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索

时间:2022-12-05 10:03:07

导语: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索

【摘要】医学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浙江大学医学院在积极开展遗体捐献宣传的同时,将这项工作纳入医学人文教育平台,先后在校园里建立了无语良师碑,组织师生进行清明节祭扫活动;介绍遗体捐献工作,讲述捐献者身前感人事迹;在局部解剖学课程中将捐献者身前病案应用于教学中;开展“以感恩无语良师”为主题的多项社会实践活动四方面探讨。上述举措有效地培养了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了医学生整体素质。

【关键词】遗体捐献;局部解剖学;医学人文教育

当今社会,在医疗活动中出现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突出,甚至发生医务人员伤残等情况。这种悲剧的发生,一方面是患者及亲属素质的问题,但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我们医务人员专业技术、职业道德和责任心的问题[1]。因此,在医学教育中深化教育改革,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的结合,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显得尤为重要[2]。医学教育离不开解剖教学,解剖教学必需要有人体标本。目前我院解剖教学使用的大体标本都来源于无偿捐献。在接受遗体捐献的工作中我们认识到,每一位捐献者都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在他们的背后都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是不可多得的医学人文教育素材。如果在做好解剖教学的同时,开展以遗体捐献相关的人文教育,不仅可以使医学生学到解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提高教学质量,将来能为完成治病救人这一神圣使命而无私奉献。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立无语良师纪念碑,撰写碑文,举办清明节祭扫活动

2012年,为了缅怀232位已经捐献遗体者,弘扬他们的大爱精神,浙江大学医学部经过多方面考虑和精心设计,在校园教学楼之间幽静的树林里建立了“无语良师”纪念碑,并隆重举行了揭碑仪式。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强教授、医学部常务副主任罗建红教授参加了当天的仪式,医学院师生身穿白大褂,手捧菊花肃立在纪念碑前,深深地鞠躬。“无语良师”是医学界对于遗体捐献者的尊称,是医学生的启蒙老师,因此,又被称为”大体老师”。医学院建无语良师纪念碑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仁爱教育和奉献精神教育;同时,也是医学文化的一种展示。无语良师碑落成后,每年都将新增遗体捐献者的姓名篆刻于碑上。这里不仅为捐献者家属提供追思亲人场所,同时也成为医学院精神文明和社会道德建设的教育基地[3]。每年的清明节前夕,浙江大学医学部都会在这里举行大型祭扫仪式,参加人员包括浙江省红十字会的领导、医学院的领导、杭州遗体捐献俱乐部成员、遗体捐献者家属代表以及医学院的广大师生。多家新闻媒体也给于跟踪报道,起到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参加仪式的医学生都表示,这里是我们每天上、下课的必经之路,每当看到无语良师碑,内心都会被深深的触动,这样的感恩仪式很有必要,使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将遗体捐献相关的医学人文信息引入局部解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

局部解剖学作为一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重要的桥梁课程,也是医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大体老师”并进行解剖[4]。在以往的局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学生会出现惧怕情绪,因而解剖操作时避而远之,只是观看别的同学进行解剖操作,最终影响到他们在这门课中的学习效果。还有一些学生在教室里吃零食,乱丢纸屑。我们分析认为,这是由于我们对大体老师的感人事迹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导致这部分学生对大体老师缺乏了解和尊重,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热情。事实上每一位大体老师在生前都有自己崇高的追求,在他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闪光点。曾有一位遗体捐献者生前说过这样感人的话:“我宁愿医学生在我的身上划错千万刀,也不愿他们在病人身上划错一刀”。又如来自杭州市的遗体捐献者吴志夫老人,生前他与癌症抗争了40多年,鼓舞了很多人。他不仅自己郑重地签下了遗体捐献协议书,还发起成立了杭州市遗体捐献俱乐部,多年来他带病对社区的老人们进行宣讲,动员他们关注和加入遗体捐献俱乐部,在他的努力下,目前该俱乐部的成员已达2000多人,为杭州市的遗体捐献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他逝世后,其家属尊重老人的生前遗愿,将他的遗体无偿捐献给浙江大学医学院,供教学和科研所用,最终实现了他多年来的崇高心愿。在局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如果将这些遗体捐献者感人的事迹原原本本地介绍给学生,不用任何辞藻来修饰,都将会感动每一位学生,激发他们认真学习,并且在获取解剖知识的同时,受到医学人文教育的熏陶,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因此,我们在局部解剖学教学做了以下尝试:①在这门课开课前,将每一位待解剖的大体老师的生平事迹进行收集和整理,制作成PPT,提供给任课老师在上第一次课进行宣讲;②在第一次解剖操作前,要求学生统一身穿白大褂,面对大体老师默哀3min,对大体老师表示尊重;③在最后一次课完成解剖操作后,要求学生对遗体进行认真地清洁和逐层缝合,然后举行告别仪式,向大体老师敬献菊花,列队默哀,以示感恩。通过以上改革实践,目前已经见到成效。在局部解剖学课程中,课堂秩序井然,学习氛围浓厚,学生们都能认真地对大体老师进行解剖,遇到问题能相互讨论,在强化了理论知识的同时,解剖结构的显示度也比以往有了明显的提高。以前那种“只看不做”以及在教室里吃零食等不良现象已经杜绝。学生们表示:“面对这些令人肃然起敬的大体老师,我们深切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告诫自己决不能辜负无语良师的善举,没有理由不刻苦学习”。

3将捐献者生前典型的病案导入

局部解剖学课程的教学中,了解临床医学诊疗过程中人文关怀,提升医学生综合素质将病案引入到局部解剖教学中,是较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5]。在接受捐献遗体时,同时收集捐献者生前病案资料,整理归档,选取典型的案例用于局部解剖教学中。例如某例遗体捐献者生前患有胃癌并行手术治疗及化疗,在局部解剖教学之前先把病案资料发给学生:一方面要让学生根据病例查找相关胃癌手术的相关资料,在局部解剖中,以捐献者遗体上的胃癌手术切口,让学生模拟手术,具体掌握切口选择、层次、周围组织及切口的缝合等;另一方面,让学生模拟医疗活动的场景,思考在病人确诊胃癌后都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担心疾病治疗,昂贵的医药费等等,如何采取心理辅导。在手术前,如何做好与病人及家属谈话,心理疏导。手术后的康复期间,如何关爱病人,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的联系临床,将人体解剖学与临床充分结合,也会引起学生思考在诊疗活动中医生要面对的医学伦理等问题,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6-7]。

4医学院团委开展“感恩无语良师”为主题的多项社会实践活动

近年来随着遗体捐献宣传活动的开展,前来登记遗体捐献的志愿者越来越多,最终实现遗体这一生前夙愿的人也在逐年增加。浙江大学医学院自1984年开展捐献遗体接受工作以来,已陆续接受捐献遗体600多例,为人体解剖学教学以及相关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这项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捐献者家属的理解和支持,他们和遗体捐献者一样,同样值得全社会的尊重。另外已经填写了遗体捐献表但尚未捐献的志愿者也非常值得社会的关注和尊重。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爱心,不仅有利于推动遗体捐献工作,也是医学生人文教育不可缺少的一课。如果能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针对这一群体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有助于使医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2017年,我们配合浙江大学医学院团委组织医学生成立了“走进无语良师”自愿者工作团队,兵分几路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老年大学、敬老院等机构,开展了一系列与遗体捐献工作相关的活动:①对遗体捐献者的家属进行采访和慰问,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收集捐献者生前的典型事迹;②对已签署捐献协议的志愿者以及相关部门和组织进行采访,了解他们参加遗体捐献的初衷;③了解普通民众对于遗体捐献的看法的调研,并在社区组织生命教育讲座,向无语良师默哀、敬献鲜花等系列活动。让医学生深入了解目前遗体捐献的现实状况,感恩捐献者及其家属,加深医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知。真正的体会到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掌握医学专业知识,而且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要具有一切为了病人的奉献精神。医务工作者的“仁心”是形成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现代医学的目的是要求在医疗活动中融入仁厚的医学人文关怀[8-9]。以捐献遗体接受工作为出发点,为医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搭建起了一座桥梁,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为校园人文精神建设争光添彩。

作者:沈良华 姜华东 顾传龙 叶小康 凌树才 单位: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