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英语翻译质量评估论文

时间:2022-08-18 10:28:33

导语:商务英语翻译质量评估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商务英语翻译质量评估论文

商务英语与一般英语的最大区别是,商务英语一般应用于职场,内容多是涉及商务活动,是专业英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商务英语在其翻译的难度及翻译的复杂程度上一般都大于专业英语。一般的英语在商务活动中并不适用。所以站在目的论角度上,探讨新形势下国际商务英语翻译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估是非常必要的。

一、商务英语的特点

(一)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商务英语已经发展成为职场的专用语言之一,不仅形式复杂,其内容也非常广泛。由于商务活动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用到商务英语,所以属于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然而商务英语的翻译却有着较高的复杂性与难度。商务英语翻译难度大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翻译人员具有较高的要求,除了具备高水平的英语水平外,还应当具备一定的商务知识、企业管理理念等方面的知识。商务英语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专业性及行业性。商务英语除了具有英语的基本特点之外,在语言上还具有更加专业化和口语化的特点,并且更具有针对性及实用性。[1]

(二)商务英语的词汇特点

商务英语具有词汇派生能力强的特点。商务英语范畴非常广,会涉及各行各业多方面的知识,所以具有很强的派生能力,可以派生出很多新词汇。随着新词汇量的不断增加,翻译人员在翻译时的难度就会随之增加,这就要求翻译者在翻译商务英语的时候必须要不断地对自己的词汇进行更新,能够及时掌握新词汇。此外,缩略词是商务英语中应用非常频繁的,在讲究效率的商务英语中,有时候为了提高工作的效率,会使用大量具有明显行业特点的缩略词。所以,这就要求翻译人员不仅要具有高水平的翻译能力,还应当对各个行业中的基本词汇能够熟练掌握。最后,商务英语词汇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外来词、重复词以及古语词语使用量非常的大。因此,商务英语的这一特点就要求翻译者能够做到事先熟知各类词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快速有效的翻译,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质量和效率。

二、新形势下目的论角度的商务英语翻译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商务英语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在翻译的内容方面有着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也就是说,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一旦出现一个小的失误,可能就会对商务活动产生误导,进而导致商务洽谈不能顺利进行或者洽谈失败。因此基于这一点,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翻译人员应当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开展工作,以便确保翻译的简洁明了与准确程度,进而在最大限度上防止错误翻译的发生。[2]从目的论的角度上看,商务英语翻译的目的既是翻译人员进行翻译的指南,又是翻译的最终归宿。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通过目的论从而决定翻译方法及其策略,进而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提高翻译的准确性与针对性。站在目的论角度上,商务英语翻译应当遵循目的论的基本原则,也就是商务英语翻译应当将某一特定目的视为翻译目标。此处笔者将广告翻译作为案例,站在目的论角度上探讨广告翻译。对广告翻译来说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建立在广告语和广告受众的基础之上,也就是商务英语翻译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能够达到广告语和广告受众的沟通。所以,对广告的翻译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广告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当熟练掌握商务英语翻译策略,进而促使消费者更好地认同跨国文化消费,进而提高产品宣传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标。做广告的主要目的就是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因此在跨国广告的翻译中,只是对原广告词进行表面的翻译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深刻理解广告词的内涵,实现高水平的语言交流功能,进而更好地提高广告营销的效果。另外,目的论下的商务英语翻译还应该遵循连贯性的原则,一定要能够实现语篇的连贯性,并能够很好地体现出交际性的特点。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翻译者要根据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运用灵活的语言,使得整篇的翻译能够更加连贯,便于受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在商务英语的翻译过程中,不仅仅是要求传达的内容准确,还要求翻译人员能够了解文化的差异以及受众的心理感受,能够以受众的语言特点将翻译内容表达出来,以便受众可以更好、更快地接受翻译内容。

三、结语

商务英语自身因为具有各种的特殊性,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就决定了商务英语复杂的特点,再加上商务英语的词汇、语言、语句等均有非常强的特殊性、专业性,所以通常情况下,普通的英语翻译都不能够使用。商务英语的特殊性也是商务英语翻译目的性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从目的论的角度看待商务英语翻译的质量,并将目的论应用于商务英语翻译中,不仅提高了翻译策略,还提供了翻译方向,进而促进了翻译工作效率的提升。

作者:邹春莹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旺艳.目的论关照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探讨[J].海外英语,2013(12):101-102.

[2]祁芬.功能翻译目的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研究田[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