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教育”公共体育课程架构探析
时间:2022-08-10 08:36:56
导语:“三生教育”公共体育课程架构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渗透“三生教育”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教学策略及学习评价进行研究。主要结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首先以渗透“三生教育”的课程目标为指引,其次以课程理论授课和课程实施路径为课程实施,再次以体育运动中的各项运动技能与“知”“情”“意”“行”的渗透为课程教学策略,最后以课程学习评价凸显课程内容的实现。
关键词:体育教育;高校公共体育;体育课程;三生教育
人的生命历程是由生命、生存和生活组成的统一体。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以下简称为“体育课程”)是对大学生作用于“身与心”的教育实践活动,也必然对大学生的生命健康、生存技能、健康生活观念施以重要影响。“三生教育”是作为人在有限生命历程的一种全面教育[1],其实质是对人的生命健康活动,促进生存技能获得、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教育活动[2]。体育课程的起点是借助外显为体育行为的生命体验认知达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身体的目的,也是以体育教育为手段对大学生的生理身体认知、心理身体认知与社会身体认知的生命历程体验,使大学生通过体育行为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和实现自我生命价值,进而既能调节与控制生命,还能珍惜与掌握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生存意义、生活品质[3]。但是,传统体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生命、生存以及生活的教育力度,当前大学生的生命质量、生存技能、生活方式需亟待提升。将“三生教育”渗透到体育课程,不仅可以丰富课程的内涵,更有助于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对生命的重视,对生存能力的思考,以及良好生活方式的养成。因此,明确提出将“三生教育”渗透体育课程,架构“三生教育”视域下的体育课程体系,是进一步推进体育课程发展和丰富其内涵的发展需要。
1渗透“三生教育”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依据
1.1生命健康是体育课程的目标追求。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人类世界、自然世界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以到达认识自我生命的存在价值和他人生命的存在价值,最终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生命观,促进生命健康健全的发展[4]。体育课程是以人体自身作为实施对象,通过向学生传授人体生命成长和规律等相关生理知识,以体育运动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教授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进而促进生命健康教育。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通过体育运动发展人体的肌肉、骨骼等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发展人体心肺功能、神经系统工作能力等促进学生的生理机能,对人体的力量、速度、耐力以及灵敏协调等提高学生的运动素质,还对学生身体健康、生命发育、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也是促进生命健康反映体育与健康的共同目标追求,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机体健康的追求更是体育课程的重要价值追求。1.2生存技能是体育课程的任务要求。生存教育是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存要义、提高生存能力,学会判断正确的生存方式,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生存观,提高应对突发性的生存危机的能力和摆脱面临的生存困境的能力,能切实解决生存挫折及安身立命的问题[5]。生存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环境能力、防灾减灾能力、自救能力等应急处置能力,而这些基于各项身体素质表现出来各种运动能力在不同环境下能够顺畅、协调的发挥出来。向学生传授练就运动技能,换言之,就是让学生在突发环境下依靠自身的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正确应变确保安全是体育课程承载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体育课程本身就是一门“技能性”凸显的课程的本质属性的显性[6]。所以,运动技能获得是生存技能与体育课程的共同任务要求。1.3健康生活方式是体育课程的价值体现。生活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掌握生活常识,获得生活体验,把握生活智慧,体验实践生活过程,感受生活的意义,进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幸福生活的教育[7]。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生理负荷、分组单练为主要特征,与其他课程相比,体育课程更多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或是团队的协助与竞争,营造了生生、师生交往互动的环境,这些都能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坚强意志以及处理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优良品质[8]。另外,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当学生拥有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会摈除一些不良的生活行为,如痴迷网络游戏、宅男宅女、熬夜等,也能避免因不良生活观所导致疾病的出现。因此,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是生活教育与体育课程的共同价值体现。
2渗透“三生教育”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架构
2.1课程目标。生命教育层面的课程目标是影响大学生的运动参与意识与身体健康,强调运动参与意识的渗透,使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锻炼,并能深刻认识到体育运动对于生命健康的促进作用[9]。生存教育层面的课程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运动习惯,强调理论与课程实践并重,使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实践,并切身体验到体育运动对生存技能的提高作用。生活教育层面的课程目标是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10],强调运动习惯和运动技能是实现健康生活的重要途径,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对生活教育的显著价值,并能使大学生具有健全人格、熟练的运动技能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11]。2.2课程内容。2.2.1生命教育课程内容。围绕体育课程渗透生命教育课程内容,使之深度融于体育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以生命健康引导为主线,增设生命教育理论内容,凸显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包含体育基本理论知识、人体生理和解剖要害知识、安全知识与智慧知识、突发事件意外处理知识、野外生存知识和救护知识、正当防卫等生命教育知识[12]。还包括生命的成长特点以及体育课程的实践性、体验性、技能性、负荷性等。体育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是指围绕体育运动参与意识与身体健康这一主旨,借助体育课程渗透生命教育内容,从而使大学生乐观接受主动认识生命、运动兴趣认识珍惜生命、运动态度懂得尊重生命、运动体验强调感悟生命、速度能力转变生命态度、有氧能力促进生命责任、反应速度与灵敏获得生命权力、发展力量实现生命价值八项指标,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实现运动参与和身体健康的目标与内容。使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教学中领悟生命教育知识,对锻炼强健的体魄与拥有身体健康是加强生命教育的实践认知有较高的体悟。2.2.2生存教育课程内容。体育课程中的生存教育内容是指学生学习生存知识,练习生存技能,提升生存意志,让大学生在体育课程与生存教育的融合中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和树立正确的体育观[13]。以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为依托,以体育教学课堂为载体,增设体育生存技能内容。围绕大学生掌握野外生存自护自救技能、事故受伤处理技能、强身健体技能、运动技术技能等生存教育知识,并在体育课程实践教学中学会生存技能,使之运用生存技能强健生命本身。围绕大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和运动习惯的养成这一目标。生存教育课程内容渗透运动体验提高生存技能、运动模仿强化生存意志、动作组合转变生存观念、班级体育获得生存感悟、体育竞赛克服生存困境、课外体育锻炼改善生存方式、社团体育开启生存智慧、技能熟练实现生存意义八项指标,通过各运动项目的教学和练习,学生获得具体运动体验,教师引导反思、分享与讨论,从而架构起相应的运动技能,并能主动迁移和运用的实际生存中。使大学生在体育课程中获得运动技能进而提升生存技能,对参与各类体育活动进行体育锻炼是生存教育的表现形式有一定的感知。2.2.3生活教育课程内容。体育课程中的生活教育是指培养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引导大学生在校期间及毕业以后参与体育锻炼,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观念、生活健康、生活道德,提高生活质量,发挥其独特的体育价值。体育课程中增加健康生活方式内容,结合生活教育课程内容渗透认识生活提升生活意志、热爱生活敢于生活超越、努力生活改变生活观念、自我实现抵达幸福生活、自我决策遵守生活道德、应对危机成就生活健康、突发事件处理知晓生活常识、合作与竞争获得生活感悟八项指标,使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经历多种角色转换,切身体验在生活困境中帮助同学与被同学帮助的真实感受,培育自我健康的心理、群体间相互认可的运动技能,进而强健身体、升华健全人格、掌握良好的运动技能、社会实践适应能力等健康生活方式,脱离低级趣味、毫无营养价值的生活方式,为走上社会实现必需掌握的合作与竞争的意识,提高社会适应的综合能力。实现在体育锻炼中升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目标与内容,对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建立“健康第一”思想是生活教育的综合运用有极高的认识。2.3课程实施。2.3.1课程理论授课。课程理论授课的内容由生命教育理论内容、生存教育理论内容和生活教育理论内容构成。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按教学班或合班进行理论教学的策略[14]。生命教育理论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对人的生命及生命与体育的关系有一个较为感性的认识,是为实践奠定基础的理论课程。这一模块的实施要求教师需要做好教学内容的遴选工作,须结合体育的特点来选择以生命科学知识为主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生命与体育之间的关系。生存教育理论内容是指教师整合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中出现的体育事件或案例,设置与感悟生命的珍贵、强健体魄的重要性等相关的问题,通过口头语言交谈互动的方式进行的教学设计[15];生活教育理论内容是引导学生将体育这一看似一种体力的文化现象提升到融入社会生命进而升华为精神生命的高度104来解读,体育就是通过身体的练习转变成精神的一个器官,进而显示出它的自由[16]。因此,体育课程理论主要讲授生命相关理论知识,生存相关理论知识,健康生活方式的相关知识。2.3.2课程实施路径。体育课程渗透三生教育的方式以谈话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和人文式教学并重实施[17],以自然或丰富的多元的体育教学环境使大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对体育课程内容或具体体育知识进行学习与反思,得出抽象的归纳性的结论,并以此调节大学生后续的体育行为[18]。把体育教学渗透谈话式、体验式和人文式的教学方法的组织流程[19-20],构架高校公共体育渗透“三生教育”的体育课程实施路径[21]。一是准备活动。根据渗透三生教育的课程内容和目标导入具有针对性的与生命教育有关的热身游戏及与生存教育有关的准备活动,目的在于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热爱运动、热爱生活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热身的效果,为在运动项目中增强三生教育做好铺垫。二是项目体验。根据渗透三生教育的课程内容和目标,运用谈话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和人文式教学的教学方法灵活组合运动练习内容或改变运动练习形式渗透生命和生存教育,从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项目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懂得对生活教育的美好向往,引导学生练习过程中强调练习的及时感受,感悟生命教育的真谛。三是引导反思。项目练习结束后,教师通过谈话式教育联系三生教育知识问答学生在运动练习中的不足或是疑惑的地方,引导学生进行回顾课程内容、主动反思练习中的生命感受和生存体验,并与同学作分享和进行讨论,真切感受认识健康生活对提升生活意志等重要生活内容。四是总结概括。在学生的反思分享之后,教师通过人文式教学渗透三生教育知识针对学生在运动项目体验中对生命教育认识的转变和生存教育提高的程度,教师结合课内课程教学内容和课外体育锻炼对运动态度懂得尊重生命和运动体验强调感悟生命、课外体育锻炼改善生存方式和社团体育开启生存智慧等指标进行与体育运动有相关的讲解说明,并进行抽象概括出建立“健康第一”思想的生活教育的方法,激发大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渴望和运动技能的练习动力。五是再次体验。通过项目的体验和总结,教师通过体验式教学渗透三生教育内涵,从锻炼强健的体魄与拥有身体健康是加强生命健康教育的实践认知出发,以参与体育活动进行体育锻炼是生存技能教育的表现形式为路径,使学生对运动项目技能有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进而以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建立“健康第一”思想是健康生活教育的综合运用为归宿,激发大学生持久的科学的参与体育运动练习。2.4课程教学策略。2.4.1“知”与“情”的渗透。“三生教育”理念融于体育课程教学“知”的渗透实践过程,是使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体育规则规范的积极应用,并对他人和自己的体育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反思和再次体验,使学生在反复思考和动作练习的过程中获得乐于体育知识学习的兴趣,更深层次的知晓和掌握某项运动动作易犯的错误和相应的动作纠正原理及练习方法,以到达学生对体育技能的重视和生存技能的掌握;体育课程教学“情”的渗透是学生根据体育理论知识、体育规则规范和运动技能评价他人和自己的体育行为而产生一种内心的态度体验。使学生个体的生命、生存、生活在体育运动参与中得到相互认同与尊重,进而获得身与心的愉悦,有利于情感的自然流露和宣泄[22]。鼓励学生在体育练习中施展运动技能培育学生的个性潜能,有利于体育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实现。多次体验式的实施教学,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去,将个体的态度和内心体验融入到体育教学过程,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与同学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进而酿造出和谐的积极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2.4.2“意”与“行”的渗透。“三生教育”理念融于体育课程教学“意”的渗透实践过程,是使学生实现体育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可以自觉调节体育行为、克服运动困难、培育坚持不懈的心理品质[23]。通过项目体验培育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自觉自控能力和心理调解能力等。利用丰富的多元的体育锻炼环境和适当的恶劣气候,让学生在丰富多元的体育环境中完成体育学习体验,使学生在运动参与中更好的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以到达铸造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自我认识缺失的不足教学目标。引导反思使学生在体育技能的练习过程中有意识的体验与评价自己的意志努力程度,反复体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决心;体育课程教学“行”的渗透是学生实施运动参与、身体锻炼、运动技能、运动习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实践中表现出来综合的体育行为,是从准备活动开始至项目体验的实施的全过程,是上升为积极引导反思,总结概括体育意识,落实到再次体验的体育行为,更是通过自身的体育行为影响或带动身边的人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和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全过程。2.5课程学习评价。高校公共体育结合“三生教育”的考核,既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不唯技能的单一考核,也是从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运动参与、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习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进行综合评价[24]。在具体操作上,生命健康方面采用运动参与和身体健康的形式考核,主要包括生命基本理论知识、理论考试、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学习感悟以及男子50m和1000m、女子50m和800m等。生存技能获得方面采用运动技能和运动习惯的形式考核,包括对专项技能的完成动作量和质的掌握程度等。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方面采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形式考核,主要通过评判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参与各类体育比赛、体质健康等方面的表现,还包括学生能否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能否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相互合作,良好融入小组和团队及能否主动担当等。评价方法采用百分制。评价标准包括理论考核借助笔试或跑步平台手机集中考试权重占比10%,运动参与以课堂参与率等权重占比10%,运动技能以课程专项考试权重占比20%;以下考核渗透于所有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心理健康以积极参与各类体育比赛权重占比10%,身体健康以男子50m和1000m、女子50m和800m权重占比20%,运动习惯以校园跑步(APP计入)权重占比20%,社会适应以体质健康测试权重占比10%。
3结语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接受生命健康、获得生存技能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场域,更是学习正确运动技能和养成运动习惯、增强健康的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关键环节。“三生教育”视域下渗透到体育课程的架构与实践正是着眼于当下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生命意识淡漠、生存技能缺乏和生活能力低下而提出的。因此,在体育课程渗透“三生教育”的教学评价,可增强大学生强健身体的锻炼意识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也可以使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接受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的知识内容,还可以进一步丰富和提升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内涵。为此,从体育课程的构架出发,着眼于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的渗透,重点以锻炼强健的体魄与拥有身体健康、积极参与各类体育活动和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建立“健康第一”思想为落脚点,对高校公共体育渗透“三生教育”的课程目标、内容、策略、实施和评价进行了课程再构架。
作者:黄佺 张绣亮 关鹏 单位:西南林业大学体育学院
- 上一篇:高中美术教育文化自信实践与思考
- 下一篇:“三生教育”实践实验研究