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环境培养论文
时间:2022-02-08 07:44:00
导语:育人环境培养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树立全新的育人理念是校园和谐建设的核心,将全校的各项运作都统一到育人的功能上来
在育人这个统一体中,学生是主体,但学生是靠教师去引导的,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师与生、教与学要达到和谐,教师无疑要承担主要责任。大学生是否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取决于我们的教师,取决于我们的工作,而首先取决于我们的教育理念。
第一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思想、教学风格、价值取向等与先进的学校主体文化协调一致,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第二要确立德育为先的观念,学校教育要改变重智轻德现象。“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语),一个称职的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应有知识,更要教学生如何做人。要确立人人德育的观念,辅导员是德育的骨干力量,专业教师是德育不可或缺的力量,两者相辅相成。第三要实施人性化管理,促使教师与学生间的人际关系和谐。要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文思想,做到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人地位。第四要铸就高尚的师德师风。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无形的财富,它却反映在具体的事情上,如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身心与生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而非厚此薄彼;关注和重视每一位学生,而非重两头、放中间等等。教师要将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有机地结合并融入师生交往之中,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以典范言行来影响和感染学生。
二、共建校园良好文化环境,构建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是营造良好校园环境的重要体现。20世纪80后的大学生是很重感情的,坚持沟通师生间的思想,才能适应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就是需要一种心理相融的新型师生关系,心理相融使得教师的思想、言行更深刻地在学生心灵上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师生矛盾的解决,也只能放到校园文化的大环境中去解决。
校园文化它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是学校精神风尚的物质反应,是师生共同实现教书育人的阳光和土壤。良好的校园文化以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较好地调节、激励师生的思想行为,培养良好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使校园人文精神得以振奋和升华。健康的校园文化提倡师生在身心发展上、价值观念上、行为规范上相互融合,形成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公平竞争、民主平等的观念,对师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有巨大作用。
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需要建立良好的协调机制,学校的管理者要用心去搭建和营造这样的平台。要把关心人、尊重人、培养人、发展人作为管理的最终目标,从政策上促进和从制度上保证,建立起师生与学校领导和各部门之间的理解、信任、平等和沟通的良好关系,从而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激发师生的进取心、责任心和爱心,力求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和谐统一。倡导科学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师生平等交流的氛围、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氛围,大力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形成一片健康向上、丰富多彩,体现特色、暖意融融的精神家园。
三、在学校管理中要突出服务意识,在教书育人中突出引领作用
最近,同志提出要全面加强新形势下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这种要求,同样适用于与学生密切接触的基层管理部位,适用于身处一线的管理、教育、辅导、服务岗位上的每一位干部职工,要确立人本思想,视人为亲人、朋友,让师生满意;管理中突出服务意识,恪守职业道德,提升业务能力,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要确立求真务实理念,少说不能办,多想怎么办;要制定规范的服务制度,科学地进行学生管理,及时、准确、全面地把握学生的需求信息,并做出相应积极反应。琐碎平凡是基层管理部门日常工作的最大特点,但它是育人环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发挥学生骨干队伍的桥梁作用,实现自我管理自主成长
把大学构建成一个民主法治、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充满活力、文明高雅、融洽祥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校园,创新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学生干部纽带和协调作用是一种重要手段。大学阶段的学生干部队伍是高校学生中最活跃的学生群体,是学生中的骨干和先进分子,在思想建设中起着表率作用;在组织建设中起着凝聚作用;在学风建设中起着感召作用;在制度建设中起着管理作用。他们是学校学生工作中的得力助手,是教师和广大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都是不断发生变化的,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行为更注重实际,这对学生干部、党团员等骨干群体,提出了崭新的要求。
一是要加强对学生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坚定思想政治立场,在工作中要培养“忠诚、求真、正直、奉公、开明”的思想政治品德,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二是要求学生干部在掌握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理科学生充实人文科学知识,文科学生充实自然科学知识,提倡学生干部广泛涉猎如生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美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以提高综合素质来增强其影响力。三是要加强思想修养,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意识。以先进模范人物为榜样,不计个人得失,发扬无私奉献精神,始终站在同学的角度去想问题,办事情,树立起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四是要引导学生干部在工作实践中讲究工作方法。坚持民主集中制,善于集中正确意见、善于团结同事,实现“三自”管理,推进校园人际和谐。
总之,牢固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办学思路、创新办学机制、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牢牢把握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实现办学思路、办学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和谐统一,实现各办学要素与系统的整体和谐,才能把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落到实处。建设和谐校园,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没有方方面面的和谐,行不成整体和谐;缺失和忽视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整个链条。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但它又是相对流动的、不断更替的;学生是学校的主人,但它又是受育者,容易被单纯的视为被动的受支配对象。故而,其主体地位不容易从指导思想上和实践中得以完全充分的体现,倘若如此,将使我们的整体工作留有缺憾。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高校对于社会具有示范、辐射和引领的功能,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校园的和谐建设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教育发展规律的体现。坚持和落实好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的育人原则,把“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如何培养学生”这一根本使命始终摆到重要位置上。针对学生这一主体,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是新时期高等学校工作亟待探讨的课题之一。
[关键词]育人环境校园和谐建设高等学校
- 上一篇:班主任减负管理论文
- 下一篇:课改特点与教师角色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