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素质研究型体系构建
时间:2022-04-24 06:06:07
导语:大学文化素质研究型体系构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树立正确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原则
1.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导向
包括研究型大学在内中国高等教育机构都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因此,我们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导向,在文化素质教育中必须始终坚持以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为指导,并把这一导向贯穿于研究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总体构思、课程设置和内容规定上,使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与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程形成有效的合力,共同致力于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迫切需要的优秀人才。
2.树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的质量观
根据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特点,树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的质量观,培养既具有高度的科学精神又有厚实的人文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在研究型大学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其目的不在于传播和灌输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大学生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综合考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并以此为依据作为衡量教育质量和学生质量的主要标准。
3.树立明确和独立的课程观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人文课程、社会课程、思想道德课程、政治理论课程、文体艺术课程等诸多领域,因此必须针对研究型大学的教育导向,树立明确和独立的课程观,通过搭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平台来构建科学和规范的课程体系。同时,在各个学科和各种形式的专业课程教学中,也要深入挖掘文化素质内涵,渗透文化素质精神,使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除此以外,我们还应该注重开发秉承优秀大学传统文化思想的、富有现实启示意义和时代感召意义的隐性课程,包括文化艺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从而真正实现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综合化、立体化和现代化。
4.树立科学的教学观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只是大学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和突破口,并非文化素质教育的全部,要使文化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和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则必须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加强制度创新,保证各类课程有效贯彻,落实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坚持科学化的教学原则,紧密联系社会需要和教学实践,不断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用最短时间、更经济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的高效率和高质量,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能力充分发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提高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1.明确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涉及的学科领域
研究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应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为基础进行设置,鼓励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拓宽知识面,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应用型和专业化为导向,注重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未来生活和实际问题的结合;以经典著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人类永恒问题和民族特殊性问题的思考;通过向学生展示多种类型知识和特定领域内知识探索的形式,增强学生对研究方法和思想体系的兴趣,鼓励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和思维模式来获取知识,并尝试解决自然、社会与人类自身的问题。
2.逐步提高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所占比例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占全部课程比例不合适已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了,而对于研究型大学此类问题则显得更加突出。通过相关数据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发现美国一流研究型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类似)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在30%-50%之间,而我国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学分绝大多数都在10%之内,两者相差悬殊[1]。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在研究型大学的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非常核心的地位,它关系到大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构建和健全人格与高雅情趣的培养,也关系到能否发挥其沟通与整合其他课程的桥梁作用,从而使所有课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还关系到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能否顺应,甚至引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潮流的问题。因此,在充分考虑本国国情和研究型大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实践经验,领会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我们必须逐步提高我国研究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学分所占比例,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飞速进步的需要,培养出更多宽基础和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三、注重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1.以精品课程为抓手提升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质量
谈到精品课程,大部分高校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上面,而极少关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进入21世纪后,文化素质教育需要在一个更高的质量和水平层次上来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因此,我们必须考虑一些有条件的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应该从原来的以讲座和选修课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公共必修课为主,讲座和选修课为辅,并加大各类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从而提升出一批精品课程,探索和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质量。研究型大学必须走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前列,配合教育部率先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以立项建设为主要形式,以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为建设标准,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动研究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精品课程建设。通过优质素质教育精品课程的辐射、示范和推动作用,进而推动其他课程的不断完善和提高,最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层次分布合理、学科门类齐全和结构科学的研究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良好的发展态势,提升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质量。
2.改革教学模式,实施高效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学生接收科学文化知识,养成思想品格的主要阵地,也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然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人们长期关注和深感忧虑的问题。究其原因,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忽视个体差异、照本宣科式讲课、人才培养工具化等问题。这不仅影响着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而且也从根本上制约着新世纪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需要从改革教学模式入手,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理论内容相对较多,要理解和掌握课程的主旨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课堂教学前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对书本知识的预习和思考情况,然后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课堂引入过程,从而确保学生顺利进入课堂教学。其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本身就有许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鼓励学生发表关于知识的个性化理解,认可和尊重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性地位,尽量多地采用自主发言、小组辩论及师生讨论等教学活动形式。同时,还要针对书本知识补充一些相关知识的前沿性成果和发展动态,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尤其强调这一点,因为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最后,对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内容,许多学生都会产生一种现实反思和困惑,这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集中反应,因此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实践、投身社会实践和反思社会实践,从而促进大学生深入理解与体会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另外,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具有问题意识,能够深入思考和针对课堂知识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与独特见解,体现自己对知识的个性化感悟、理解、反思、探究,甚至是困惑与质疑,这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知识的创新。
3.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提供现代化的教学平台和教学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一大批高科技产物已经进驻高等教育领域,并成为了师生们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研究型大学当然不会例外。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教学网站是一种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拓宽教学资源使用和学生受益范围的现代化教学平台,同时,与教学网站相对应网络教学也是最能让学生更大程度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让学生了解和参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形成师生共建和共促质量的现代化教学方法。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网站以大学校园网为基础,利用管理系统课件,利用留言板与学生交流答疑,通过电子邮件和视频交流等多种形式向学生提供课外辅导渠道等,充分展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海量信息,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能增强师生的交流与互动,又能弥补文化素质课程信息量大而课时少的不足,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和谐的网络学习环境。
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1.大力改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师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是研究型大学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必须大力改善他们的教学、科研和生活条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首先,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提供高质量的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设备,鼓励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营造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高效教学环境。其次,以文化素质教育精品课程和专项建设项目为抓手,引导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推动一批重要科研成果的取得。最后,完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师的职务岗位聘任制,以学科为基准核定岗位,以教学工作效率和质量衡量教师业绩水平,保证业务水平过硬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师能够获得与其他课程相似或更好的工资待遇和生活环境。
2.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以提高教学和学术水平
一方面,明确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地位,调动教师从事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制定优越的人才政策,多渠道引进高水平人才,尤其是名师投身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行列,走上素质教育讲台,迅速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研究水平。另一方面,要树立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师进行终身教育的理念,建立师资培养机制,成立专门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师资培训中心,加强对现代化教学手段、学科前沿技术等的培训,强化教师的文化素养,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为提高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师资队伍整体学术水平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3.完善教师考核与评价机制以调动教学积极性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有着很大的区别,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师的业绩考核、成果评审、职称晋升、表彰奖励和工资待遇的依据应该是对教学研究成果、教学改革创新和教学效果的衡量,这些依据的权重应该等于甚至高于其他科研成果。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应纳入学校教学质量监控范畴,要加大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力度,有效地调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者:陆小兵钱小龙汪霞工作单位: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
- 上一篇: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
- 下一篇:城管局行政执法工作汇报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