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论文

时间:2022-10-10 09:38:00

导语:素质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素质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论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素质教育;教育改革

当前全国都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改革开放经验和各国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素质教育的要求,正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而应试教育恰恰是违背了科学发展观。

一、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

第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两千多年前的管子就提出过“以人为本”。但过去的时代从来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用“以人为本”的观念来指导教育工作,可以从很多层面去理解。一是教育要以“人”为本。而不能以“物”为本。人是发展的第一主角,也是终极目标,不是手段和工具。人是活生生的、有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发展规律的生命体。教育应该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应试教育不是把人当成人,而是当成物,当成装知识的口袋,当成父母和老师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和器皿。不注重人的发展,而只重视和关注物化的分数和考试成绩。二是以人为本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应试教育的基本思想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知识为本,同时又把知识降低到了“术”的演练层次,把教育和学习过程变成了训练解题术的过程,教学变成了培训,学校变成了培训班,目标不是促进人的生动活泼主动自主发展,而是培养某种技能,或者说就是训练考试能手或熟练工。三是以人为本的“人”,包括所有的人,每一个人,特别是弱势群体。教育领域的弱势群体,除了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等这一类弱势者之外,还包括学习成绩不好的或行为品德有缺陷、在老师和同学中被人看不起的那少部分学生。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基础教育不应选择学生,更不能排斥一部分所谓“差生”。基础教育应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施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一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应试教育则是在选择一部分学生的同时排斥一部分学生的教育,违背了公平正义的原则。四是学校讲“以人为本”,不要忘了教师也是人。学校首先应该以教师为本,教师第一,学生第二。现在教师社会地位、物质待遇等方面大大提高了,但仍存在很多问题,远没有成为全社会尊重的“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弘扬师道尊严,非常有现实意义。

二、全面、和谐发展素质教育

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不应只是数理化语数外等各门功课都得高分,而是要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德智体美,包括品格、智格、心格、体格等全面发展。其核心是提升人的社会性、高尚性,让他们首先学会做人,培养一个大写的人的“共性”,包括爱国主义情怀,善良诚实品格,与人合作和敢于负责意识,热心服务和勇于奉献精神,等等。他们的发展应该是和谐的,即自己内心的和谐,自己与他人的和谐以及与环境和自然的和谐。用蔡元培先生的话讲,就是要“养成共和国的健全人格”。这种人格的共性比个性重要得多。所谓张扬个性的提法有可能引导人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什么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过去认为,基础教育就是为升入高一级学校打基础。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认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应该为学生的身心健康、终身学习、走向社会打基础。而应试教育除了分数之外,忘记和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观教育以及好奇心、求知欲、兴趣、毅力等的培养,从而使教育有“形”无“神”、有“器”无“灵”,这也是违背科学发展观的。

三、素质教育要求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中,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许多重要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在许多方面丧失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教育也同样要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为人的身体、能力、智慧本身也是一种资源,也需要科学地开发利用。现在普遍存在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就是破坏和扼杀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每天十几节课,双休日节假日也不能休息,让学生精疲力竭,超负荷运转,表面上似乎学到了很多,实际上失去了更多、更重要、更根本的东西。透支了学生的潜力和潜能,冲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扼杀了他们健康成长发展的可持续性,泯灭了他们创新创造的能力,这对一个个体和一个民族来讲都是非常危险的。

日本《文艺春秋》2008年6月号刊登了一篇对我国一些小学的调查报告。说中国小皇帝的眼泪超乎想象,学校以成绩划分等级,甚至以成绩判断人品,一旦成绩落后就会被人讥笑为笨蛋;学生吵架,成绩好的学生会以“我的成绩比你好”来威胁对方;有的小学生每天做作业3小时,每10分钟母亲就来检查做的如何,学生活得很累。60%的小学生感到有压力。在应试教育的行为之下,许多恶性事件时有发生。最近一段时期,又连续出现学生杀害老师的事情。这些事情似乎并没有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并从而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所以,各项事业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学校教育和人的发展也要认真领会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用我们教育界的老前辈、老教育家吕型伟先生的一句话就是:发展是硬道理,硬道理也得讲道理。四、统筹兼顾,树立科学的“政绩观”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实施素质教育也应该统筹兼顾,“执其两端而取其中”。比如:立德树人、德育为先与学科教学要统筹兼顾;智育、德育与体育、美育要统筹兼顾;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要统筹兼顾;学校硬件设备建设和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建设必须统筹兼顾;学科考试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要统筹兼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要统筹兼顾;学生的生活和发展与教师的生活和发展也要统筹兼顾;等等。如果不能做到统筹兼顾,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一句空话。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改变不科学的政绩观,而树立科学的“政绩观”。我们目前难以改变教育的现实,但必须改变对教育的看法。不能因为现实难改变就观念也不改变。只有改变看法,才能在实践中逐步引导教育去体现科学发展观,去逐步削弱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战线的科学“政绩观”或“教绩观”应该是既要看学生的分数、升学率,更要看学生是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要看少数人发展,更要看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状况;既要看学生今天发展,更要看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学生卷子上的“显绩”,更要看写不到卷子上的“潜绩”;既要看学生的主观努力,还要看学校的客观条件;既要看学生的发展状况,更要看教师的发展状况;等等。

五、素质教育呼唤制度创新

要解决教育问题,最根本的是需要制度创新。必须改革社会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从学历为本的用人制度转变为能力为本的用人制度。各行业企业要从实际出发科学制订用人标准,实行分层用人,依法用人,提高技能型人才工资待遇等。而这种制度改革又非一朝一夕可见成效的。在我们积极呼吁和推进用人制度改革的同时,在我们自己的管理和能力范围内,我们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推进素质教育并卓有成效的好学校好典型。这些好典型是本土的、原生的、原创的、富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典型意义。这些典型已经告诉我们,学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素质教育,应该怎么做,可以怎么做。解决中国教育问题,就要特别关注这些典型学校的经验,去研究、剖析这些学校是怎样改革和探索的。国外的好经验要研究借鉴。但抛开或不关注本土的这些典型,只是从外国、从书本上去构思中国教育的道路,我们可以描绘很美好的蓝图,却很难找到有价值的、可行的、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

这些学校典型的出现,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位好校长,教育家式的校长。如果我们培养了一大批好校长、名校长,甚至是教育家式的校长,由他们来办学校,来寻求解决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我们的教育就离素质教育不远了。总理反复讲要教育家办学,这是有深刻意义的。正如蔡元培先生说的,教育应完全交给教育家办,政党的政策是求近效的,而教育是要求远效的。追求利润的企业家不能办教育,政党的政策如果是急功近利的也不能办好教育。教育有其独特的规律性,必须由真正热爱教育、愿为教育奉献一生,又懂得教育规律且富有人格魅力的人去办。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国家涌现了一大批成功的企业家和各类明星,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开拓者、受益者。从社会自然平衡的角度来看,在这些率先出现的风向标之后,必然会出现无数优秀的教育家、学者、政治家。因为这些角色需要更长时间的磨炼,需要更多的知识积累。所以我们毫不怀疑,以后会在中国出现充满人性光辉、标志着社会走向深刻、和谐的教育家、学者、政治家。我们殷切期盼着更多的名校长、教育名家、教育家从各级各类学校和各种教育岗位上,从广大的校长、教师、教育工作者中间,无可阻挡地冒出来、长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