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德培养
时间:2022-02-17 09:57:41
导语: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德培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医学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在当今自然科学迅速发展以及大众对医药、卫生综合服务需求程度加大加深的背景下,对医疗工作者人文素质的要求相应地越来越高。但是部分年轻医药工作者的基本医德素质不能符合工作要求,其重要原因就是很多医学院校重专业培养,轻人文教育。所以如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医学生良好医德成为当前医学院校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医德培养;价值观
医药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学科,无论在中国或西方,无论医药学起源和发展如何多样,其内核始终体现着治病救人的理念。医药学无论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还是出于人文关怀的功能,服务对象都是现实的“人”,所以人文理念也相应地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当今医学院校在培养人才时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也应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把医药学的专业知识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成为今后医药院校德育教育的重点研究方向。
一、医药学是关于“人”的科学
(一)“人文”精神的渊源
我国先秦时期著作《易•贲卦•彖传》中便有对“人文”的叙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周礼开始,人文就兼具了政治规范、道德准则和礼仪内涵等多重性质。孔子的教育实践和思想将我国的人文教育开始系统化、普及化,而以后历代的大思想家们更将人文的理念不断推向新的高峰。当代的人文科学包括哲学、史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众多学科,既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基础,也在实践中集中体现出医者对患者的尊重和关怀,故在当代人文教育也成为一个医药从业者道德观形成的必备条件。
(二)医学观念中对“人文”的重视
医药界以救人为本,医生身上体现出的医德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览我国历代的名医大师,在他们身上无不体现出医术与医德并重的共同特点,如东汉名医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中强调为医者要具备“众生平等”、“救人济世”、“淡泊名利”等医德思想。唐朝王勃的《黄帝八十一难•序》中将知医与否与儒家道德标准之一的“孝”道相提并论:“人子不知医,古人以为不孝”。唐代医圣孙思邈将人文观念进一步发展,他的著作被命名为《千金方》,意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1]在西方医学中,人文精神同样受到重视。被誉为“西方医学奠基人”的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医术是人类掌握的一切技术中最美、最高尚的。他指出医生不仅要有高超医术,还要具有热心、谦虚、冷静、利他等优秀品质。18世纪时的德国医生胡弗兰德在其著作《医德十二箴》中提出医生在面对病人时应该考虑的仅仅是他的病情,而绝不是他的地位和钱财。由此可见,医药学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它的发展与人文的发展紧密相连。这就要求医生在具备精湛医术的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而人文素质也是良好医德的基础。中西方医者概括的医德大致可包括:仁爱救人、患者至上、不畏艰苦、不图名利、勇于创新等优秀品质。这些品质的核心体现都是对现实的人的关怀,所以医德本身即是人文精神的体现。要培养从医者的优秀品质,必然与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与人文素质的培养息息相关。
二、当前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遇到的瓶颈
当代社会在经济大潮的浸袭下,功利主义和不良风气给不少医学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医药的市场化、商业化倾向,也影响着医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人文道德水准,甚至影响了毕业后他们在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具体行为。
(一)医生职业素养遇到的问题
当前一些医生在经济效益的压力下,迷失了自身的道德标准,例如在治疗过程中,不少医生只关注疾病本身,认为使用药物解除病痛就是合格的大夫,却忽视了患者的心理慰藉、人格尊重等其他要求,医患之间缺乏深入的沟通交流。一些医生则异化了本职工作,他们“从人的生物属性出发对待健康和疾病,把医学研究的对象仅仅看做是人体,而不是一个人。”[2]还有一些医务人员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把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当做处理医患关系的准则。”[3]目前,医药学学生中间存在着大量重专业课、轻人文课;重医疗技能、轻医德修养的认识误区。这造成了很多学生工作后常以自我为中心,忽视集体利益,缺少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作者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很多医学生不熟悉传统文化,语言文字功底不高,对政治漠不关心,对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及精神不清楚,不知道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价值观出现偏差,甚至在一次课上,一个学生就宣称自己同情恐怖分子。而这样的现象在其他医学院校里也比比皆是。可见,人文素质教育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学校和教师对此是有很大责任的。
(二)医学院校教师的短板和教育教学认识误区
高等医学院校思政、人文课程的教师多毕业于综合性大学或师范大学,他们具有较丰富的人文学科知识,但短板是缺乏基本的医药学知识,这样导致他们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难以将思政理论和人文知识联系到医学实际,故而很难指导医药学生更好地进行专业方面的学习或者是激发他们的人文兴趣和情怀。更有一些教师本身就认为人文学科与成为一名好大夫之间没有太多直接联系,这直接导致了相关人文课程只是走过场,完成教学任务就万事大吉,学生拿到学分就可以了;而有的教师虽然认真,但上课只是照本宣科,单纯进行理论说教,不注意教学方法,没有注意把人文知识学科和医药相关内容相结合,不能激起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兴趣。医药科学涉及民生,对医药专业学生的综合培养也已成为世界各国医学院校研究的重点,这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增长的实际需求。随着时展,疾病和健康的定义已不仅仅局限于生物因素,它与社会、环境、心理、行为等人的因素日益密切,这决定了当今的医生更要考虑到患者心理和精神上的健康。孙思邈曾言:“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二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4]当代的医生不仅仅只需具备救死扶伤之能,更要成为一个全面的、高素质的健康守护者,较高的人文素质是必备的。思政课教师在这方面的教育必须要负起责任,自己也要学习一些医药基础理论,尤其是中医传统文化,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与思政课联系,培养学生对现实“人”的服务意识。
三、医德教育要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医药专业教育应与人文素质培养紧密结合,“加强对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医学生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和价值取向”。[5]要实现此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一)医学院校要进一步加强人文课程设置和建设
前哈佛大学校长詹姆斯•科南特(JamesBryantConant)认为,在大学生的课程中“没有历史、没有艺术、没有文学、没有哲学是不行的。”[6]全面加强医学院校思政课建设和改革,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有着关键作用,人文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继而养成较高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修养,而反映一个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社会人文精神更能在深层次上体现人才的综合素质。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一个人的理性思维,进而通过思维逻辑去揭开自然、历史和人生的本质与规律,能够将人类社会的高层次价值树立为理想,最终形成一种文化底蕴,从而在现代文明进程中抵御各种诱惑,坚持住医者仁心的品质。
(二)教师要树立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
很多医药学专业教师只重视本专业教育,往往忽略了思想道德教育,认为那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而医学院校的思政课又往往是进行空洞的理论说教,缺乏专门针对医药学生特点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德育为先是中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性质所决定的,在医学院校中,这也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基本要求。作为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重要任务的专业课教师来说,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更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作为医学院校的教师必须继承弘扬中国历代名医大家德术兼备的传统,将教书育人视为己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重要环节,切实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无论是专业教师,还是辅导员,甚至是学校里其他的管理人员,都要树立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在每一门课、每一节课及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要注重对学生德育的灌输。
(三)医德教育与人文课程教育相结合
目前全国绝大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都已开设了医德教育课程,采用了专业教材《医学伦理学》系统讲授医学道德规范,再辅以其他思政必修课。但总体而言,我国的医学院校在对学生的综合培养上还有很大欠缺。如医学伦理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还应进一步与其他思政课紧密相结合,形成立体的德育结构。这方面,我们应积极引用他山之石,如美国的医学院校十分重视人文与科学教育的渗透融合,“在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通过与病患或者标准化病人的接触,整合融入人文素质(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道德等)的培养。”[7]将学生对于医学的深入理解和人性思考,建立在临床实践中的感同身受之上,换位站在病人的角度来理解患者,进而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和提高病患心理的掌握程度。我国医学院校的教师可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医德教育的内容,例如在讲述医家高超医技的同时可插入医家的生平历史和行医趣闻,例如穿插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大家的相关视频、图片资料,让学生们能生动地感受古代医家的操守德行。同时可就医德案例开展讨论,使医学生们融入医德的情感体验之中。通过正反面案例的对比讲授,可帮助医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解剖课中要突出介绍捐献遗体的崇高性,以培养学生献身医学的伟大情怀;我校建有生命意义教育展室,学生在入校后即会被安排瞻仰捐献自己遗体的老一辈医药工作者,实践表明,这些活动对学生们的心理触动作用是有很好效果的。实验课要注意培养学生们对实验用动物的仁爱之心;在临床课教学中要结合病例分析,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切身体会“性命相托”的内涵;思政课则要尽量避免单纯的理论说教,要努力将医药学同社会学相结合,然后让学生们去“把脉诊断、开出药方,”引起学生的共鸣。另外,学生实习期间,我校也会定期同实习单位联系,对学生的表现,尤其是人文素质的体现进行考察和反馈。总之,将各科专业教学与人文教育进行有机融合,能够更好地使医药学学生们在学习深奥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切感受到医家高尚的道德,进而在以后的学习和医疗工作中能够严格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出一个医者优秀的人文素养。
作者:张大川 边育红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唐)孙思邈.千金方[M].刘清国,等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8:8.
[2]彭红,李永国.中国医患关系的历史嬗变与伦理思考[J].中州学刊,2007,6:132.
[3]林大静.新时期医学生医德教育探索[J].医学教育探,2009(5):119-122.
[4](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
[5]王海平.《医学生誓言》与医德教育[J].医学与社会,2007(7):62.
[6]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95.
[7]孙鹏.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53.
- 上一篇:幼儿一日活动中心理素质教育的渗透
- 下一篇:中职语文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精品范文
10医学检验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