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变迁研究论文
时间:2022-10-10 09:46:00
导语:区域教育变迁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宁波市教育形成了以制度创新为特征的变迁范式、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灵魂的变迁动因以及以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为目标的变迁逻辑。宁波教育的发展,展现了其在变迁中不断服务民生、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思想。
[关键词]教育变迁;制度创新;和谐社会;服务型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高等教育率先在全国启动大学园区建设;职业教育走在全国前列,依企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按市场调节推进改革;基础教育率先出台了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推进了教育均衡化发展;学校管理方面最早实行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率先出台《民办教育促进条例》,有力促进各种类型教育的协调发展。这些发展带来了宁波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所辖11个县(市)区早在2002年就全部通过省“教育强县”验收,在全省率先跨入“教育强市”行列。近些年提出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朝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方向又迈进了一步。宁波的教育变迁走过了举世瞩目的辉煌轨迹,从社会学的视角来分析宁波的教育变迁,首先需要从整体上勾勒出变迁的范式特征,才能深入探究其根本动因,进而清理出变迁的逻辑理路。
一、以制度创新为特征的变迁范式描述
宁波教育的变迁始发于一个“经济超前,教育滞后”的历史问题,“教育优质资源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不相适应;高等教育的规模、质量与宁波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评价体系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教育投入与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相适应”。尖锐的矛盾能够引起深层的反思和更坚定的变革。1999年9月,宁波市委市政府召开了“科教兴市”大会,实施“一号工程”,提出了宁波市教育实现“五大跨越”的目标,即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跨越,从高等教育精英化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跨越,从学龄教育向终身教育跨越,从传承型教育向创新型教育跨越,从封闭型教育向开放型教育的跨越。这个工程成为引领宁波教育变迁的主流指导思想,也奠就了宁波教育变迁的整体形态是以政府为主导,致力于时代难题的破解,引领变迁的走向、规模和性质。
冲突所诱发的各种历史性机缘,需要通过相应的教育制度创新将其整合成为一种变更整个社会教育的现实力量,并且通过新的教育制度框架将新的教育成果有效地巩固起来,将逐步积累起来的新的教育因素凝聚成为一种崭新的教育形态。宁波市以政府意志有意识地引导教育的发展,着力于五个方面的创新:第一,创新办学体制,激活民办教育。宁波民办教育兴起,出现了“万里”“华茂”等教育品牌,对办学方式、教育模式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尤其是万里学院全盘引进国际化办学模式,成立了宁波诺丁汉大学,大大推进了教育开放与发展。第二,创新布局模式,整合教育资源。优质教育资源供求失衡一直困扰着宁波教育的发展,通过布局调整、资源整合,拓宽了优质资源范围,提升了吸纳学生的比例。第三,创新投入体制,拓展筹资渠道,探索出“政府投、学校筹、社会助”的新模式。民间资本突破体制性障碍冲击的不仅仅是办学体制,更带来了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的更新,最终引起整个教育的结构性变化。第四,创新用人理念,提升师资水平。注重引进与培养并举,创建了柔性流动的新机制,形成了多梯次人才培养制度。第五,创新服务理念,强化产学研结合,同时扎实推进教育民心计划,追求社会满意。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正是得益于创新,宁波教育摆脱了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拘囿,短短几年就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二、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灵魂的变迁动因分析
对于教育变迁的动因分析可以从两个层次进行研究:一是观念层次,认为教育变迁源于规范或价值取向的变化;二是社会实践层次,认为教育变迁源于制度上的变化。面对教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问题,宁波教育始终强调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对教育工作的总体部署,“突出统筹、创新、和谐,谋求质量、公平、效益,在落实中求突破,在创新中谋发展,以求真务实的作风,走进矛盾,破解难题,积极开创人有所学、学有所教的新局面,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发展需要的教育。”岡20世纪90年代中期,宁波政府就响亮地提出“夯实基础,突破重点,实现跨越”的发展思路,并确立了四个现代教育理念,以指导教育实践。一是开放理念,突出目标的开放性和参照的开放性;二是均衡理念,教育均衡化发展,致力于扶助弱势群体;三是经营理念,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教育机制;四是服务理念,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宁波教育以服务民生、服务社会与经济发展为价值取向,有效地调节了教育与社会各系统的关系。现代社会学的重要奠基者迪尔凯姆认为,要对削弱社会团结的各种社会因素进行分析,社会是一个自我调节系统,如果这个调节系统发生故障,就会使社会联结纽带松弛或断裂,从而出现社会解组、社会失范以及越轨行为等。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宁波的教育变迁在根本上是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因为要实现社会稳定与和谐,必须增强政府的权威与调节作用。在这个方面,宁波政府实施了普遍的调节,并确立具有物质基础、思想指导、道德制裁和社会控制的政治权威,使得各方面保持一致性;宁波市坚持了党的领导,坚持承担着对教育的总体部署,积极发挥着政府的主导功能,致力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致力于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积极维持了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三、以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为目标的变迁逻辑梳理
教育变迁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表现出强烈的逻辑自恰性和系统互动性。帕累托认为,社会是一个系统,由互相依赖的因素构成,影响系统任何部分的事情都会对系统整体产生影响。根据前述对宁波教育变迁范式的勾勒以及根本动因的揭示,可以分析出宁波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归宿,既有历史的传统基因,又有时代的内在规定。至此,可以清晰地勾勒出宁波教育变迁的逻辑理路特征:
(一)以教育需求为导向
教育需求是促成教育变迁的终极力量,任何教育变迁都是由新的教育需求诱发的。宁波市的教育需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历时性特征。改革开放之初,急需清理教育事业“左”的错误影响,全面部署教育事业的调整和发展,重点是切实普及初等教育。20世纪90年代,宁波当地经济发展急需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于是诞生了市政府科教兴市的“一号工程”。新世纪,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从普及跨到了优质,教育步入高位发展阶段,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宁波市提出了构建服务型区域教育体系口号。一个健全的社会是一个符合人的需要的社会。变迁初期,常常是把社会需求,尤其是生产力发展的需求看作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当社会或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需求转化为推动社会或生产力发展的人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为人的发展需求服务,就成了服务型教育的内核。
(二)以物质积累为基础
教育的物质层面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力量。当教育的物质层面在原有教育制度框架下难以获得应有的发展,或者其有幸获得了高度发展,但又遭遇低下的教育效率或不公平的分配时,人们必然会从教育物质层面的发展困境中寻求体制上的突破。在国家统计局五年一度的全国综合实力评估中,宁波排名情况是:1992年第38位,进入全国城市50强;1997年第27位;2002年第20位,进入全国城市20强。宁波通过一系列超前而又实在的扶持政策,激发民资对教育的投资热情,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1998年为18.6亿元,2003年提高到57亿元。由教育物质层面的发展带来教育效率的提高,可以引发人们对教育效率的进一步追求,同时还会为教育发展带来新的价值因素,如规范、公平、效率、协作等,从而触发教育的思想层面乃至制度层面的变革,最终引发教育朝向服务型发展。
(三)以观念引领为先锋
深刻的社会变革必有思想文化运动为其先导,教育思想观念是左右教育发展与变革的重要力量之一。宁波人认识到教育改革的成功在于服务民生、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对过去教育发展历程进行认真反思和总结的基础上,宁波确立了开放、均衡、经营与服务的现代教育理念。这些全新的教育思想为人们改变教育制度的各种努力提供了政策性源泉和方向性指引。也为教育中的体制性变革提供了一种合法性辩护。多年的发展和变迁积累了构建服务型教育的宝贵经验,形成了先进的思想理念,即:科教兴市“一号工程”是根本保证,体制创新是活力之源,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是重要推动力,全社会支持是坚实支撑。这些务实的教育思想渗透着变革者高超的智慧,不仅使教育的体制性变革的抵制减少到最小限度,还顺利引领了教育整体朝向服务型转型。
(四)以结构调整为核心
教育结构调整从根本上说是教育利益关系的调整。宁波市的教育利益结构的调整可以总结出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思路在经济学中被称为“增量改革”,它不触及或少触及既得利益,走体制外发展道路。宁波市的教育变革首先在不触动现有教育体制的前提下允许社会力量办学,让民资逐渐进入教育领域。还有的在不触动现有正规教育体制下大力发展非正规教育,如各县市区的社区学院等。另一种思路可称作“存量改革”,对现有利益关系乃至利益格局进行调整,走体制内发展道路。宁波市的高等教育变革体现了这种特征,如:宁波大学成立民办二级学院——科技学院,以推动管理体制、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浙江万里学院作为全国首家改制的高校,创立了国有民营的高校办学新模式。直接对低效率、不自由的公立教育体制进行市场化改革,使得服务型教育体系获得了宽厚的利益基础,使得教育发展拥有了新的激励机制。
(五)以制度创新为保障
《人民日报》曾以“把创新锲人教育的内核”为题,介绍了宁波教育创新的经验。宁波市的教育制度创新超越于教育物质层面与思想层面的零星发展。推进了教育物质力量的积累、聚集和组合,而且对整个社会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发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成为推动教育中的物质变革和思想观念变革的强大杠杆,是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质的标志。没有这种制度创新,教育中的利益结构调整就只能是对既得利益的一种再分配,非但不能以有效的方式为整个社会提供服务,反而会造成教育秩序的混乱。
四、学会与变迁和谐相处
教育变迁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行动,是面向未来的,意味着未知,因此通常呈现非线性特征,进程充满了不确定性。理论只有针对特定目标才能显示强大的解释力,没有人敢断言,利用某种理论可以恰当地描述和解释教育变迁所含蕴的全部复杂性。从社会学角度考察宁波市的教育变迁,从范式描述逐渐深入到动因的挖掘,后探究出变迁的逻辑理路,不仅捕捉到变迁中强烈的创新气质,发掘出宁波教育服务民生、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思想,更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教育变迁,把握变迁的内在机理,提高人们对教育变迁整体的意识和洞察力;从而学会预先了解它和更有成效地与它相处,以顺利地处理变迁以及合理地把握变迁的进程和结果。这也许正是从理论层面关注教育变迁的终极价值。
- 上一篇:学校内涵发展中校长的地位探究论文
- 下一篇:教育乱收费风险成本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