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学生文明行为习惯教育
时间:2022-02-16 04:03:00
导语:简述学生文明行为习惯教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优化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强和改进中学生德育工作的需要。本文从分析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优化应遵循的原则入手,探讨了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优化的具体途径,以期能促进学生真正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原则优化途径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实践证明,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可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奠基工程。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利益的多元化,使当代中学生在思想品德、行为上的优缺点较之过去更加明显,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因此,为培养21世纪的合格人才,中学教育必须按照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道德规范来要求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中学生处于个体发育、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是个体行为体系雏形确立、奠基的时期,这一时期所形成的行为决定着一个人未来行为发展的方向,制约着未来行为能力的发展。在这个关键时期如果学生不重视文明习惯的建立和巩固,不重视坏习惯的有效矫正,那么他们的行为就得不到健康发展,不良习惯就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他们一生,同时还会影响他们的社会化行为水平的提高和与整个社会的行为协调情况。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要求。
一、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优化应该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行为习惯培养,必须按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身心成长的规律,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和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要从实际出发,努力做到目标准、内容实、措施细、效果佳,讲求严谨、及时、适时、合理和巧妙,避免形式主义。
2.具体化原则。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本着“小、细、实”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各种行为习惯具体化,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易于理解、掌握和践行。要以教育部颁布的《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来进行。
3.主体性原则。在行为习惯养成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通过自身的学习与提高,感受到形成良好习惯的效果,体验到矫正不良习惯的益处,从而使其良好的习惯得到巩固和发展。
4.因材施教原则。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承认学生之间基础条件、个性特征、环境影响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共性要求和训练的同时,做到因材施教,保护好孩子的个性和创造性,力求做到“行为上严,思维上宽”,突出个性教育,使不同特征的学生均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序列化原则。遵循青少年的发育规律和认知、心理特点,研究制定出相应学段的行为规范和要求。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学段和年级的层次性,保持教育的连续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
6.养成性原则。行为习惯培养是一个逐步生成、提高的过程,既要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又要注重已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使学生在长期的引导、强化、矫正中形成外在行为。
7.持久性原则。行为习惯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通过反复的训练,至习而惯之,不能一阵风,时紧时松,更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长期,贯穿在各个环节之中。
8.知行统一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又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并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和必要的行为训练,引导广大学生在行为实践中逐渐加深思想认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9.实效性原则。在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学校要有效地控制各个环节,切忌流于形式、纸上谈兵。注重实效性要做到五个坚持:坚持实践教育、坚持形象化教育、坚持开放式教育、坚持传统教育、坚持自我教育。
二、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优化途径
1.优化学校教育主阵地。各校要制定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责任感,树立教职员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要充分利用学科教育教学资源,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教给学生正确的生活行为习惯,包括饮食、起居、仪表、安全等;学习习惯,包括读写姿势、预习复习、课堂听讲等;社会行为习惯,包括礼貌与人交往、孝敬父母、关心集体等。同时充分发挥共青团在养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育广大团员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学校要开展课题专项研究,成立课题组,编写课题研究方案,探求适应学生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和旨在培养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力求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在实践上有所突破,做到“一、二、三、四、五”的基础规范要求。一是规范一个仪式:升旗仪式;二是唱好两首歌:国歌和队歌;三是发挥三个阵地作用:学生行为规范一日常规评比栏、学生会(团队)室、广播站;四是定期开展四个会:班主任会、团队学生干部会、主题班队会、大型集会;五是强化班级五个细节管理:标志佩戴整齐、言行举止文明、室内摆放有序、张贴悬挂规范、班级文化有特色。
2.优化家庭教育。要办好家长学校,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要完善教师家访制度,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系,了解各种家庭背景下的学生不同的行为习惯基础,增强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优化社会教育。要加强与校外教育机构的联系,拓宽教育的途径,主动争取社区、工青妇组织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积极运用新闻媒体和现代信息网络,调动一切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因素,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结合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在社会大课堂中培养、矫正、检验和提升学生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公民意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共规范,成为讲文明、有礼貌的社会公民。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的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需要家庭、社会的永久支持与合作。叶圣陶先生曾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发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性,一辈子用不尽。”可见,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可以使人受益一生,而它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开明出版社,1989.
[2]叶圣陶教育文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
[3]叶圣陶语录汇编.苏州教育出版社,2002.
[4]朱复融.儿童行为习惯训导法则.重庆出版社,2005,8,1.
[5]梁志燊.幼儿好行为养成教育丛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1.
-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透析
- 下一篇: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途径探索
精品范文
10简述教学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