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治校探讨论文
时间:2022-02-21 02:19:00
导语:以德治校探讨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的办学宗旨和任务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这就决定了高校必须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教育方针,把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高校目前的现状需要加强以德治校。由于受国际大环境和国内经济转轨过程中消极因素的影响,高等学校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间题。从学校管理角度讲,重经济效益,轻质量效益。在国家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的新形势下,各高校纷纷扩大办学空间,忙于上规模、上层次,结果是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但由于知识水平和思想素质相差很大,给教学和管理带来许多困难。加之各高校对于扩招后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教育研究得不够,使高校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从学校建设上讲,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在具体工作中,各高校常常把教学、科研作为硬任务、硬指标,扎扎实实地抓,不惜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把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建设作为软任务、软指标,只是满足于一般的上传下达,简单布置。在晋职、评优等工作中一味地把教学和科研成绩作为硬件条件,学生“专升本”、“考研”、评优中一味把学习成绩及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作为硬条件,而思想政治表现、道德品质只是作为软件条件。这种倾向致使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建设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重要”的状况,以至于出现教师和学生思想混乱、精神空虚、道德失范甚至违法犯罪的现象,高校这块圣洁之地也变得“净土不净,清水不清”了。这种状况不利于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进一步讲,对高校的管理,不仅要靠法治,而且要靠德治。一个社会,一个校园要稳定、健康地发展,既要有硬性的法律及规章制度来规范,也要有相应的道德来规范。也就是说,法律条文及规章制度虽然很多,但也不可能对人们的心理一一度量。除了法律条文及各项规章制度外,还有大量的行为空间必须用道德来调控。比如,学生的思想信仰、道德习惯领域,法律就不能介入,法律也不能规定什么是真、善、美(真理、伦理、审美领域);对教职工来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风范以及教书育人、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都属于道德的范畴。只有实施以德治校,用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广大师生的良好自觉的行动,才会大大减少人们违规违法的可能性,从而降低管理的成本。
因此,必须加强以德治校。面对社会的需求高校必须加强以德治校。21世纪是各国经济和科技竞争更加激烈的一个世纪,而经济科技的竞争说到底是人的竞争,是民族素质的竞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靠什么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凭什么在充满竞争的世界中战胜对手?出路在于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这种人才不仅是业务尖子,而且应该是能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道德高尚的人才。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结构,更取决于人才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仅要求人的知识智能素质得到良好的发展,而且要求人的道德素质获得良好发展。因为,未来人类所面临的挑战已远远超出个人、地区和一个国家的范围,尤其需要道德的力量将人类凝聚在一起,共同谋求发展和进步。因此,对新一代的教育应把从培养竞争意识到重点培养合作精神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使知识转化为信念。要唤醒青年一代的“学会关心”、“学会与人相处”的责任感和意识,才能保证全民素质的提高,为现代化建设造就大批合格人才。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进一步变革,社会将逐渐走向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多元化,人们的自主选择将成为新世纪的中国人在价值生活(包括道德生活)中的一种必然趋向。面对选择的世界,高校必须把德育放在育人的首要位置上来,要把道德教育的地位提到战略的高度,注重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培养,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人格。不仅教学生做事,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因此,高校教育首先要树立育人观念,以德治校,把德育放在育人的首位。
二、以德治校的基础在以德治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说明教书和育人是教师的双重职责,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过程中,高校的教师担负着神圣的职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手中掌握着学生的未来、国家的未来、人类的未来。正因为如此,党和国家对教师职业和素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教师道德的状况如何,将影响到亿万青年的素质乃至整个民族的素质。“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修养,立德为本,这些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然而,由于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渗透到我们教师的脑海之中,使部分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一些教师重实惠索取轻敬业奉献。教师的劳动,是世界最复杂、最具灵活性的创造性的劳动,由于难以有严格的时空界限,因而要求教师必须全身心的投人。但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受趋利原则的影响,部分教师的人生价值趋向于中性,具体表现为人生理想趋向实际,个人幸福追求实在,价值标准注重实用,行为选择偏重实惠。个别教师把从事教师事业仅仅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厌倦和鄙视本职工作,工作敷衍了事,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盲目地把商品交换原则引入教学科研等工作中,只顾眼前利益和既得实惠,忘记了长远利益,对教学和科研投人的精力明显减少,视教学为副业,把大量精力用于社会兼职及一些商业性活动之中;工作要报酬,奉献讲代价,“蜡烛”精神和“春蚕”精神淡化了,以致出现“花钱买分数”、“钱分交易”等丑恶现象。二是一些教师重传授知识,轻教书育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教育和示范作用降低了。长期以来,高校对教师工作考核与工作量计算中,缺乏对思想道德、个性修养的具体硬性要求,这种评定标准的倾向使我们教师中的个别人仅仅将自己定位为知识的传声筒,将为人师行为看作是个体行为,将为人师的目的看作谋生,缺乏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缺乏完善的师德修养,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师角色应有的人格风范,在工作作风和言谈举止方面难以成为学生的表率。具体表现在教育纪律观念淡薄,上课迟到早退,备课不认真,随意调课,个别教师甚至将一些不健康的思想行为带给学生,流露出一些消极心态和情绪,对学生心灵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这种人虽不多,但都严重地损坏了教师的形象。学校教育的成功经验表明,只有师德高尚的教师,才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一位优秀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要靠出色的学术水平,更要靠其高尚的道德魅力来教育和影响学生。教师的道德魅力对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这种影响是建立在让学生信服的基础之上的,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大学生看来,他们可以谅解教师的严厉与刻板,却不能原谅教师的无德与浅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与才。”
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曾经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因此,高校教师要加强道德建设。首先,充分认识以德治教的重要性。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为教育事业而奋斗的职业理想,认清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积极树立现代道德理念。以学生为本,尊重和焕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要有民主精神,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有创新精神,勇于破除旧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束缚,善于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规律,创造富有时代精神的新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自觉地遵守教师职业纪律,不断提高教师职业技能,树立高尚的教师职业品德。其次,要依法执教。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高等教育法》和《教师法》,明确教师的法定权利,自觉地履行法定义务。最后,要以身执教。要大力弘扬总书记所倡导的“五种精神”,用自己的言行去实践和履行“学高为师,品正为范”的行为准则,逐步形成依法执教、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教风;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品德高尚、作风正派、业务过硬、为人师表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这样以德治校才能在高校落到实处。
三、以德治校的根本是以德育人
高等学校的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振兴的伟大历史使命,他们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面对人世,我们要从培养和争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充分认识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急迫性。90年代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西方社会价值观念的不断输人,学生的思想观念、认知状态、道德意识、法制观念等等都发生了明显而深刻的变化。由以往理想主义向着道德的相对主义和多元化而变动发展,日益呈现出了政治上的实用主义、情感上的感觉主义、理性上的怀疑主义和选择上的世俗主义等种种异化道德观。具体表观为:一是国家观念、集体观念淡化,个体意识、独立意识增强。二是奉献精神、互助精神淡化,功利意识、索取意识增强。三是远大理想、精神支柱淡化了,自我设计、拜金意识增强。四是价值评判标准由一元转为多元。
导致出现“高学历、低能力”,“高教育、低素质”的畸形发展现象。因此,要抓住一条主线,即以“三个主义”、“三观”教育为主线,坚持不懈地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大力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心。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理想和报效祖国的关系。帮助他们树立为中华民族振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重点抓好以下工作,即从基础修养抓起,促使道德习惯的养成。严格管理,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要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提高他们鉴别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分析、判断和评价的能力,从而正确地进行道德行为的选择,确立道德理想,确立个体道德修养的志向和目标。各种教育活动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创造和提供多种实践活动机会,使大学生在实践中能力得到锻炼、思想受到教育、道德素质得到提高,形成善恶分明的是非观、积极向上的奋斗观,追求“双赢”的利益观,刚直守正的节操观,忠诚守信的人际观,达观自律的处世观,祟尚科学的生死观和勤奋敬业的事业观。最终使他们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成为党和人民放心的、能够承担重任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这样,以德治校的目的才能够达到。
四、以德治校的保障在于以法治校
我们知道,道德和法律二者同属于上层建筑,都是用来约束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的,都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道德是内在的约束力,它通过影响人们的观念意识来引导人们的外在行为,更多地是靠社会舆论的谴责、批评、赞成或反对以及唤起行为者的内心信念,培养善恶判断能力和道德责任感等监督方式,引导行为者借助于自我认识、自我批判和内心立法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行为活动;法律是外在的规范,它不允许渗人主观因素,是强制性的。道德是自律,表观为“我要做”,法律是他律,表现为“要我做”;道德的主要行为功能是扬善,法律的主要功能是惩恶。另一方面,法律必须以社会上公认的道德作为其前提和基础,否则,法律不仅会没有权威,还会法不责众,不能得到有效地执行;而道德的建立推行常常又要靠强硬的法律和政策来加以支持和保障,德治只有纳人法制轨道,在道德立法的保证和配合下,才能增强自身的力度和强度。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对高校师生应具备的道德做出了一定的要求和规定,对高校道德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还没有形成完整规范的法律体系,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使得许多加强高校道德建设的措施无法真正落到实处。目前,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儿项工作:一是高校必须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不断提高师生的法律素质和学校的法制化管理水平,必须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保证内部管理行为的规范性和有章可循;这些规章制度必须有法可依,内容不得与宪法和现行法律法规相抵触。二是通过制定教师职业道德法,对教师教书育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充分发挥法规制度的约束力。要制订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师德标准,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制度,把好教师人口,对不合格的要转岗分流,特别是师德不合格的必须尽快调整出教师队伍。师德评价是推动师德规范贯彻落实的“杠杆”,要把师德评价纳人教师岗位职务考核体系统一进行。在职称评聘中,应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严肃查处教师队伍中的违法乱纪案件,净化教师队伍,并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教育他们在享受教师权利的同时,认真履行教师义务,正确处理好工作态度和待遇的关系,加大赏罚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使以德治教落到实处。三是把对学生的道德养成和纪律约束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养成守法习惯,对违犯学校规章制度和违法乱纪的学生,在教育的同时,要严厉查处;建立有效的赏罚机制,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总之,高校在依法治校的基础,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中,把一些最重要、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直接纳人各种规章制度中。要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考核奖惩,确保学校各种规章以及道德规范、守则在实践中得到落实,为以德治校提供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
论文关键词:以德治校以德治教以德育人
论文摘要: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为高校就要坚持以德治校。要以德治教,教书育人;以德治学,以德育人,帮助大学生成为合格的人才。还必须坚持以法治校,为以德治校提供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
- 上一篇:学校教师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 下一篇:党的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