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文化素质教育分析

时间:2022-04-24 06:00:24

导语:医学院文化素质教育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医学院文化素质教育分析

1对文化素质教育内涵的再认识

定义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目前一些医学院校对文化素质教育内涵的认知不同,导致在国家所倡导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中出现很多误区。笔者认为,探讨医学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发展的新途径,必须从对其内涵的理解入手,而要正确认识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就必须分析其与相关素质教育的关系,对文化素质教育概念做出科学界定。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素质以人的生理和心理为基础,内在地、综合地体现了人的身心特点。素质是“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1]国内学者认为:“素质可分为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其他各种素质的基础。”[2]文化素质是指人所掌握的人类文化、文明成果的程度,并将这些成果内化到个人身上,表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成为个人发展的动力。正确把握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应厘清其与以下概念的关系。第一,文化素质与思想品德素质的关系。文化素质是人所具有的人格特征、做人方式等品质;而思想品德素质是人所具有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政治倾向等品质。因此,两者不是并列关系,文化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思想品德素质是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第二,文化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关系。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及其反映在人身上的气质和修养。“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3]而文化素质教育既包括人文教育,又包括科学教育,是二者的统一。第三,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的关系。首先,两者相互补充。大学生除了要掌握好专业知识外,还要注重学习非专业的文化知识,提升综合能力。其次,两者互相促进。这是高校把握办学方向的根本要求。“文化素质教育是人才素质的基础,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经之路。”[4]因此,高校必须同时抓好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第四,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两者都注重培养人文精神,都以培养“完整的人”为追求目标。但两者有关键的不同之处。首先,文化素质教育比通识教育的内容丰富。通识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开设一定相关的课程,而文化素质教育“不仅涉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还涉及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5]。其次,通识教育要求整个教育过程体现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通识教育追求的不是知识的广博性,而是知识的文化意蕴及由此对人的心灵和智慧的陶冶作用。”[6]通识教育的目的明确,更注重对受教育者的文化熏陶。由此可见,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其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获得全面发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两个方面。因此,笔者认为,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教育,它以培养“完整的人”为宗旨。

2医学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一些医学院校在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中,对这一概念存在着许多片面化的理解,从而导致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出现了些许偏差。

2.1对文化素质概念完整性的认识有误

近年来,由于专业分工细化,一些人将文化素质教育片面地理解和归类,存在着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替代文化素质教育的观念。“对文化素质基础性地位的认识不足,从而引起了几类素质本身之间的此消彼长乃至相互制约。”[7]一些医学院校将专业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硬性指标,极力塑造其“特色教育”,而把文化素质教育视为专业教育的一种附加。这就极大地制约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

2.2片面强调医学本身的科学性,忽视其人文性

医学不仅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医学研究对象的性质决定了医学必然具有人文属性,医学发展的历程,积累和蕴涵了丰富的人文精神。”[8]一些医学院校将人文素质教育视为单纯的校园文化建设、学术讲座、学生社团活动和各种文化艺术节等,甚至认为这些活动就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从而造成文化素质教育的边缘化和弱化。虽然很多医学院校有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实验区等建设项目,但是缺乏系统性、长期性和规划性。

2.3管理者的意识和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目前医学院校以科研为主要发展导向,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大都未引起学校的重视,所以一些管理者缺乏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建设的意识。有的医学院校不重视人文学科领导班子的建设,在任命人文学科干部时,不注重其开拓精神,不注重考察其学历学位和学术水平,未将本单位真正有能力、有水平的人提拔上来。人文学科是医学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主体和龙头,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

2.4教育机制不健全,教师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体制结构是依据学术领域的分工原则设置院系。“教师以进行专业教学为主要工作,而将参加文化素质教育活动视为时间和精力上的一种负担。”[9]一些院校不注重实施人文学科人才的引进,生搬硬套地实施医学人才的引进政策,也不注意自身人文学科人才的培养,造成人文学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缺乏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对于医学专业教师来讲,由于学校各项政策的导向,他们往往过分关注自身科研和专业的发展,从而导致自身缺乏人文素养。

2.5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设置不规范

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深入开展医学人文学科研究,设计了一系列文化素质教育类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并未真正实施。总体而言,“我国大学的文化素质课程体系呈现出散、乱、杂的状况,缺乏精心设计和整体规划。”[10]目前国内各医学院校都很难增加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即使一些院校开设了较多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但这些课程并未形成一个科学体系。各医学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差别更是很大,不利于国家从总体上推进医学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

3关于医学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发展新途径的思考

医学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内涵丰富的系统工程。正确的思路与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只有真正适应文化素质教育特性的途径与方法,才能有效地解决目前的困境。笔者认为,目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在当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背景下,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专门人才,应该成为医学院校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才能树立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教育质量观。”[11]因此,医学院校必须切实将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发展战略,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努力开创文化素质教育建设新局面。

3.2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强力推进

医学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涉及到全校的各个部门,这就需要从机关部门到各院系,从领导到普通教职工都要形成共识。“在这里强调学校领导的作用,因为许多工作的开展需要物质保障,没有物质保障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大多会流于形式。”[12]学校应设立由校长或主管副校长(副书记)为组长的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任命一个强有力的人文学科领导班子;组建文化素质教育研究所(中心);院系可设立兼职教研室,定期组织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活动。

3.3文化素质教育为学校整体建设服务

首先,正确处理文化素质教育与医学专业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强化其中的一方,而削弱另一方,“要把‘单一型’的专业知识的教育转变为培养全而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教育。”[13]其次,构建与医学院校发展相关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笔者认为,目前医学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应该划分为四个模块,即人文基本素质、道德伦理素质、人格艺术修养、交往沟通能力。各个模块的课程设置都应与医学专业有关。

3.4高度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

实践是医学生将所学理论的具体应用,是提高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水平的重要形式,是推进文化素质教育的根本。“在教育过程中,实践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文化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成果。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激活知识、激活思维、体悟人生。”[14]医学院校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医疗服务、医院实习等实践活动,充实和提高医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锻炼和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的提高”[15]。

3.5提高教师文化素质教育的水平

师资水平是决定文化素质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医学院校应加大文化素质教育类人才引进力度,专门制定文化素质教育人才的引进政策,给予他们相应的经费及政策支持。对于专业教师,学校应规定他们参加一定量的学校文化建设,并在其考核指标中增加若干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内容,培育和鼓励广大教师研究和承担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4结语

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院校除了做好上述工作外,还要注意投入足够的人力、财力、物力,构筑校园文化活动育人体系、校园网络文化育人体系等。医学院校唯有重视并认真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文化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作者:苏振兴工作单位:天津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