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素质研究论文

时间:2022-08-31 09:24:00

导语:农民素质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民素质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新农村农民素质

论文摘要摘要:该文论述了我国农民素质的目前状况以及提高农民素质的战略意义,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素质的思路。

2006年中心一号文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也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来看,无论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无论从当前着眼,还是从长远考虑,都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都需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把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一、我国农民素质的目前状况和提高农民素质的战略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9.2亿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多。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文盲率6.72%,其中城镇4.04%,农村8.25%,农村文盲率是城镇的2倍多。2004年,农村文盲率为10.7%,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7年,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39.1%,远低于城市人口65.4%的水平。这仅是全国农民的平均比例,但地区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越是贫困的地区越是不重视教育,越是不重视教育,农民的素质越低,从而形成可怕的恶性循环。同时,农民的科技素质也很低,据2001年中国科协对中国公众科学素质调查结果,具备科学素质的农民仅占0.4%,仅及城市居民3.1%的七分之一。“三农”新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新问题,农民新问题的核心是素质新问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下,给他们在接受新观念,索取新信息,提高职业技能,参和市场竞争带来极大的障碍,严重影响了农民增收。没有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新农村就缺乏根本的支撑。迅速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农业新技术革命的根本保证,是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最核心的内容。

二、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素质的策略

(一)政策引导,完善农业经营方式

小规模分散的家庭生产经营限制了农业科研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因此要采取多种形式,如在稳定土地承包权的条件下,活化土地使用权,促进土地集中使用;积极发展家庭式农场以及积极培育土地要素市场等,逐步发展多种层次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农民实行优化组合,进而克服土地经营规模过小对农业科研成果运用的制约。同时,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可以提高农业经营规模的基础上,还可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应用农业科研成果的抗风险能力,从而将科研成果推广和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对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需求。

(二)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培训人员包括对推广人员和成果应用者的培训。菲律宾国际水稻所坚持终年培训,学员遍布世界,其中许多成了各国闻名的水稻专家。国际水稻所因此赢得了“绿色革命摇篮”的赞誉。该所科技成果之所以能迅速扩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种培训计划。国际水稻所重视培训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培训计划包括学位培训、非学位培训和在职培训。学位培训摘要:包括培养博士、硕士、学士等不同层次的人才。我国从事农技推广的科技人员也需送到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大专院校,将其培养成以上不同层次的人才。院所、院校的专家和教授可当农技推广部门兼职教授和导师,教学科研相得益彰。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可加速人才培养,也势必加速科研成果的传播和转化。非学位培训摘要:主要通过举办各种短期培训班使农技推广人员了解和把握各种科研成果的新知识、新技能、新观念。可由院所、院校培训中心组织实施,各专业所及有关方面提供师资,编写教材。在职培训摘要:农技推广人员在院所、院校进行在职培训,可在各有关实验室担任探究助手,并在专人指导下工作。通过参加实际操作,了解科研全过程并能熟练把握成果的关键技术。综合性是现代科技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对生产者和应用者提出了综合素质的要求。要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加强农民职业技能教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这种教育应体现多样性,要“软硬兼施”,“虚实结合”,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在强调对农民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组织农民学习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平安生产知识,做好农村科普工作。农业从业人员的终身教育应成为各级农技推广部门的主要目标。我国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长期以来,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要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必须放眼长远,立足现在,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和培训机制。

(1)创新农村教育体制。一是要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组织农村青少年接受正规教育,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资源的素质,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率先发展。全面推行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教育发展方面的事权,中心和省级财政要承担起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彻底改变“义务教育不义务”、“农民教育农民办”的情况,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加快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城乡教9币的合理交流制度,精简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力度监管和规范农村学校收费,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另外,要不断加强对农民应该把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使农民也能有机会迈入管理者阶层。二是加大对农民的免费技术培训力度,这是培养有技术的新型农民的关键。农民缺乏相应的技术,无论是搞种植、养殖,还是进城打工,他们的收入都低于有一技之长的人。国家应该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对农民的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把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尤其要加大对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的力度;加大对外出打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快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不断增加投入。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2)创新农村教育模式。目前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虽然有新的发展,但远远不够,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大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这样使广大没有考上高等学府的农村学生,因缺乏基本的生产技能,回乡后不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因此,要转变单一的农村教育模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村教育,使农村的学生各有所学,学有所用,各尽其才,各得其所。为此,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切实将农村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从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到为国家、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服务的素质教育上来。在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上,要用成才率而不是升学率来衡量,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新理念。二是要在实践中努力探索适应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民要求的农村教育新模式。既要考虑“升学有望”,更要考虑“致富有路”。在保证一部分学生上大学的同时,还要承担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培训任务和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任务。应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在教育时间、教育场所、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克服单一化、集中化等简单化的做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讲求实效和高效,使农民都能有“学”可上,并“学”有所获。

(3)创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一是领导重视,确定农村人才开发战略,各级领导要把开发农村人才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来抓。增强人才意识,树立全新的人才观念,科学制定出培育农村人才的计划,既要全面提高素质,又要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带头人,同时要解决好农村人才的实际困难,为他们创造一个充分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二是正确处理自然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应当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改变重物质投入轻人力资源开发的传统观念,正确熟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极端重要性,增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主动性,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到第一位,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第一位;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项准公共服务,纳入公共财政框架,加大对农村教育非凡是农民教育的投资力度,以公共财政支持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着重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领导,根据实际探究制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方针、政策,搞好农村人力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工作,落实具体办法,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努力营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良好环境,保证农民享有教育培训的各项权利,切实提高整体素质,为新农村建设奠定雄厚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