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社会价值观养成的作用论文

时间:2022-09-15 05:43:00

导语: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社会价值观养成的作用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社会价值观养成的作用论文

摘要:知“荣辱”,明“廉耻”,这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什么是“荣”,什么是“耻”进行了高度科学概括。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理论和实践水平的全面发展。

关键字:社会主义荣辱观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全面发展

在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在党的报告文件中对核心价值体的论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认真领会核心价值体的深刻内含,联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实际工作,深化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并为将来全面投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基本价值范畴、本位价值、核心内容、根本价值标准、根本价值追求、基本价值原则和基本价值规范,制约着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基本理念、标准体系和规范体系。具体而言,一个社会以什么为本位价值,决定着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的性质。剥削阶级社会里本位价值有权力本位、金钱本位等,而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本位价值就是劳动,是否热爱劳动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判断荣与耻的基本标准。为人民服务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集体主义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原则。爱国主义作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义利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义利关系的处理也就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基本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治国理念的重大创新,是对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治国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人们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必须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和价值标准,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同时,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去引领风尚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价值体系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正确的荣辱观念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民主革命时期,曾指出: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指出:“领导干部必须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还必须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提倡高尚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艰苦奋斗、勤俭朴素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在2006年“两会”期间,同志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他强调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荣辱观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荣辱观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要求。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荣辱观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汲取自己的伦理观念。”每个时代的民族、国家、阶级和个人总是依据自己所处的经济地位、利益及其所决定的文化环境,提出自己的荣辱观。因此,荣辱观的内容和标准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体现着强烈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不仅与历史上剥削阶级的荣辱观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是对无产阶级荣辱观的升华。虽然,不容否认的是各个阶级的荣辱观有着许多共同的内容和相似的评价标准,因此,不能因强调荣辱观的阶级性而否认某些起码的社会公共生活准则。但是,也不能因承认有某些社会公共生活准则而否定荣辱观的阶级性。阶级性是荣辱观的主要属性。不同阶级在一定时期一定历史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某些利益上的一致性。

荣辱观不仅具有时代性、阶级性,而且具有民族性。荣辱观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根源与精神根基。不同民族,由于其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影响,其道德观、荣辱观的内容及标准也有显著差别。荣辱观的民族性,不但包括了民族的自身的文化特色,而且也包含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文化关系的比较、民族自我文化的认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为全社会树起了先进道德理念的标杆。它以惩恶扬善、荣辱分明的道德规范,启迪人们自省,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它用鲜明正确的道德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为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无形而有力的调控机制。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秉承了这样的道德规范要求,并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思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首先,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其次,体现了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三,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与时俱进的理认品格;同时,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百业德为先”。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升道德情操,构筑抵御不良风气的思想道防线,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用社会义荣辱观去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三、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观

首先要求教育者应具有开放的视野和现代化的价值观念。与当前政治、经济全球化相伴随的是思想文化上的相互影响,一方面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价值观念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另一方面是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矛盾与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进取心也更强了。但是,他们也必然会受到西方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消极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价值观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具有开放的视野,既要在尊重不同民族与国家的共同利益的基础吸收和借鉴其价位观教育经验,同时,又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抵制西方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渗透。只有教育者具有了这样开放的视野,才能对当代大学生积极的人生品格和价值取向给予鼓励和张杨,增强他们的“免疫力”。此外,由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在现代化进程的大背景中形成与发展的,作为教育者应具有现代化的价值观念,一方面要以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另一方面要重视手段和方法的更新,充分发挥现代化媒体的作用,以现代化的工作方式和沟通手段与大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不断开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新领域。

第二,根据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趋向突出的特点,在价值观教育中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价值取向一元论和多元化的辩证关系。由于价值取向一元论具有普遍的引导功能,具有形而上追求的意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所以教育大学生自觉地认同、维护社会一元化的价值取向就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历史经验证明,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失去统一的价值目标,就会陷人相对主义和由此带来的行为非理性主义与分散主义的混乱不堪,使民族和民众丧失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凝聚力。”公务员之家

第三,要教育青少年认识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意义与价值。认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就是承认个体对自身合法利益的追求,就是体现的发展规律相一致,又符合社会转型与发展的根本目的,因此,具有现实意义和进步意义。最后,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任何社会统一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其社会成员的共同文化心理基础,也都是在这一基础上达到普遍价值认同的结果。由于一元化的价值观以最普遍的形式代表了广大个体的共同意愿和价值理想,所以它对于每一个个体都具有权威性.使每一个个体自觉地去遵守与维护这种一元化的社会价值观。第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要与社会生活接轨,将“知”与“行”结合,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教育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配合一定的利益导向,否则就无法形成健康的社会心态。“教育是一种导向,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导向。所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与社会生活接轨,充分考虑社会生活的导向作用,并以此来落实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大学生广泛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他们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不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从而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逐步实现社会化;另一方面,又可以使他们学到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增强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吃苦精神和节俭意识,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在社会实践的内容安排上,应充分考虑青年人的特点,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恰当的形式来达到预期效果,同时社会实践活动要成为学生培养评估的重要参考因素。

第四,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与情感教育相结合。一般来说,一种价值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能不能接受,二是愿不愿意接受。其中“能不能”主要受制于主体的认知因素,而“愿不愿意”则主要受制于主体的情绪因素,也就是主体对价值观内容的情绪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需要。可以说,“愿不愿意”的问题始终是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否实现的关键和难点。价值观教育要促使个体形成某一种稳定的价值观,不仅要重视其理性层面的提高,更应加强其情感层面的认同,唤起其情感的需要。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首先从感情上关心或者关注某一事物,才有可能运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进行衡量和判断,进而才能把价值判断变为自己的行动。”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2]:《论党的建设》[M].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34、245页。

[3]袁贵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方法论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