.全面性。“影子教育”作为在学校正规教育之外所接受的与文化课或艺术类型有关的付费补习,具有全面性的特点。“影子教育”教授的科目不仅包含学科文化课程,还包含了书法、舞蹈、绘画等艺术类型的课程,这样的课程安排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能力和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可选择性。“影子教育”作为一种可选择课程类型的教育模式,具有可选择性。“影子教育”课程类型丰富,不仅有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程,还有绘画、舞蹈、书法等艺术课程供家长、学生自主选择,以满足不同学生在不同阶段对不同科目的要求。例如,我国小学生更倾向于语言类和艺体类科目的补习,如英语、语文、舞蹈和游泳等;中学生则更倾向于科学类补习[3]。3.应试性。在我国考试制度的特殊性和特殊的加分政策下,作为在学校教育之外付费补习的“影子教育”,具有一定的应试性。“影子教育”所开设的课程、所教授的内容紧跟考试考纲的步伐,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为目的,并以此大肆宣传。(二)素质教育的特点。1.全面性。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以全面发展的理念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具有全面性的特点。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应试教育”所重视的智力的发展,同时也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这些能力的发展;另外,素质教育在强调学科素养的同时,也在强调道德素养、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可持续性。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具有可持续性的特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同的一点就在于素质教育不像应试教育只注重眼前的“分数”,其更加重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以及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综合能力在日后的可持续性运用。

三、“影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

(一)补充教育资源。素质教育要求课程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但学校教育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难以针对每个学生设置丰富多样又可选择的课程。“影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其具有全面性、选择性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教育资源,填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选择“影子教育”中的文化课程,增加自己对知识认识的深度;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选择“影子教育”中的艺术类型课程,拓宽认知的广度,甚至可以通过托福、雅思等培训,为出国留学做准备。这样丰富多样的课程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教育资源。(二)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所设置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有限,主要是文化课程。甚至在一些学校,一些文化课教师会因为课时的紧张、教学计划难以完成而占用体育、音乐、美术等艺术类型课程的课时,这样的课程设置和课时占用更多的是注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其他能力方面的发展。但是,“影子教育”有全面性和可选择性的特点,学生、家长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如文化课程薄弱,可以选择文化课程,增加自己的文化知识,促进智力的发展;也可以选择艺术类型课程,如手工课、舞蹈课、绘画课或书法课等,增加认知的深度,促进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这样有针对性的课程选择,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三)挖掘并培养学生的专长和能。人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的特点。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明显的。比如,有的学生好动,但有的学生喜静;有的学生记忆力强,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有的学生善于逻辑思维,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学生擅长体育,有的学生擅长跳舞,有的学生擅长绘画……但是,以班级授课形式授课的学校教育,关注的是大多数学生的一般发展,而且更多地关注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相比之下,以小班授课甚至是一对一形式授课的“影子教育”,更能挖掘学生的特殊潜能,并在这个潜能的基础上不断加深拓宽,使其成为一种特殊的专长。

四、“影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弊端

(一)“应试”意味浓,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是一种商业教育服务。当前的考试制度和“影子教育”的营利性使得“影子教育”极其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影子教育”设置的课程和教授的内容跟随考试大纲的变化而变化,在教授的过程中重视考试技巧的传授,容易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同时,以“应试”为目标的“影子教育”,容易给学生形成一种只重视分数,而忽略了享受获取知识的过程,久而久之不利于学生批判精神和质疑精神的培养,这样的“影子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二)“影子教育”教师队伍良莠不齐,难以保证教育质量。首先,“影子教育”的教师大多为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并不是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更别说“一线教师”中的名师,其知识储备、教学技能、思想道德素养无法保证。其次,“影子教育”作为一种私人收费的补习,是一种商业行为。大多数的课外辅导以营利为目的,对师生关系的关注度较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难以得到保

五、素质教育背景下推进“影子教育”的策略

(一)理性看待“影子教育”,形成正确的认知。素质教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影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是在学校教育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出现的,其全面性、可选择性的特点,有利于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为孩子的教育负责。家长应切实地担负起教育的责任,而不应把这个责任推给“影子教育”。其次,对“影子教育”形成正确的认知,摒弃攀比、盲从的心理,切实衡量和考察“影子教育”存在的价值和风格,再考虑是否让自己的孩子接受“影子教育”。另外,学生应明白“影子教育”只是学习的协助者,不可对“影子教育”产生依赖性。有的学生会产生课堂上不用学习,课后再补习的错误认知。由于课堂上不学习,课后要补习,占用了其他的时间,容易导致学生休息不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二)规范管理,扬长补短,推进“影子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随着“影子教育”影响力度的增加,人们对“影子教育”的关注度不断加大,这也要求各方要探讨规范管理“影子教育”的方式,扬长补短,推进“影子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首先,针对教师良莠不齐,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学校可以通过提高门槛、多层筛选,以及追踪评价等方式,确保教师的质量和教学的质量。其次,规范“影子教育”的宣传方式,引导“影子教育”实事求是地宣传。由于当今的考试制度,“影子教育”的宣传存在吹嘘的问题,比如,“21天英语蜕变”等带有夸大成分的宣传,容易误导家长,同时也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急功近利,不利于学生务实精神的养成。最后,针对“影子教育”中存在的“应试意味”浓重的问题,应引导“影子教育”转型。“影子教育”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由重视考试技巧的传授向注重学生兴趣培养及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转变。(三)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影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不能完全替代学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学生储备知识,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由于当前的考试制度,有的课堂教学常常用了“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方式来应付各种考试,以提高升学率,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难以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家长对孩子受教育的期望不断增高,有的教师甚至故意在课堂少讲或讲得不够清晰透彻,课后暗示或强迫学生参加课外补习,以达到赚钱的目的。因此,要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总之,“影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其对于素质教育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理性看待“影子教育”,规范管理,扬长补短,引导“影子教育”往好的方向发展,避免对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茹宗志,杨继敏.“减负”视阈下“影子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4(4):116-121.

[3]李吉桢.我国影子教育研究述评[J].教育观察,2018,7(18):56-58,73.

作者:许云薇 姚海凤 陈玉茹 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