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政课素质教育的反思

时间:2022-05-06 02:58:27

导语:对思政课素质教育的反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对思政课素质教育的反思

现在的中学生是21纪接班人,中华民族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将等待他们去实现。作为教师的我们担负着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的历史重任,只有整个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科学技术才能研发应用的好,民族的自主创新能才能强。我们社会的经济才能发展的好,国家的综合国力才能不断提高,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复兴,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着眼点不应该是升学,而应该是全体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素质提高。从升学教育的轨道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对教师来说,不是降低了教学要求,而是提高了教学要求。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去了解学生,学习新课标理念,改进教法,在使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平等对待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当代中学生的突出特点是思想上的敢为人先和追求人格上的平等。他们渴望老师理解自己,平等待人,尽管学生之间有这样或那样的区别,但他们却反对教师的偏爱,要求教师对待学生能一视同仁。要求老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希望自己的观点得到老师中肯的评价并能够对老师和同学产生影响。在学习中,都有在课堂上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平等竞争,互相促进。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改变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多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基本事实,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允许不同意见、观点的交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中心一定要转移到学生身上,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主人,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做到学以致用

在政治教学中,只有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才能使科学知识被学生认识理解,达到学以致用。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这一原则要求政治教师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知识,并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到学懂、会用。比如在讲“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时,我组织了一场辩论会,双方围绕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观点进行辩论。在讨论中学生也知道了要用健康的心态对待网络,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做网络的主人,不做网络的俘虏。做到信息节食。学生既学到了理论知识,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又如,学完“难报三春晖”后,我要求学生回去为父母做一件事,并写出自己的体会。他们有的为父母做饭,有的为父母买了份小礼物,有的选择给父母一个拥抱其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以前我总认为父母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我也理所当然的享受着。从来也不去用正眼或是仔细地去看看父母。今天我拥抱母亲的时候,我突然看见了让我惊异的皱纹已经悄悄地爬上了母亲的脸颊,每一条皱纹的背后都凝聚着对我的爱,对我的期待。当时我的心好痛,这是岁月的痕迹,为儿女操劳的见证。而我从未体会到这些,以后好孝敬他们。从生活中点滴小事去孝敬他们,不向他们提出过分的要求,学习上努力进步。经常与他们沟通交流,为他们分担一些能分担的事情‥我给了他这样的评语:“你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愿你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这些肯定与激励的话,给学生巨大的鼓舞。不但增强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促进了人格的健康发展。

以教材为基础,热点为载体,提高学生素质

现在的学生思想敏锐,尤其是对国内外的热点问题怀有莫大的兴趣。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讲解热点问题,可谓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这社会中的热点”问题,牵动着千家万户,吸引着广大青少年学生。“热点”问题又有多样性、时效性。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的“热点”问题都各有特点。我们必须经常留意,细心辨别,及时把握,比如刚刚召开的十八大,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他还是下一届的国家主席,那么什么时候正式任命呢?让学生讨论,最后教师告诉学生应该是明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们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当然有些热点问题与教材无关,教师则可以开设的时事专题讲座。

对于因缺乏阅历和生活经验以及正确的世界观指导而产生的思想疑惑和错误认识,可以采取辩论会的形式,让对垒的双方各抒己见,逐渐辨明是非;亦可采取黑板报的形式,给予正面的科学的回答。只要教师能够准确地捕捉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并且与学生的实际联系在一起,学生就会对思想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较好地掌握科学的理论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总之,思想政治课不仅担负着向学生传播知识的任务,更重要的是担负着提高学生素质的任务。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四有人才。

作者:张璐艳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伊敏河镇第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