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质量探析论文
时间:2022-10-10 09:33:00
导语:农村教育质量探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2008年10月30-31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研究院以及盐城师范学院联合举办的“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中国农村教育改革30周年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盐城市召开。本次会议以总结农村教育改革30年为契机,以大会主题发言、分组学术研讨、中青年学术论坛、赴江苏大丰市中小学实地考察等方式,围绕农村教育改革成果、存在问题及如何实现农村教育从量的普及到质的提高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与交流。参加本次会议的有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盐城师范学院等十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关注农村教育的学者,还有部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同志以及出版机构和新闻媒体代表60余人。
一、农村教育改革发展成果
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发展状况对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有着很大影响。与会者一致认为,中国教育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农村教育发生巨大变化的30年。
在这30年间,中国农村教育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国民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从1986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之后,义务教育得到不断发展和普及。2000年,我国基本实现了在85%的人口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过程。进入新世纪的这些年,在国家各方面的支持下,农村教育又有了很大发展。就普及率来说,到2007年年底,全国“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9.3%,实现“普九”的县数已占全国总县数的98.5%,使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8.5年,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另外,农村义务教育被全面纳入了国家财政的保障范围,农村中小学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到目前为止,全国农村共有1.5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全部免除了学杂费,并目获得了免费教科书,110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得到了一定的生活补助,全国农村基本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农民负担也得到了切实减轻。另外,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农民自身素质得到了一定提高。
二、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烈需求、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殷切期望还有很大的差距。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现象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政策制度的不完善
30年来,鼓舞人心的教育政策不断推出,推动着农村教育的不断发展。但是随着农村各方面的发展,一些政策和制度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与会者一致认为,当前我国农村教育政策仍然存在城乡“二元割裂”的思维,存在“城市中心”倾向。北京师范大学农村教育与发展研究院袁桂林教授指出,我国农村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三教统筹”政策没有公认的解释,其作为一项政策导向容易产生混乱,而且局限于“三”的束缚,也不适应农村各地教育的实际。初中“普职分流”政策仅限于农村进行,城市学校不提倡“分流”,这是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思维的产物,是不公平的。这必然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
关注教师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是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但是,当前我国农村教师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许多问题:第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偏低,进修学习和培训机会缺乏。第二,一些中小学教师缺乏且不够稳定。一方面,教师存在结构性缺编,外语、音乐以及美术等学科教师不足,在一些学校,虽然课程按上级规定开设了,但缺乏专业教师;另一方面,部分地区缺乏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而且优秀教师常常被城市吸引过去,造成农村教师的流失,且得不到及时补充。第三,农村教师发展动力不足。与会者一致认为,与城市地区教师相比,农村教师缺乏工作动力,这也是制约农村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突出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民工纷纷进城务工,其子女大多数留在农村,于是教育就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一留守儿童教育。目前,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不尽如人意,问题很多,令人堪忧,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有学者指出:农村留守儿童缺乏亲情,容易形成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还易出现厌学、盲从、冷漠等行为问题。这必然对儿童学习、生活与成长不利。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这部分人群也将随之加大,其教育问题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影响农村教育的整体发展,影响我国教育公平的实现。
与会者还指出,农村学校布局与结构不合理、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优质教育资源缺乏以及办学条件差等都是当前农村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
三、农村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人人有学上”目标的基本实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实现“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的历史性任务。面对这一重任和当前我国农村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更需要群策群力。大会上,与会者纷纷建言献策,对农村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一)关注农村教师发展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教师队伍问题,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在广大农村,教师可以说已经成为一个受欢迎且具吸引力的职业。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不高仍是当前突出的问题。教师问题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第一,加强教师管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朱小蔓在会议上指出,我们要进行管理机制上的创新,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基础性政策,以实现农村教师的专业管理。还有学者指出,要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全面推行教师公开招聘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等。第二,切实有效地开展农村教师培训工作。许多学者认为,农村学校应鼓励教师继续教育,提高其业务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自考、进修、函授等方式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学校也要为教师提供各种培训、对外交流的机会。第三,增强教师工作的动力。有学者指出,学校应关注教师的生存、生活与成长,与教师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帮助教师树立自信,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等,这样才能留得住教师,才能促使教师想发展、能发展、会发展。
(二)积极探索农村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
课程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载体,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农村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是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重点。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邬志辉指出,为了切实满足农村孩子“上好学”的愿望,实现农村教育由弱走强,必须把课程教学改革确立为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要深刻认识和有效运用农村现有资源的相对优势,开发和建设一批胜任的优秀乡村教师。同时,与会者一致认为,农村教育课程和教材建设既要遵循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又要结合农村教育的多样性、适应性和实用性,以使其真正满足农民的需求,适应农村地区的发展。这是农村教育课程改革应坚持的原则。
(三)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
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符合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效益和质量效益的长远要求。与会代表指出,当前我国实施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减轻了一部分教师的负担等;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还应对此逐步完善,要解决农村儿童上学远的问题,应加强对布局调整中学生安全工作的管理,消除安全隐患。实行学校布局调整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让学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在实施过程中,决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撤并”和“减缩”,要坚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处理好城乡之间、“中心”和“偏远”地区之间以及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切实达到布局调整的目的。
(四)做好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工作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农村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要进一步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推动各地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管护机制,保证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要重视对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的指导培训,并针对不同年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开展更加扎实具体的工作。有学者指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已经演化为社会问题,不是学校或教育系统能够独立解决的。提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质量必须有政策的支持和完善对社会环境的监督与管理,要建立教育、公安、妇联、民政以及统计等有关职能部门分工协作的留守儿童保护和教育的工作机制,使社会各界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去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除此之外,与会者还提出了充分发挥师范院校对农村教育的服务与引领作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建设,为如何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同时,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农村教育亦是如此。来自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彭文蓉教授在会议上介绍了英国增值评量法的历史与发展,并对改进中国教育评价和质量作了分析,对农村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借鉴。
农村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研讨会上与会者热烈的讨论表明农村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朱小蔓在会议总结发言中指出,与其他领域相比,农村教育可以说是后发的,是新兴领域,以后会定期举办各种农村教育的学术研讨会,促使大家相互交流经验,关注农村教育发展的新课题、新思路,为农村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农村教育的发展不仅要靠本国的力量,还需要借助他国力量来发展。朱小蔓强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联合国所有机构中唯一研究农村教育的机构,不仅服务于中国,还要服务于所有的成员国。中国要把自己的农村教育改革经验提炼出来,与世界分享;同时又要吸收成员国,促使各成员国之间进行平等交流、分享经验,以此来发展中国,促进各国共同进步。
- 上一篇:我国教育创新探讨论文
- 下一篇:探究性学习有效性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