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重构

时间:2022-04-14 08:56:22

导语: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重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重构

摘要:为适应职业人才成长和长远发展的需求,面对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从职业人才素质教育理念认识入手,分析职业院校文化所面临的困惑,提出重构与技术技能培养有机融合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

关键词: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综合素养;职业院校

上世纪末,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然而十多年来,在“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的理论引导下,在“必须够用为度”的口号导向下,在强调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中,忽视了学校文化育人的本质,人才培养的“高素质”未能得到完整体现,导致高职院校无论在课程体系设计、师资队伍建设等人才培养环节,出现了忽视文化素质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对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高职院校应从适应职业人才成长和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积极探索和创新文化素质教育途径,重新构建符合高职院校实际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培育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文化鉴赏、文化传承和文化批判能力,使学生在学到技术技能的同时,全面提升文化素养,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高职院校重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世界上成功的职教体系中,无例外地都把文化素质教育放在与技术技能培养同等重要的位置。英国资格与课程委员会把交流表达能力、数字运算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学习与业绩的自我提高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六项定义为职业教育的关键能力。德国职教界明确提出要强化除专业能力以外能力的培养,并称之为“关键能力”或“可携带的技能”。可见,文化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跨职业、跨专业、跨岗位、普遍的、可迁移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备的能力,对职业人未来发展起关键作用。我国高职教育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办学就是办专业”理念的办学片面定位,文化素质教育面临在专业建设中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职业人才培养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无可厚非,但同样要重视文化素质教育。首先要从理论上确立文化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促进技术技能培养与文化素质教育的相互支撑与相互融合。通过对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科学重构,把人格塑造和职业精神培养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位置。用系统教育把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内化为学生的品格与气质,培养学生既具备科学精神,又具备人文精神,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既学会坚持,又学会创新,成为既有较强技术技能,又有较高文化素养,可持续发展的专门人才,为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坚实的支撑。

2重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途径

2.1重视教学团队建设

从事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师,自身必须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能够把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其特有的教育教学形式表现出来,对学生进行文化熏染,在润物无声中,塑造其人格、规范其品行,启迪其智慧、发掘其潜能,激发其斗志、调动其精神,培养其素质、提升其技能。高职院校工作的核心和灵魂是专业建设,现在高职学院的院系体制,基本都是依据专业分类原则而建构,随学校规模扩大,管理重心下移,专业院系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实体,许多项目落脚点主要是专业教学团队。而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师,几乎游离于专业建设之外,文化素质教育教学团队建设,包括专业教师人文素质的培育与提高,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被忽视。重视教学团队建设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关键,必须在深入开展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中解决。首先,必须完善文化素质教育教师培训体系,在各级各类培训项目中给文化素质教育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同等的机会,提高文化素质教育教师的职业教育素质;其次,在专业教师的各类培训项目中,有效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提升专业教师队伍自身的人文素养,提高专业教师参与文化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其三,组织文化素质教育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建设项目,让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植根于专业建设之中,同时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有效提升整个教学团队的文化素质教育水平。

2.2加强思政课教育改革

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弱化和德育的缺失,容易造成职业人的畸形发展。据麦克斯调查,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承受挫折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的就业软实力。思政课教学在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中,必须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承担起培育学生软实力的带头作用。高职教育必须回归教育的本源,回应时代和企业的发展要求,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革,把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项活动,进行全面规划和统筹,有效融入文化素质教育体系,消弭其与专业教学之间的鸿沟,是提升文化素质教育绩效重要的突破口。首先,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改革,重在改革教学方法,通过构建良性互动互促的教学范式,营造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第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尊重他人的意识、培养是非观念和判断能力等作为实践教学的重点,使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实践育人中发挥实效;第三,要加强评价体系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方式,不应把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作为主要观测点,不适合以一张试卷或一篇文章来评价学生的成绩,要把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实际影响作为评价重点,考察学生思想状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在实践中制定科学合理的思政课评价体系。通过改革,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成为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形成健康人格的主渠道。

2.3规范文化素质课程设置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导向的功利性,高职教育“职业性”和“高等性”争论不休,“就业性”与“教育性”冲突不止,在课程设置实践中,针对性与适应性的矛盾,一直未能很好解决。使得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出现了一些实用主义的短视行为,虚化了文化素质教育的根基。在课程体系设计中,随意减少文化素质课程的开设科目,降低文化素质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压缩文化素质课程的教学时数,砍掉文化素质训练项目,淡化文化素质课程的育人内涵等现象,屡见不鲜。如高职院校将《大学语文》改为《应用文写作》、《高等数学》改为《应用数学》,就是重实用的明显导向。高职文化素质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就是对文化素质教育的性质和重要性认识不清,教育教学理念偏重强调“职业性”和“就业性”,忽视“高等性”与“教育性”,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理念没有形成。规范文化素质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必须解决的重点。首先,要提高对文化素质教育的性质和在人才成长中的重要性认识,明确加强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重视学生文化素质养成,是当代社会发展对职业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也是深化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第二,要把规范文化素质课程的设置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体系,在科目开设、课程名称、教学时数、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组织、教材选用、评价方式等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全面规范,夯实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根基;第三,要加强文化素质训练项目的研究、开发与实践,扩充文化素质课程的育人内涵,使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掌握专业知识、拥有技术技能,更是文化底蕴厚实、适应社会需要、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职业人。

2.4丰富人文素质选修课的开设

针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实际和学生的求知需求,拓宽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路,制定选修课程的建设规划,以现场教学和网络教学两种形式,扩大开设文化素质教育系列选修课程的开设规模。一方面加强校内选修课程建设,利用本校的资源,把本校的知名专家、优秀教师请上文化素质教育的讲坛。同时加强建设网络选修课平台建设,以“互联网+课程”为补充,将校外知名学者的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引进学校,将更多丰富、优秀的文化素质资源带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切实拓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高职院校文化素质类选修课的开设,应以人文素质教育为重点,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为目标,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教育,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教育与熏陶,内化为学生修养,使之成为学生稳定的内在品格。

2.5加强学生社团的管理与建设

大学生是一个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创新潜力巨大的群体,依托社团活动,积极开展和创新多种形式的学生喜爱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是满足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首先,加强学生社团的管理,要根据社团的性质和成员覆盖面,完善院系两级、运转有效的社团管理责任体系,改变部分社团重申报、轻建设、无管理的状况。第二,加强对社团活动的指导,完善社团的导师团制度,社团要积极开展有利于拓展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特色活动,为学生文化素质养成提供丰富而坚实的载体,成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第三,加强对社团活动的支持,社团活动中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开展艺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举办大学生艺术节、心理健康月、心理教育讲座等,在场地、经费、时间、人员等方面都需要一定层面的支持,才能有效实施,取得实效。第四,加强对社团干部的教育培训,增进社团干部对文化素质教育的了解,激发他们学习和参与的兴趣与热情,注重自身素养的展示和提高。通过切实加强学生社团的管理与建设,使广大学生积极投入到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活动中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扩大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使社团成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

3结束语

现代职业教育是要培养全面、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不是职业培训结构,文化素质教育不是“就业教育”的附属品,不能因强化“职业性”而弱化“高等性”、强化“就业性”而弱化“教育性”,不能因强调技术技能培养而忽视文化素质教育,“服务就业”更要服务人才的终身发展。在理念上要把对“高素质”的理解从侧重技术技能的狭义理解,转向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广义理解。要从学校内涵发展需要和社会用人需求要求角度,充分认识文化素质教育在职业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在经历由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转型,人才培养质量是关键。面对这一历史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必须破除功利主义的影响,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纠正偏差,校准航向,把文化素质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并重,构建合理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全面、和谐发展、具有较高技术技能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职业人。

作者:李振斌 黄春英 钱进 单位: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滕叶.高职学生“四课堂”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4).

[2]张曼.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及实施途径[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3]汪建家.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

[4]司春燕.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