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人才培养素质教育论文

时间:2022-05-27 08:22:00

导语:个性人才培养素质教育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个性人才培养素质教育论文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长河上展望未来,有识之士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将无法立足于未来世界。刚刚过去一二十世纪的中国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探询和质问,有人说,中国教育是二十世纪的悲哀;也有人说,教育的失败是真正意义上的国殇;还有人说,教育的落后导致民族的堕落,对教育的应付和冷谈是对人民的犯罪;更有人说,近20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问题……面对着这种种质问,作为一个已有十多年教龄工作在基础教育第一线的我,也在反思着自己的过去:我们的基础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是人才?又如何培养能迎接二十一世纪挑战的人才?

一、什么样的人才能算得上人才,人才的标准是什么?我们的基础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中国的教育值得反思的东西太多太多。来自CSC赴美夏令营的报告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人才?在教育过程中是否该有一个新的界定?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是人才,当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是人才,我国的"童话大王"郑渊洁也是人才,可当年他们在老师眼里怎么就不是人才呢?"老师是否该把成功作为人才的起点,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成功。"

谈到这里,不能不使我们想到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教育机制;以考分判优劣,以考绩断前程因而有了"背多分","黑色七月"的谑称;有了"考、考老师法宝,分、分学生命根"的戏谈;更有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这种"大一统"的传统教育模式造成了我们的教育对象个个是满腹诗文的低能儿。出现了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我国选手几乎屡屡包揽所有奖项,而近一个世纪的发明(诸如电灯、电视、电脑等)无一出自中国人的尴尬。

日本三菱集团总裁启用人才的秘诀不知能否给我们一点启示:"没有特长的平庸之辈不用;没有一点"缺陷"的完人不用;大胆使用那些虽有缺点,多争议,但确有才能,敢于开拓的人。"

我们不妨将基础教育要培养的人才标准确定为五个"一"人才,即一幅好身板,一口标准语,一笔好字体,一个文明人,一颗求学心。其中"一颗求学心是对学习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这是应试教育最难培养的一点。

二、让孩子触摸到眼前成功的快乐,把成功当成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起点。

最近美国哈佛大学又推出一个震撼世界的教育新概念--情商教育。他们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智商因素只占20%,情商则占80%。什么是情商?简而言之,就是情绪智力商数,是人的心理、情景,意志品质等诸方面的综合反映。而我们则把智商作为测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很少考虑到情商,因而不能激发学生乐于学习的激情,使他们的智力并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我们不是常听老师这样批评学生吗:"人家能考100分,你怎么才考97分,太不细心了,还有你才考60多分,简直是"朽木不可雕也?"用应试教育这一套来评价一个学生,难道考100分的就一定比考97分的学生高明许多吗?恐怕哪一个老师也不会承认。

杭州市天长小学的周武老师所做的一项调查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他有意识地对1990年前后毕业的150名小学生做了近十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绝大部分当年学习成绩在班里第十名至二十名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并成长为"栋梁型"人才。相反,有些当年备受老师宠爱、成绩数一数二的学生,长大后却淡出优秀行列。

所以,我们不必要求每个学生都得满分。因为"满分尤如陷井,学生为了得满分,就必须尽善尽美,注意到了一切细微的,但却是次要的地方,而忽略了更本质更主要内容的深入理解,同时也妨碍了他们兴趣特长的发掘成长。"

电视剧《校园先锋》中南方老师的一段话讲得好:"孩子的学生时代我们应当允许他们犯错误,因为学生就是在不断发现并改正错误中成长起来的,这是一个过程,不提前便推后……我们教师的任务是鼓励孩子的点滴成功,而不是抓住他们的缺点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